老兵重返邊關,依舊壯懷激烈!

八一前夕,我們一群老兵相約重返西北邊關馬鬃山,沿著河西走廊西進,在一個叫橋灣的地方折向正北方,兩小時後就到了黑戈壁馬鬃山鎮,繼續一路向北進發,穿過戈壁仍然是戈壁,翻過山樑又是山樑。走過峽谷還是峽谷。三個小時車程後,遠遠的就看到了一座雄偉的國門。這是甘肅省唯一的口岸——中蒙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口岸。國門坐落在茫茫黑戈壁之上,整個建築為正方形結構,兩端類似摩天大樓高高矗立,頂部寬大雄厚,上端建有仿長城垛口,題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鎏金大字。整個建築敦厚結實,恢弘大氣,雄偉壯麗,如同凱旋門一般,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著金黃色的光芒,在這荒涼的邊地,這座雄偉的建築不失為一道壯美的風景。

老兵重返邊關,依舊壯懷激烈!

國門坐落在茫茫黑戈壁之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著金黃色的光芒,這是甘肅省唯一的口岸——中蒙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口岸。在“496”號界碑南側是鐵絲網,鐵絲網內側,沿著中蒙邊界走向是邊防巡邏路。越野車在戈壁灘上吼叫著,這裡“天上無飛鳥,地下無寸草,風吹石頭跑”,年蒸發量遠遠高於降雨量,是世界上公認的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但一代代邊防戰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年復一年兵駐黑戈壁,守衛著祖國的西北邊關。何謂“邊關”,只有一方國土位居邊疆,才能謂之“邊關”,“邊關”即國門,將士死生之地,國家尊嚴所存,不可小覷也。邊關是國家的門戶,是地球村的籬笆,是國家安全利益的保護層,是衛國安邦的戰略屏障和民氣國魂的寒暑表。所有強國之夢都必須以邊關的穩固為依託。西北邊關,顧名思義就是地處祖國西北部的邊疆,西北邊疆是一個廣袤的概念,中國西北地域遼闊,佔去了全國六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和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接壤,漫長的邊界線長達6700多公里。西北邊關是一個悲壯而又沉重的概念,西北邊關曾經有過憂傷嘆息,曾經有過腥風血雨,歷數西北邊關滄桑,從氣勢恢弘的歷史畫卷中徐徐走來:絲路古道、邊關烽火;金戈鐵馬、鼓角連營;黃沙百戰、馬革裹屍;雕弓挽月、誓破樓蘭……一闋闋雄奇豪放、穿越千年的邊塞詩篇,記述著護土衛疆的不朽功勳,構築起中華民族鐵血忠勇的華章。漢武帝、李廣、衛青、霍去病、張騫、班超父子,王昭君、左宗棠、劉錦堂、楊增新、徐樹錚、彭德懷、王震……數都數不完的歷朝歷代英雄豪傑在這裡守土衛疆,在強虜面前笑談渴飲,揮師西征。

老兵重返邊關,依舊壯懷激烈!

