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4+1」,走好!

這是哨位為你站崗的

1413天

最後的“4+1”,走好!

延續了19年的軍校“4+1”

將在幾天之後送走它最後一批學員

今天,一段學員離校的視頻在朋友圈被瘋轉。許多人看後,以為是軍校學員畢業了,其實不是,這是大三的學員“3升4”去任職院校培訓。

而在任職院校等待他們的,除了此前“3升4”的師兄師姐以外,還有比他們早兩級的“4+1”學員——中國軍校最後的“4+1”學員。

最後的“4+1”,走好!

從我軍開始實行“4+1”制度至今,19年歲月已經過去,從4到“4+1”再到“3升4”,這一不斷調試的過程,是中國軍官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調試與成長。

19年,整整一代軍官的青春。站在歷史的節點,我們有必要回望過去,展望未來。這不僅是對那一代“4+1”們青春的尊重,也是對後繼者的教育與啟迪。

最後的“4+1”,走好!

2006年,行走在南京街頭的軍校學員,那時候還是紅肩章

1999年夏,全軍第一批軍校4+1學員開始走進各大院校的大門,這批人被部隊寄予了厚望——既懂技術又懂指揮的複合型指揮人才!

19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談到“4+1",大多數人的關注點都在“+1”提高軍事指揮技能上,而在政策制定之初,我們的關注點其實是在前面那個“4”上,希望通過這四年提高軍官的通識教育水平。

最後的“4+1”,走好!

原南京

政治學院“三號院”

出於未來軍事技術發展對高素質專業人才需求的判斷,我軍決定大力提高軍官基礎文化水平。因此,我們決定將軍隊院校指揮生長軍官學歷教育合訓,逐漸向理工科水平高的院校集中,指揮生長軍官的第一任職能力主要通過第5年的任職院校來完成(即所謂的“ 4+1” 模式)。

部隊希望通過資源整合,讓軍校學員在本科四年接受更多的通用學科專業本科學歷教育,掌握更多基礎文化知識。伴隨這一改革,必然是在本科四年壓縮指揮專業相關課時,因此,才需要在“4”年之後再“+1”。

最後的“4+1”,走好!

“4+1”制度同一年興起的還有國防生制度。其實這兩項制度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國防生制度走得更遠,它把學員的通識教育內容,完全放在了地方大學,而非由軍校培養。

設計者希望通過分流合訓,培養出既具有比較紮實、寬厚、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 又具有過硬軍事素質、較強崗位任職能力和較大發展潛力的高素質複合型初級指揮軍官。

最後的“4+1”,走好!

原武警瀋陽指揮學院

為此,部隊不惜在政策上向“4+1”學員傾斜:

根據當時總部文件精神,“4+1”授予雙學位,首期合訓成員經歷完整的“4+1”之後,可以授予上尉正連的軍銜和職務,一定比例的優秀學員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

初生的“4+1”,彷彿承載著中國軍校改革的希望。在當時,好幾所軍中名校的首屆合訓旅成員招的分數都超高,很多人是放棄了清華北大來加入“4+1”培養模式的。毫不誇張地說,第一屆合訓分流學員的綜合實力在某種程度上,標註了軍校學員所能達到的一種高度!

最後的“4+1”,走好!

然而,經過幾年的試驗發展,“分流合訓”在基層用人單位卻漸漸受到冷遇。根據2006年的一次大規模基層調研顯示,基層部隊按受歡迎程度給基層指揮員的排序分別是:

優秀戰士保送讀軍校學員、戰士考軍校學員、四年制指揮類學員、“ 4+1”軍隊院校合訓分流學員、“4 +1” 國防生合訓分流學員。合訓分流,似乎出現了“水土不服”。

最後的“4+1”,走好!

