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2018年的春節,對於四川在外的人來說,有一個好消息,“西成高鐵”全線於2017年12月6日開通運營,標誌著這條高鐵完全正式開通。筆者的許多四川籍的同事表示,要坐高鐵回家,也有許多人打算坐西城高鐵來個西安、成都兩地遊。

“西成高鐵”這條高鐵途經我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秦嶺,為世界首條穿越艱險山脈的高速鐵路。把李白所言的“蜀道難”的成都盆地與大巴山、漢中盆地、秦嶺、關中平原真正鏈接到了一起。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西成高鐵_圖

尤其是位於連接中心的漢中,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既然提起諸葛亮就不能不提“街亭”,街亭之戰是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

從漢中到關中,主要有四條道路,自西向東分別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秦嶺四道中最早的一條是“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及漢水支流褒水兩條河谷而成的一條穀道。這條道最早,但運力不高。

最西的“陳倉道”繞開了秦嶺山勢最陡峭的部分,相當於轉了一個大圈,所以相比於其他三道要遠很多,長1200裡,但是也更為平坦。

“子午道”是走子午谷,因這條道正對長安城南,古人將正南正北稱之為“子午”,故名子午道。

秦嶺四道中最短的一條是儻駱道,它雖是最短的一條,也是四道中最艱險的一條。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秦嶺四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_圖

226年(魏黃初七年,蜀建興四年),魏文帝曹丕駕崩,太子曹叡即位,關中空虛。227年(魏太和元年,蜀建興五年),孟達和諸葛亮多次通信,秘密答應歸蜀。諸葛亮見有機可乘,便決定於228年春天大舉北伐。

諸葛亮號稱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派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迷惑魏軍,令曹真帥主力前去郿縣設防;諸葛亮則親率主力大軍,向西出祁山,打算從後面包抄魏軍。魏軍沒有料到蜀漢會突然北伐,而且是走祁山,一下被打個措手不及。一時間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關中震動,魏明帝曹叡更親身從洛陽到長安坐鎮督戰,並派張郃抗擊進攻祁山的諸葛亮,對此《資治通鑑》記載“乃勒兵馬步騎五萬,遣右將軍張郃督之,西拒亮。”

為了保護大軍側翼的安全,諸葛亮沒有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而是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率領一支人馬,前往街亭阻擊張郃的援軍。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_圖

馬謖和副將王平領人馬到了街亭,張郃的魏軍也從東面開了過來。馬謖看了下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山上紮營,佈置埋伏。”副將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在山上紮營太冒險。”多番規勸,馬謖都不接納。而是堅持採用兵書上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王平沒有辦法,只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紮。

等張郃大軍到後,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紮在山上,包圍山上,又斷絕山上馬謖軍的水源,並且大舉進擊,蜀兵紛紛逃散,馬謖只好自己殺出重圍。王平此時命自己所領的軍隊鳴鼓自守,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得以有時間收拾殘軍,並率領敗軍撤回。馬謖失守街亭後,諸葛亮失去重要據點,進退無據,無法再戰,於是遷西縣一千多戶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後馬謖與將領李盛、張休等人被處死。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街亭之戰_圖

“馬謖失街亭”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關於馬謖的失敗有多重原因,如魏軍兵力佔優,張郃作戰經驗豐富,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數不勝數,關鍵還是馬謖個人指揮能力不行。

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正是因為他知道馬謖作為一個參謀,他只有理論,卻缺乏一線實戰經驗。而諸葛亮因為蜀國內部派系矛盾,才“違眾拔謖”,令一個不懂實際打仗的書呆子指揮作戰。

這裡一直有一個疑問,街亭是一個山口,馬謖為什麼要上南山呢,守住街亭要塞不就行了?他的任務就是阻援,等諸葛亮大軍一到,就是穩勝。

答案,很可能根本就是街亭沒有要塞,即便有因為身處曹魏腹地,常年沒有戰爭,也年久失修了。馬謖雖然先張郃一步到了街亭,但張郃軍兵力眾多,馬謖自己兵力少。馬謖可能想諸葛亮雖然事先讓自己只管守城,但自己親臨前線,發現沒有城池要塞可以依託,而張郃多是騎兵,如果按原計劃入城,沒有工事可以依託,很可能被張郃軍以一部包圍馬謖軍,另一部騎兵繞開城池繼續前進。馬謖為了能有效阻止張郃援軍,這才打算居高臨下,棄城上山。因為根本就沒有城,也來不及修工事。