站在界碑下,望著身後雄壯的國門和飄揚的五星紅旗,一種莊嚴神聖之感油然而生。軍旅作家李儀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地給我們講了起來:這裡是中國最長的一個地名,名字叫“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總共有10個字。斯文·赫定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大西北一位享譽世界的探險考察家。這個地方原來是絲綢古道上一處泉水的名字——謝別斯廷(蒙古語地名的音譯)。今天稱作“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這樣一個長長的一個名字,並被標註在中國地圖上,很大原因是因為探險家斯文·赫定這個人。1927年,斯文·赫定率領中國與瑞典聯合西北科學考察團從內蒙古的包頭穿越茫茫戈壁荒漠,途經額濟納旗到新疆的哈密。當快要到達“謝別斯廷泉附近時,他的膽結石病突然發作,再也無法繼續前行,只好由四名團隊成員組成一組,輪流抬著他行進。駱駝一匹匹倒下,糧食、飲水也越來越少,為了不拖垮整個隊伍,他決定大隊由中方考察團團長徐炳昶帶領繼續前行,他和幾位自願留下的團員在謝別斯廷泉水旁紮營留守,等待大隊到達哈密後再來救援。他在其名著《亞洲腹地探險八年》中關於“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有這樣的描述:“一眼清泉汩汩湧出,流向遠方;四周蘆葦茂密;遠處黑色的山脈像屏障一樣,護衛著這一方寧靜。”我們看到國門西北約20米就是中蒙兩國的界樁。泉水在國門正南約30米處,在泉水附近有一叢茂盛的蘆葦,不遠處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紅柳。這些景觀和斯文·赫定當年描述的一模一樣。對面的蒙古國在清代由清政府派出的烏里雅蘇臺將軍統轄,就像伊犁將軍管轄的新疆伊犁一樣,管理著現今蒙古國的土地。老營長董智林指著一口廢棄的水井說:“這口井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周恩來井”,1962年中蒙兩國劃定邊界時,關於這一帶的邊界走向,雙方一直爭執不下。對這口井蒙古方面主張劃在他們國界內,這時周恩來提出應該根據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一張地圖來劃界,原來這張圖就是1927年西北科學考察團斯文·赫定他們畫的那張圖。周恩來說在這張國際上廣泛流傳和認可的地圖上,這口井就是在中國境內的,這個證據的確十分有力,隨後中蒙兩國依據這口井劃出了當時的國界,這口井自然而然地劃在了中國境內。如今,謝別斯廷泉已基本上乾涸了,可當年就是這眼泉水,被商旅們重視有加,商隊途徑此處,無不駐足休息打尖,人畜飲水,補充水源,沒有這眼泉,就很難走出茫茫黑戈壁。如今在其不遠處蘆葦從中有一池碧綠的泉水,現在這眼荒漠甘泉已經被邊防官兵用鐵柵欄保護起來。當年在這條商路上行走的商旅,如同今天去新疆貿易的商人一樣,感覺是在自己國家行走。伴隨著外蒙古的獨立,尤其是1962年邊界的劃定,再後來公路、鐵路相繼開通,這條絲綢古道黑戈壁地段中古老的道路才逐漸衰落和冷寂了下來。今天這裡亙古如斯,漠風呼嘯,變化的是今天這裡矗立了界碑,拉上了鐵絲網,新修了國門、巡邏路,國門西南側建起了口岸辦。

老兵重返邊關,依舊壯懷激烈!

據史料記載,中國經黑戈壁馬鬃山地區與蒙古乃至俄羅斯進行民間貿易往來由來已久,明清時曾幾度繁榮。山西、河北、內蒙古以及新疆的商旅,利用龐大的駝隊販運絲帛、布匹、日用鐵器、磚茶等貨物,經橋灣或明水,匯聚到公婆泉(今馬鬃山鎮)打尖休憩,補充草料食物,然後由那然色布斯臺抵外蒙古乃至俄羅斯進行貿易。為行商方便,在橋灣、伊哈托里、那然色布斯臺沿線建有住宿的土房,掘有水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條較為固定的通商路線。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開放了與蒙古、新疆、西藏的貿易,允許內地與嘉峪關外諸少數民族進行生活日用品貿易。到乾隆至同治年間,由於朝廷的支持和保護,內地與外蒙古的貿易更加頻繁,馬鬃山傳統商路的商賈行跡也日漸多了起來。外蒙古獨立後,中蒙商人仍不時通過這條商路往來經商,蒙古人民共和國曾在躍進山以北沿途設置稅卡,徵收稅賦,直至1930年前後才因雙方衝突而中斷。