不滿意的不僅是基層,對於合訓分流學員本身,也有諸多不適之處。

首先,畢業定職定銜、工資檔次高一檔漸漸不再被提及,加一的政策優勢不再凸顯。更有部分單位,分流一年不算幹齡,在面臨晉職晉銜上,他們比四年制學員慢一些。

其次,接受四年高等院校通識教育培養後,這些掌握較高文化水平的新一代年輕軍官對於職業發展和個人理想有著更高的追求。四年從國家重點大學獲得的科技文化知識與表面看來簡單、瑣碎、非研究性甚至非技術性工作崗位形成巨大落差,讓學員產生了強烈的不適感。

最後,伴隨上一輪軍校改革,部分一流軍校的人文關懷、理想主義教育走在了全軍前列,他們培養的滿懷理想文化的學員與基層現實文化也產生了矛盾衝突,思想活、不安心服役成為了部分“學生官”的標籤。

最後的“4+1”,走好!

艦艇學院

當然,以上問題並非“4+1”制度走向終結的最終原因,真正促使“4+1”終結的,是因為它不再被需要。

伴隨著“4+1”制度出現的各種不適,軍隊院校和基層作戰單位都開始積極調整,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承擔合訓任務的院校開始逐步加大軍事指揮技能培訓,基層單位不斷加大對新畢業學員的任職培訓力度。

合訓院校不能僅是夯實學員科學文化基礎,還得為學員軍事素質基礎、初級指揮能力做好鋪墊。合訓與分流,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本就應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很難割裂開來。

基層單位不能僅僅對學員拿來即用,他們承擔起了畢業學員崗位適應的最後一關培訓任務,時間跨度從一個月到半年不等。

最後的“4+1”,走好!

在這雙重作用影響下,“+1”這一年與“合訓四年+新排長集訓”存在大量重疊,顯得冗餘起來。

從“4+1”到“3升4”,縮短的是時間,變化的是從“+”到“升”。這意味著學員更緊湊的軍校生活,每年強度更大的學習與訓練,學員生涯更好的統籌規劃與培訓銜接,更早地接觸、適應基層任職崗位。

時不我待,不僅僅對於這支軍隊如此,對於每一個軍人的職業生涯,都是如此。

最後的“4+1”,走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軍院校醞釀取消“4+1”之際,武警院校卻從16年開始合訓分流了。就像武警剛配發貝雷帽解放軍就取消一樣,這樣的行為在尷尬之餘,似乎也從某種程度說明著,在武警歸屬軍委統管前,它的院校改革,還缺乏系統、缺少規劃。

還好,此次改革,武警和解放軍同步取消“4+1”了。每一個政策的制定,必將經過周密地調研和可行性分析,再穩妥一點,畢竟一個小小的改變,將會影響一大批人的命運。

為政者,當如履薄冰。

最後的“4+1”,走好!

“4+1”產生於特定的歷史時期,我們不能否認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也需要看到,它在當時也為部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我軍對新型人才培養的一次嘗試,因為一個偉大的口號,19年,數十萬學員投身其中。

制度的歸制度,每一個軍官的成長,歸根到底,還得迴歸人本身。經過“4+1”培訓的學員,雖有許多不適應者,但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基層軍官,他們為這支部隊的砥礪前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最後的“4+1”,走好!

“4+1”們是軍校最辛苦的學員,基於對他們的複合要求,每一屆“4+1”學員都要付出比別的類別的學員更多的努力與汗水,因為他們要頭腦機敏、四肢發達,幾乎算是全能型的存在。

“4+1”們是對軍校充滿感情的學員,他們的本科有五年之久,經歷兩次再見與告別。在前兩年軍校大規模裁撤中,大量指揮院校成為歷史,那裡的一草一木,都是“4+1”們回不去的青春。

最後的“4+1”,走好!

如今,最後一屆“4+1”還在等待畢業分配,因為某種原因,今年的軍校畢業分配延遲了。

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最後的“4+1”,走好吧。

(ps:哨位開了個微博,叫軍校那些事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一下。)

本文作者 | 武夫 吳鉤

攝影 | 彭勇 楊多多 Lronus 彭希 王佳寅等

部分圖片來自CPF、中國軍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