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才是城市的「窗口」

城市在經歷了浩繁的GDP時代,都在尋求轉型,很多過去“明星”城市,似乎一步步在走向被人遺忘的邊緣。於是,在發展的道路上,都在尋找支撐城市“窗口”的文化,沒有文化,城市的單薄一覽無餘。

文化才是城市的“窗口”

前段時間,去到某城市,繁華景象,出乎意料,高樓林立。夜晚燈火霓虹,人聲鼎沸,舒心的每一個角落,都在唱響著時代的美。然而,坐上城市的公交車,似乎一切就都變了味。凌亂,坐次全無,而且車上有一股濃濃的發黴味,拉手斷裂,車上亂塗亂畫,給人的第一感覺,一切都是表面工作。

這是底層最真實的景象,也是一個城市最核心實力之外,觸及不到的文化遺忘。往往我們憑藉簡單的看,每個城市都沒有太多的區別,很多城市已經經歷了大發展,有沒有真正的“素養”,恰恰就是很多細節背後,透露出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是從內心走出的一種博大、包容、溫馨的城市大美,是每一個人心中散發出來的觸動。

去過深圳、上海的人都知道,城市裡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繁華之外,你依然能夠感受得到的一種踏實。雖然有人會說,這是一種政府導向行為,或者說,這種城市,是經過無數錘鍊,才有今天的。那如果這樣想,現在很多城市不也都在挖掘自身文化?甚至很多城市導向出來的主流,不也是一種城市“精神”嗎?

事實上,很多城市裡,你無法找到更好的一種“包容心”,相反離開的感覺,恰恰促使你無法舒適。正因為這樣,大同之外,那就是小異差別。

帕特里克·格迪斯說:城市必須不再像墨跡、油漬那樣蔓延,一旦發展,他們要像花兒那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著綠葉。

城市就像一個家,如何設計,是注重華麗,還是注重溫馨和舒適,沒有一個相同的標準,各有特色,各有“名片”和文化底蘊。城市又不像一個家,因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值得向外推介的“窗口”。

洋氣一點,還是含蓄一點,同樣都是城市的時代美感。可關鍵一點,還是頂層設計,更應該站在一種文化的高度,讓人們在賞心悅目,幸福快樂的生活中,還能找到一種自信與守候的理由。

這麼多年來,城市發展,如雨後春筍,成為了中國人難以磨滅的記憶,人們寄予了很多期盼和希望,但越來越緊張的生活,恰恰更加沉澱了一些城市發展,超越了過多的想象。高大的建築,人情味太少,過度的開發,帶來了不安。這一切,都不是城市文化的初衷。

而相反,一些細小的城市,越來越具有文化底蘊,發展雖然緩慢,可緩慢的背後,又是另外一種典雅的感覺。注重文化精神與理性設計,最後都贏了,感染的不是地方老百姓,還有遠道而來,真心向往的每一個客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城市迴歸,不是簡單的一種繁華,而是注重質量上的一種塑造,注重文化上的一種“窗口”傳播。這比什麼都重要,文化的特質,絕對不是簡單的宣傳“標語”,宣傳“口號”,而應該是實實在在的城市品質,走得出,拿得起,放得下,給人思想,給人念想,給人以嚮往的力量。

那麼,要有這種城市品位,除了溫暖的城市“精氣神”,除了繁華高樓,就應該是地方傳遞的文化厚度,真正的文化底牌,才是城市的豐滿形象,這是一種“魂”,也是一種“自豪”,更是一個城市成熟的“窗口”。

文化才是城市的“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