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 42 期 總第 60 期 8月3日出版
2016.11.5
人總是要有點變化,要學會從內心去包容。當自己只能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實際已經是生起了大的我慢心,當你能夠看到別人優點的時候,你才能從別人那裡學到東西。包容是德行,參學便是能力了。不修德,只能是一個孤寡老人,沒能力,也不能成就菩提心願,五十三參是極有道理的。
2016.11.9
年輕的時候,總是應該在修行上多下一些功夫,不然年老體衰,即便有心,也沒那個氣力了。很多時候,最初那份對於解脫的追求和發心,都被那東流的時光給沖淡了。往往地,我總想著“道在日用中”,最終日用留下了,道卻沒了,那份心力也沒了。看功夫最好的是生死的考驗,一個“死”字,錯過了,即便是天大的名望,也無非是紅塵業浪里弄潮罷了。自在須得心安,若是靠著所謂的無愧,而不是智慧解脫,那還算佛教嗎?
2016.11.13
所有疲勞,看到佛菩薩對眾生那種悲心宏願的眼神,都變成了修學的資糧了。菩薩為了眾生,深入泥梨苦趣,地獄濁世卻義無反顧,我們卻為了身體的感受而退失誓願,這真的是不應該啊。
2016.11.16
人的成長不是孫大聖變身,說變就變,而是一個過程。昨日去拜訪老先生,今日拜訪自己的老師,靜下來想一想自己,這五年內心經歷了幾次大的變化。從最初“滿目皆學問”的好奇謙謹,發展為“天下皆醉我獨醒”,再到後來“唯求真知”。自己其實是有過從自我的膨脹到真的成長的心理節點在,你對一切都只能批判時,你想表達的真實意圖是藉此來突出自己的存在和認同,這個時候的內心,容不下別的,也就不會進步,如果這個過程長了,那就會使人變的尖酸刻薄、眼高手低。要想突破,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對真知充滿嚮往和追求,才有可能發生改變,這一過程卻有如“作繭自縛”到“破蛹成蝶”一般。
2016.11.21
做人怎麼做?做人要在事中去做,你怎麼做事,就說明你怎麼做的人。我們看一個人,是永遠看不到心的,能看到的是他的語言、外邊,神態,可以猜到的是他的情感、思想。思想的架構是通過邏輯完成的,做人是做事中完成的,在事上多一份善良,謹持道德操守,人便壞不到哪裡去。修行呢?就在這心識未發前用功,修行不是靠嘴和雞湯,是要改變自己的心,離開這一點,那就是裝給別人看的。
2016.11.24
人們常說“放下便是自在”,可是煩惱來了自己卻放不下,為什麼呢?有人認為是沒看破,有人認為是沒有通達空相,有人認為是沒有智慧。放下是方法,方法的背後要有功夫做支撐,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功夫,為什麼沒功夫,因為從內心深處自己就沒想過要真的“放下”。有些人想要依靠外在的“加持”“放下煩惱”,卻不想放下對於慾望的享受,這種好事天下也沒有。
——明象·《滴水簷手札》
修行人日記 |心量大到裝下天地萬物,也能細到絲毫不差
修行人日記 | 用一生的時光來守護
修行人日記 | 修行這件事,哪有休息日?
歡迎大家對《生活禪時代》積極留言互動
我們將有精美紀念品贈送!
閱讀更多 生活禪時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