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四方面發展瓶頸待突破

冷鏈物流四方面發展瓶頸待突破

隨著果蔬、肉類、水產品等農產品和疫苗等醫藥產品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我國冷鏈物流迎來行業發展契機,目前我國冷鏈市場規模在2500億元左右,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可以達到4700億元,年複合增速將超過20%。但同時,我國冷鏈物流仍面臨四方面瓶頸亟待突破:

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目前我國冷鏈體系發展失衡,2017年華東、華北、華中、華南區域的冷庫容量分別為1245萬噸、453萬噸、431萬噸、324萬噸,而承擔全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批發的西南和西北區域合計不足400萬噸,缺乏原產地區域化生產冷鏈體系建設。我國冷鏈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但總體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截至2017年末全國冷藏車保有量11.5萬臺,遠低於美國、日本的20餘萬輛。冷鏈行業集中度較低,排名前十的冷鏈運營企業僅佔整個市場份額的10.5%,前三十名運營商僅佔17.3%,尚未出現具有超強整合能力的行業巨頭,運營分散使得企業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兩高一低”抬升行業成本

冷鏈行業面臨初期投資成本高、運營過程中返空率高、運輸單價低等“兩高一低”的問題。在我國一個5000平方米沃爾瑪標準級冷庫需要2000萬元以上資金投入,在運營中由於雙向物流負荷不平衡,空返率高達98%,單次的運輸成本是普通物流的2倍,而運單價只能高出後者20%~40%,受此影響,目前我國生鮮市場冷鏈利潤率為8%左右,而發達國家冷鏈的利潤率可以達到30%。我國生鮮農產品具有千億級的市場規模,近年生鮮電商行業火熱,但只有不到3%的滲透率,究其原因冷鏈成本佔據了總體成本70%左右,2017年全國數百家O2O生鮮電商關閉。

相關技術發展先機被髮達國家搶佔

為減少損耗、確保品質,冷鏈物流技術與果蔬等農產品低溫保鮮技術正深度融合,以蘋果、梨、葡萄等水果為例,當運輸、貯藏條件滿足-1.5~0.5℃的溫度和95%的相對溼度,並採用抑制呼吸、減少有機物質消耗的氣調保鮮技術時,可以保鮮6~7個月。當前,這一技術正迎來全球第三次發展高潮,但我國此類技術發展水平相對滯後。截至2017年末,全球果蔬低溫保鮮專利申請競爭力前20強中,10強被陶氏化學、寶潔、聯合利華等美國公司所佔據,其餘10席由法國、荷蘭、日本、德國等公司奪得,沒有一家中國公司或科研機構。

標準建設滯後且部分標準未嚴格執行

冷鏈物流業橫跨交通運輸、倉儲包裝機械設備信息化等領域,涉及食品醫藥化工等行業,共有國家標準12項,各地方性、行業標準99項,但標準體系建設與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不一致。如我國在《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中特別提到加快海鐵聯運等多式聯運工程設施建設,但冷藏集裝箱運輸方面標準制定滯後,導致港口作業隨意性大,調研表明港口冷藏集裝箱從未發生製冷中斷率的只有19%。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冷鏈物流企業為節約成本,執行標準程度弱,以杭州市豬肉冷鏈物流為例,調研4家冷鏈物流企業,其中只有1家企業嚴格執行國家標準-18℃的貯藏要求,1家企業運輸車甚至沒有製冷設備,存在較大質量安全隱患。

來自:中國國門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