拋開各種原因,馬謖失敗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大家忽略。那就是“理論豐富、廣覽兵書”的馬謖率軍駐守街亭,阻擋張郃的援軍,既然街亭沒有堅固的防禦工事,雙方都是遠途行軍而來,放在今天屬於典型的“山地攻防戰”,馬謖是防守,張郃是進攻。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張郃(?-231年)_圖

都說馬謖是“書呆子”,軍事理論豐富,說起來滔滔不絕,連綿不斷。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馬謖)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資治通鑑·卷七十一》: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資治通鑑·卷七十》:漢諸葛亮率眾討雍闓等,參軍馬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言。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注引《襄陽記》: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然而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別人來說可能不是問題,但對馬謖這樣軍事理論豐富的人來說,就是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沒有理論”。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牧野之戰_圖

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都是在中原進行的,如黃帝大戰蚩尤的“涿鹿之戰”,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還是春秋戰國、楚漢相爭,都是在中原大地。要不就是與遊牧民族在草原上,遠征漠北,“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這裡已經是遙遠的西部邊陲了。

在東漢以前,在山地間戰鬥已頻繁出現,但基本上是利用山地良好的隱蔽性來伏擊、襲擊,而以山地作依託,進行攻防戰鬥的卻極少見。然而,這一禁例終於在東漢時期被打破了。

建寧二年(公元169年),漢廷遣段熲(jiǒng)攻漢陽諸羌,在凡亭山)附近地帶大破羌軍,“羌眾潰,東奔,復聚射虎谷,分兵守諸谷上下門”。羌軍試圖依靠射虎谷較複雜的地形拒守,作最後的抵抗,並伺機出塞。為了防止羌人西奔,也為了將其一舉全殲,一場山地攻防戰鬥開始了。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甘肅禮縣_圖

段熲派遣千餘人,在西縣(今甘肅禮縣東北),伐木結成廣二十步、長四十里的柵欄,阻止羌人逃散,遮堵羌軍的去路。隨後,段熲命田晏、夏育等領兵七千,“銜枚夜上西山,結營穿塹,去虜一里許”;又命司馬張愷等率三千人上東山,採用夜戰之近戰、奇襲,對羌人實施夾擊。直到這時,沒有足夠戰鬥經驗的羌軍,才發覺射虎谷東、西兩側制高點已被漢軍搶佔,陷於被動的局面。為了擺脫困境,羌軍遂選擇西面作為突破口,向西山田晏軍發起攻擊,派人遮斷山上的汲水道,打算困扼田晏軍。然而,段潁自率的一支由步、騎組成的機動隊,立即出擊,羌軍不支,退卻奔走,東、西山上的漢軍趁勢而下,沖人射虎谷內,“縱兵擊破之,羌覆敗散。穎追至窮山深谷中,處處破之,斬其渠帥以下萬九千級”,勝利結束了射虎谷之戰。

據此,野戰陣地攻防的組織與實施,越來越受到後人的重視,並由此反省:陣地位置的選擇一定要恰當,要選在敵我雙方必爭的要害之處;陣地構成一定要完善,要既便於獨立戰鬥,又便於相互支援。

這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山地攻防戰爆發於169年,街亭之戰爆發於228年,僅僅過去了60年。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街亭位置所在_圖

而段熲的事蹟記錄在《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後漢書》是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大約創作年代是432年——445年。《後漢書》雖然寫的東漢的歷史,創作的年代卻在《三國志》之後。

另外,街亭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而且段熲攻羌的“凡亭山”也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射虎谷”在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秦安縣和禮縣都屬天水市。而且也是一方攻,一方守,守方居上,攻防居下。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軍事理論豐富,“好論軍計”的馬謖壓根就沒聽說過“段熲”這個人,也不知道這裡的曾經發生過的戰例。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諸葛亮斬馬謖_圖

在當時也很可能還沒有形成“山地”戰的理論知識。所有的將領都沒有“前例可循”,只有憑自己的隨機應變、臨機處置。

而且段熲本身就是“武威姑臧人也”,是本地人。而馬謖則是襄陽宜城人,又久居蜀中,根本不瞭解當地的地理氣候。又面臨“遠程奔襲”、“野外無工事依託”、“深入敵境”、“山地攻防”、“敵眾我寡”等全新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這場仗是一場沒有“經驗依託”的戰役,超出了馬謖的認知範圍。

作為對比,王平是打仗打出來的將領,馬謖是理論堆積起來的將領。這場仗對於馬謖來說,就像要和外星人打仗一樣,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後漢書》早誕生二百年,也許馬謖就會有另一種選擇了。

文:王劍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哦,小編會定時給大家更新精彩的內容,並且會在粉絲中抽取粉絲髮送一些福利。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都說馬謖讀書多軍事理論豐富,但失街亭並非他自大而是書讀得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