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痛點」,物聯網醫療關鍵技術「不愁嫁」

第二看臺

千里之外的主治醫師可以給鄉村患者看病;疑難雜症可以實現世界各地的醫學專家集中會診……

這是山東省科學院計算中心信息醫學創新團隊負責人舒明雷博士展示的是包含22項發明專利的“物聯網醫療關鍵技術”,他的這項技術吊起了人們胃口——可望不可及的“居家養老”夢已經鮮活地出現在人們面前。

在濟南、在臨沂、在菏澤,在北京、在上海、在海南……近85萬群眾已經享受到這項技術紅利,也吸引了一波波資本逐風而至——在先後拒絕了30多支“追求者”之後,舒明雷團隊最終謹慎地選擇了山東本地兩家實力雄厚的國企作為合作者。

兩家國企一個手握重金,看中該技能的商場潛力;另一個“等米下鍋”,看中技能自身,有著激烈的推廣願望。三者各取所需,“天作之合”瓜熟蒂落。

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設備研製、商場推廣甚至本錢介入,山科院計算中心這支年青的團隊歷經十年芳華,不光完成了物聯網醫療科研項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悉數拼圖,更在商場上完成了要點打破、由點到面的縱深佈局。

深耕科研,堅守尋求,既成果了山科院計算中心的“物聯網醫療關鍵技能”,讓其一步步走到“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領獎臺上;也歷練出以舒明雷為代表的年青團隊的才能。這其中,以團隊努力為中心,輔以環境支撐、年代造就、高人點撥,四者“攥成一個拳頭”,終究讓項目開花、成果,香滿商場。

但對舒明雷來說,故事的開始並沒有特別走運。

從2006年至2012年,他曾長時刻困惑於如何將科研作業既做出有前瞻性的效果,又能得到實踐使用:2006年至2007年,他在第一支團隊中從事無線通信使用研討;2007年到2009年,他調整到另一支團隊做嵌入式技能使用作業。儘管這兩個研討方向都著重效果落地,但苦於理論和前瞻高度缺乏。2009年到2012年,他又到第三支團隊中做物聯網方向的研討,該方向的社會重視度高,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效果落地缺乏。

6年時刻,3支團隊,輾轉曾讓舒明雷感到苦惱,但他深信:“已然挑選了科研的路途,就要堅持和堆集”。

機會給有定力、有預備的人。

2012年,黨委書記王英龍首次提出將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與醫療健康範疇使用結合起來。這個方向,為摸索中的舒明雷團隊點著了一盞明燈。

舒明雷團隊率先完成了雲健康系統原型架構,做出了第一代樣品。自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在數年間,以他作為帶頭人的雲健康系列技術已取得總額超越千萬元的世界、省級各種支撐,並引來資本重視。

而這個項目,也串起了舒明雷之前的一切研討,讓他希望的前瞻性效果和實踐使用都得到了實現,也讓他慶幸,“假如當初換了方向,不堅持下來,就沒有今日。”

實踐上,“物聯網醫療關鍵技術及使用新模式”受重視,始於商場“痛點”。

舒明雷和搭檔們深知鄉村存在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愈加嚴峻的是,全國8.33億鄉村人口只能享用20%醫療資源。而全國老齡人口比例已達16.7%,全國確診緩慢病患者也已經超越2.6億人。

影響經濟社會開展的“痛點”就是科研人的發力點,山科院的這個科研導向促進舒明雷團隊一頭扎入物聯網醫療的江湖。這是一支長於打硬仗的團隊:清一色國家211大學高材生,大部分為博士、碩士,計算機、通訊、軟件、自動化、生物醫學等各個專業搭配合理,攻關才能強壯。團隊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信息技術完美結合,使其在破解老齡化的社會“痛點”、慢性病管理難題、底層醫療短板中發揮“救命效果”。

該研究成果在安全隱私方面,於國內初次提出了低能耗的終端節點密鑰洽談辦法,建立了根據終端+渠道雙向認證的安全通訊及根據數字信封的雙層數據加密機制,只是這一立異,就讓他們拿下了4項發明專利。打通一個個關鍵環節,他們終究用三大效勞渠道、22項發明專利、20餘款智能醫療終端,完成了物聯網醫療新模式的鏈條。

眼下,山東省委、省政府已把開展“醫養健康”作為全省新舊動能變換的十大工業之一,該項目也將在山東省創立“全國醫養健康演示省”的方針中發揮重要效果,推動職業開展和科技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