老兵重返邊關,依舊壯懷激烈!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蒙兩國均有在中蒙邊界甘肅段開設口岸,進行經貿往來的意向。1990年10月,蒙古國巴彥洪果爾省人民呼拉爾執行副主席奧琪巴特率代表團來甘肅酒泉,就開設馬鬃山口岸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相關技術合作談判,達成了開設口岸的初步意見,並簽署了備忘錄。1992年4月26日、27日,甘肅省政府代表團與蒙古國巴彥洪果爾省、戈壁阿爾泰省執行委員會代表團,在馬鬃山就開通口岸問題進行會商,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和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巴彥洪果爾省關於開設馬鬃山-那然色布斯臺口岸會商備忘錄》,建設雙邊季節性開放口岸,1992年9月1日,口岸基礎設施建成交付使用,口岸有關管理機構也相繼配置就緒,中蒙馬鬃山--那然色布斯臺口岸宣告正式開通。1993年8月1日,蒙古國以保護國內自然保護區為由單方面毀約,提出關閉口岸,經省政府請示外交部,同意蒙方要求暫時關閉口岸,保留繼續開關的權利,但關閉至今。

老兵重返邊關,依舊壯懷激烈!

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發展,“資源共享”課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資源、技術、資金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和滲透逐步淡化了主權國家的經濟邊界,促進了不同區域之間的交流、合作、競爭和發展。蒙古國作為一個深居亞洲腹地的內陸欠發達國家,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已引起周邊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視,正在成為各國投資的聚集點和經濟擴張目標。蒙古國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煤、銅、鎢、螢石、金、銀、鉬、鉛、鋅、石油等幾十種礦產。與甘肅酒泉市接壤和相鄰的戈壁阿爾泰、巴彥洪果爾、南戈壁三省因與我國的阿爾泰山脈、馬鬃山脈同屬一個成礦帶,在蒙古國一側富藏銅、鐵、金、鉛、鋅、煤炭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馬鬃山口岸距蒙古戈壁阿爾泰省首府阿爾泰市780公里,距巴彥洪果爾省首府巴彥洪果爾600公里,距南戈壁省首府達蘭扎嘎德700公里,均未超出公路運輸成本承載水平,且主要資源富集帶靠近邊界,距我方近的只有幾十公里,遠的也只有300——400公里,這個地區的資源、原料如果向俄羅斯和伊爾庫茨克或向蒙古東部流動,運輸距離都在1500公里以上,距最近的鐵路線也在1000公里以上。近年來,中國與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巴彥洪果爾兩省交往密切,蒙古地方政府要求發展的願望迫切,雙方擴大經貿合作的基礎條件也已成熟。圍繞馬鬃山口岸的復關,雙方已在地方政府之間進行了正式接觸互訪,可考慮重新開放馬鬃山口岸。如今京新鐵路、高速公路已經在亙古荒涼的黑戈壁上延伸通車,期望不久的將來口岸開關。

老兵重返邊關,依舊壯懷激烈!

就要告別邊關了,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國門和界碑,因為當年我們這些老兵曾經奮戰在邊防線上,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和辛勤汗水揮灑在西北這片遙遠的土地上。作家李儀1973年從軍邊塞,如今已經六十出頭,兩鬢蒼蒼,但他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十分健談,他情注西北大地,謳歌邊關軍營,幾十年筆耕不綴,寫出了許多有關西部的精彩散文,出版了《在西北行走》和《聊散文》兩部作品。老營長董智林情繫邊關,關愛戰士成長,雖然他已經離開邊關二十多年了,但經常關心邊防部隊的建設和邊防官兵的冷暖,不是打電話就是詢問邊防有什麼新變化,戰士們生活如何,是否通了柏油路,是否用上了長明電。著名的“戍邊榆”就是他親手所栽,聯合國環境署說黑戈壁不適合人類居住,更種不活一棵樹,但他成功了,開了歷史先河,做出了光輝的榜樣,他是執著的,更是偉大的、無私的。此後駐守黑戈壁的一代代官兵學著他植樹,如今從邊防營、連到哨所,都種上了沙棗、紅柳、白楊、榆樹,一片鬱鬱蔥蔥,一派欣欣向榮。我當排長時,時任指導員張福海也是一位老邊防,他是出了名的實幹家,老黃牛。在風雪邊關,他幹一行,愛一行,樣樣出色。所在“東風泉邊防連”被軍隊和地方各級領導機關多次表彰。先後授予“民族團結先進集體”、“衛國戍邊模範連”等諸多榮譽稱號。如今的馬鬃山邊防營,一排排營房整齊漂亮;一株株樹木傲然挺立;一條條大道筆直平坦,一個個蔬菜大棚綠意盎然,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一代代駐守黑戈壁的官兵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

