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鄉愁

不一樣的鄉愁

文 | 城北 · 圖 | 網絡

有人說,我的童年比同齡人,有太多的情結和思緒。

這固然與我有自認完美的童年有關,與我走入社會後,深深的挫敗感有關,同時也與我有眾多的哥哥姐姐不無干系。

那時每個家庭一般都有四五個孩子,多的達十來個。我們村是當地有名的大村,同齡的孩子,隨便可以找出十來個。全民學唱樣板戲時,在我們村可以不需借外援,排演幾個戲不成問題。於是滿村是阿慶嫂、郭建光、李鐵梅、小常寶、楊子榮……

不一樣的鄉愁

“北村有個京劇團,

唱起戲來把路攔。

不是人不看,

實在看不完。”

這是當時家鄉流行的順口溜。只聽說不背幾句毛語錄,就不讓吃飯的。卻沒聽說不看樣板戲,就不讓路過的。這個順口溜之所以流傳很長時間,以至連我也知道,我看文眼全在“看不完”這三字上面。怪不得常聽大人說:“在小壪裡讀書,趕不上在大壪裡聽話”。

哥哥姐姐皆在戲中擔任過角色。等到我記事時,樣板戲漸成為歷史,但我可以唱出整段的調子,如《紅燈記》裡的“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智取威虎山》裡的“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杜鵑山》裡柯湘唱的“家住安源萍水頭……”每每引得我的夥伴羨慕不已。

不一樣的鄉愁

去年,一次與大哥聊天,我說等老了就回老家住,大哥卻很淡很肯定地說:不想。他對故鄉的感情,遠沒有我對故鄉的感情那樣美好。

每個人對故鄉的感情,都應該是很複雜的,概緣各自的經歷。畸形的時代,給哥哥姐姐對故鄉的感情,留下的是更多的傷跡。大哥講了自己青少年時代裡,許多渴望的痛苦、情感的壓抑、政治的鬥爭、房族的排擠……遠不似我對故鄉單純美好的印象。

殘酷的階級鬥爭,你死我活的人與人之間的排擠,大家都生活在恐怖中。每個人必須身上長刺,既是自衛也是攻擊,否則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大字報黑板報村頭村尾到處有,一覺醒來,說不定大禍又降臨到誰的頭上。

不一樣的鄉愁

以下是大哥順便提起的一段牆頭順口溜,當時的政治氣氛可見一斑。下劃橫線的是村中地名或者人名(避免對其後代帶來二次傷害,借用化名),括號裡的是我對相應的解釋。

獨屋,臭壩上,(工作組經常住在獨屋,政治隊長、貧協主席,縣委書記皆出自獨屋。壩上富農多)

南頭巷的桂花香,(連接村北和村南的巷子,夏天涼風習習,村民多愛聚此聊家事國事天下事)

北頭南頭是一樣。(大概說村北和村南平平淡淡,不香也不臭)

不一樣的鄉愁

油鹽醬,有阿亮,(阿亮為人精明,只在生活會上發言)

批鬥會,找阿江,(阿江是地主,每次階級鬥爭大會,他是必鬥對象)

阿才阿門是姨娘。(二人為人老實,任人把捏,經常是隊委會成員口頭批評對象)

總司令,是阿莊,(阿莊家曾經有副業,被指暴發戶)

海陸空圍攻了(海、陸、空分別指他家的鴨、雞、鴿)

社會主義的牆。

階級鬥爭要年年講,

阿貴也是專政對象。(阿貴曾任國民時期村治安保長)

不一樣的鄉愁

階級鬥爭要月月講,

阿強大有資本主義傾向。(阿強愛偷偷摸摸搗鼓小買賣,被侄兒揭發後,侄兒成為了紅人)

階級鬥爭要天天講,

阿壯半夜打婆娘。(夫妻之事,也上綱上線,的確雷人)

……

文中的人名都沒帶姓氏,原本大家皆同宗同族。階級鬥爭,不僅讓同族人勾心鬥角,而且讓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夫妻成仇,更摧殘了千百年來,上慈下孝、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文化。這種摧殘,對以後中國人的信仰、審美、道德、操守,以及中華文化的走向,帶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