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正在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刚需(下)

点 击 上 方 △ 蓝 字 可 关 注 我 们

终身学习,正在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刚需(下)

终身学习,正在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刚需

上一期,我们主要就新闻从业者终身学习的行业趋势和发展难点进行了讨论。

这一期,我们将针对“如何提升个人学习力”及“学习力提升效果”展开深入探讨。

解题:探索小班化、短课时、趣味性的培训模式

如何提升个人学习力,尤其是提升员工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浙报集团从2013年开始,在新闻业务与技能培训方面的探索已有多次,其中有不少值得思考与探讨的地方。

以新媒体技能培训为例,从2014年至2018年,浙报集团几乎每年都有相关的专项培训,在这些培训中,不断梳理学员切身需求,改变教学模式,逐步调动员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014年,浙报集团首次推出大型新媒体专项培训“技术达人特训营”,一年内推出八期技能培训。

包括Office软件Word、Excel、PPT的应用,手机摄影与后期,手机视频与剪辑,邮件高效沟通,网络沟通与管理以及当时刚兴起不久的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和应用,甚至实用编程也有涉猎。

每期人数在80至100余人,全年仅该项培训学员就超过千人。

终身学习,正在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刚需(下)

(浙报集团专项培训)

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通常在一天时间里上午是专业课,邀请传媒界大咖来讲授传媒行业新业态和趋势,下午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培训时间,会有至少两项新媒体技能的教学培训。

虽然集团员工学习积极性很高,但短时间密集性的知识导入,加上对技能学习的迫切程度没有那么高,很多人学习后并没有反复使用,知识的掌握自然不那么牢固了。

现在看起来,这样大面积的技能培训,更多的意义在于起到开眼界和技术扫盲的作用,以及通过新媒体技能培训逐渐转变传统新闻从业人员的固有思维。

2015年初,浙报集团进行“神奇四侠”新媒体技能大赛,希望通过竞赛的方式奖励集团内摄影、视频、图表(包括当时刚兴起的H5)制作、PPT制作的技能优胜者,从大赛参赛者构成来看,更多的是集团内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一线记者编辑参与者寥寥,最后获奖人员还是一些专业技能工作者。

2016年,集团再次启动核心圈三端采编人员融合业务专项培训,培训侧重媒体融合的技术应用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移动采编、大数据应用、手机短视频拍摄剪辑技能、手机视频直播技能等。

培训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采用员工讲师授课,学员现场分组操作,完成一组新闻作品后才能结业。

300人的培训现场座无虚席。因为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开始倒逼传媒人,再加上新教学模式激发了学员的好奇,这次培训获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学习结束后,很多记者掌握了不少新媒体采访技巧并切实应用到工作中去。

2017年,根据当时的学习需求调查,集团分批对核心圈三端各部门骨干人员进行包括H5制作与应用技能、微信编辑与运营、视频剪辑制作、视频直播技能等新媒体产品制作、运营技能专项培训。

考虑到采编一线从业人员工作繁忙,我们把课时缩短,每周仅抽出1个半天来学习,每一系列课程再分成入门、初级、实战三个难度教学。

为增加学习成功率,培训采用小班化教学,除了主讲老师,还设置多名助教,可在不影响其他学员学习的情况下,随时对个别学员进行指导,跨度两个月的培训时间里,共计320人次参加了8期培训,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成为所在部门的技术种子。

终身学习,正在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刚需(下)

(培训老师指导学习)

就在最近,集团再次对学习呼声最高的H5制作与应用技能进行培训,虽然由小班扩大到了大班,但是沿袭了上次讲师+助教的模式,单项技能的教学时间从半天拉长为一天,并对难易程度进行了调整,讲师以案例教学为主,从简单的模板替换入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4年到2018年5年的技能培训中,从密集型、大容量、信息冲击性的培训,到小班化、短课时、适当降低技能学习难度、推出“讲师+助教”模式等一系列创新,笔者在探索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教学模式的提升和改善,对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如同笔者一位媒体同事所说的,成长就是一个V形轨迹,经过迷茫、低潮后,进行摸索和尝试再逐步攀升,这是一个触底反弹的过程,我们终将成长为“高配版”的自己。

效果: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与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互相促进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学习型的公司。” 数据显示,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80%都采用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在学习型组织中,人被视为最宝贵的财富。

在笔者看来,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与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互相促进、彼此成就的关系。企业为个人提供组织保障,员工整体学习力的提升将直接转化为创新成果,造就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进化”。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内信息和知识自由流动,高度共享,学习既是团队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也是团队成员寻求共识和统一行动的过程,从而也是产生团队的“创造性张力”的过程。

浙报集团为打造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学习培训体系,做了一系列尝试:

浙报党校、浙报学院两大学习机构双线并轨:浙报党校侧重政治理论教育、浙报学院侧重融媒业务培训。

在浙报学院中,一级培训分为管理培训、专业培训、新人培训三大板块,各子媒体、部门、公司负责各自单位的二级培训项目,以各自专业业务培训为主,浙报学院、浙报党校对两个层级进行实施、管理。

线上学习平台网络学院,提供PC端和移动端双平台学习模式。目前已有3000余门课程上线,员工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学习,成为线下培训的有效补充。

集团对员工进行学分考核,每位员工在一年内需完成相应学分才能通过考核。同时,集团对部门主管进行培训组织考核,按照规定,集团各直属单位每年必须为本单位员工组织8次业务培训。

讲师发展与课程研发互为基础与依托。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员工积极报名成为集团讲师,并对授课内容进行录制,开发具有媒体特色的专项课程。

当然,上述尝试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培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讲师队伍搭建、培训的模式及运营管理等各方面还有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空间。

“活到老学到老”并不是什么新的话题,但是,在今天的背景下重提,对传媒行业来说有着全新的意义。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媒业态的更新、知识迭代的加快,才是我们重提“终身学习”的原因,学习力提升,已经成为媒体行业重要的生存之道。

而“终身”的含义并不仅仅是时间概念,更多地表现为“投入度”,我们必须真正调动自己的身、心、脑,全方位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何将每一位传媒人个人能力提升转化为持续的组织创新实践、集体文化传承,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最基础要求,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探索的目标和方向。

坚持“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注重知识的力量,不仅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也让企业的文化精神落到实处,真正成为媒体集团前进恒定不变的内生动力。

原创 | 浙江传媒研究院培训中心副主任 程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