望著茫茫的黑戈壁,我忽然想到一個傳聞,就問身邊的老營長董智林:“駐守喀喇崑崙山的一個守邊防戰士,從高原上下來後看到一棵樹,急忙跑過去抱住樹哭了一場,真有這樣的事情嗎?“老營長幽幽地說:“肯定有這事,但是講這個故事的人肯定沒有來過黑戈壁,咱這地方那來得樹啊?哦!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這個地方就會深深的烙在他的記憶中,歷久彌新,永不忘記。老營長在黑戈壁呆了二十多年,對這裡的一山一石都很有感情。著名的“戍邊榆”就是他親手所栽,聯合國環境署說黑戈壁不適合人類居住,更種不活一棵樹,但他成功了,開了歷史先河,做出了光輝的榜樣,他是執著的,更是偉大的、無私的。此後駐守黑戈壁的一代代官兵學著他植樹,經過這麼多年的建設,部隊的條件改變了許多,如今從邊防營、連到哨所,都住上了現代化的營房,水、電、暖一應俱全,早已結束了洗澡靠搓,通訊靠吼,巡邏靠走、照明靠柴油機發電的歷史。風光互補發電節能高效;新式越野巡邏車風馳電掣;新式保暖營房美觀大氣。營房周圍都種上了沙棗、紅柳、白楊、榆樹,還建起了蔬菜大棚,養殖基地,一片鬱鬱蔥蔥,一派欣欣向榮。

一路走來,感悟邊關,在祖國漫長的邊防線上,都有一條條大小不一,寬窄不等,質量不同的路,但作用價值所在卻是一樣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邊關路。邊關的路在大漠戈壁深處,在冰峰雪嶺之間,在高山密林腹地,在遙遠的天際,在邊防軍人的心中。邊關的路是一部古舊的典籍,在這條不平常的路上,曾經驛馬飛馳,一鞭斜陽裡;也曾狼煙四起,烽火連天;英雄進進出出,充滿了無畏與慷慨;歷史壯舉頻頻發生,斑斑駁駁;這條路寫滿了滄桑感嘆,盛滿了悲壯激昂。平凡的邊關路不知見證了多少風霜雪雨,滄桑變遷。但她依然緘默不語,她和邊防軍人一樣枕著明月入睡,擁抱太陽甦醒。在和平年代,邊關路用它那寬宏大度的胸膛載著邊防軍人的希望,體驗著他們的足跡和流淌汗水的艱辛,保障著邊防與內地暢通無阻,帶給人們無憂的愜意和幸福安寧的生活。一旦戰事發生,車輛、馬匹、駱駝、行人都經此道奔赴邊關,抗擊敵寇入侵。從這條路走向戰場,走向刀光劍影,走向榮光,走向生命的輝煌,完成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

一個個血氣方剛的青年,為了實現心目中崇高的理想,為了追尋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懷著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壯志,抱著古人征戰幾人回的決心,夢想醉臥沙場君莫笑的浪漫,從內地到邊疆,沿著邊關路走向了人生的神聖殿堂,走向了輝煌和榮光,西北邊防部隊官兵鋼槍挑日月,軍旗護河山,構築成一道道固若金湯的防線。作為一個在邊防一線駐守了十五年,告別邊關已經十多年的老兵,在現代化的生活中,我一刻也沒有忘記邊關,無論我走到哪裡,無論過去多少年,我都會去苦苦尋找他們的蹤跡與身影,並與之促膝相談。邊關之行,我再一次踏上遙遠的邊關之路;邊關那坑坑窪窪的砂石路已經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雙向柏油馬路,讓駐守西北邊疆的軍人執勤、探親、出行、購物方便了許多,邊關的路是強軍之路、記錄了人民軍隊變革的偉大進程。這次重走邊關路,讓我又做了一回西北邊關的忠實讀者,接受一次偉大的洗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