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問》——每天學習一點點

看過奇葩說的親朋好友大部分都知道馬東、蔡康永等人,他們整個團隊從做節目到出書,一直在不斷的精進。

最近閱讀了《小學問》,當我拿起這一本書時和你是一樣的心情?為什麼書的名字叫小學問呢?為什麼書的封面圖是以方快來設計的嗎?

閱讀了才明白這不是一個小時代,這是一個小學問的時代。只有知識,沒有觀點的人,正在被淘汰。有的人真的會被焦慮毀了的生活,所以我們才需要懂點小學問,超越你的競爭對手。

有的人覺得焦慮會讓人學習,然後自己才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聰明人”。以前不覺得“焦慮”這個虛無縹緲概念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閱讀了《小學問》才發現的原來我們真的是隻有把焦慮弄明白,才是唯一讓你不焦慮的方式。

《小學問》——每天學習一點點

你每天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從哪入手、學習哪些知識才可以緩解焦慮?在有限的時間裡,其實不用每門都樣樣精通,學問不用“大”,“小”就夠用了,或許就是他們團隊選擇出書的原因了。

《小學問》這一本書給我們分享的是在知識碎片化的時代,他們認為如何將知識完成高效率的整合“知識積木化”,完善知識積木化的過程,將大目標化整為零,可以將生活工作中的焦慮降低。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邱晨是書裡分享的一個觀點,他說道:現實中,大家都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那自然只有努力一條路。傳統的“10000小時定律”告訴我們,只要投入一萬個小時的努力,就可以成為行業頂尖的人才。不過,這種方法性價比太低。有沒有像遊戲中開卡包一樣,即開即用,輕鬆省力的方法呢?

而這裡的“小學問”就是知識卡牌化的產物,把有用的觀念工具打包提煉,讓你可以在生活中同樣可以開到金卡。

我覺得邱晨分享的這個觀點挺有道理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規劃小目標,細緻分析對症下藥,學會共情,積極行動起來,不求一步到位,但需要每天竭盡全力,進而持之以恆。

《小學問》——每天學習一點點

當你在茫茫人海中中可以放下自己焦慮,化整為零,整合知識,學以致用,是為正道才是《小學問》啟發我們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閱讀這一本書時我才思考這兩個問題,一個是為什麼我們小時候不迷茫?偏偏在二十出頭時,在自己覺得精力最充沛、前景最遠大的青春時期最容易迷茫?

為什麼小時候的記憶力可以驚人,可以把鵝背的這麼滾瓜爛熟,為什麼對唐詩三百首有如此的熟悉感嗎?閱讀了《小學問》才知道,原來這是因為我們年輕人所必須經歷的心理發育恰恰需要某種程度的迷茫才能夠完成。

《小學問》——每天學習一點點

當我們在滑坡謬誤的根源,你心中對於秩序的喜好,在面對環環相扣、看似嚴密的推導過程時,會傾向於把或然的預判當成必然的結果。

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可以迴歸效應的存在,並且用集中議題的方式,拒絕對方把你綁定在糟糕的結論上。

也覺得書裡關於“換位思考”的觀點方向,以前我只會簡單粗暴的理解,這不過是在職場中往人際交往方法中一個最常被提及的心理學效應。

一個簡單的概念,在現實工作或者是環境時需要指出的是“換位”並不是一種思考,而是對方的一種感受情緒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