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的成因、分類及真假鑑別?

新聞背景:

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邁克爾·考德威爾教授(Michael W. Caldwell)、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兼石探記創始人陳睿博士等學者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頂級雜誌《科學》(Science)旗下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琥珀的成因、分類及真假鑑別?

琥珀是什麼呢?

琥珀是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經地質作用掩埋到地下,樹脂經石化而成,常產於煤層中。最早記錄的化石樹脂是石炭紀,但琥珀一直到白堊紀早期才出現。著名的琥珀沉積岩來自波羅的海地區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琥珀主要是古代裸子植物的樹脂,但現在則有開花類植物所產生的樹膠。琥珀是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經地質作用掩埋地下,經過很長的地質時期,樹脂失去揮發成分並聚合、固化形成琥珀。

1、琥珀的化學成分:

琥珀的化學成分為C10H16O和少量的硫化氫,並含有Al,Mg,Ca,Si,C,H等微量元素,含琥珀脂酸69.4%~87.3%,琥珀松香酸10.4%~14.9%,琥珀脂醇1.2%~8.3%,琥珀酸巖4.0%~4.6%,琥珀油1.6%~5.7%。琥珀為非晶質,有各種不同的外形,如結核狀、瘤狀、滴狀,有時有不透明的皮膜。

2、琥珀的種類:

根據琥珀的不同顏色、特點劃分的品種為金珀、血珀、蟲珀、香珀、花珀、密臘等,其中金珀是珍貴優質琥珀。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四》:"琥珀,血珀為上,金珀次之,蠟珀最下。"

金珀,古代被稱為"財石",黃色,晶瑩如黃水金、很珍貴。其金黃色的光輝會帶給你財運和福氣,也會帶來更多更美好的與人相處的機會。

琥珀的成因、分類及真假鑑別?

血珀,琥珀中的一種,顏色成紅色或深紅色,如葡萄酒的顏色。主要的產地為緬甸。是佩戴、饋贈、收藏之佳品,可護佑自己與家人一平安吉祥、健康幸福。

琥珀的成因、分類及真假鑑別?

蟲珀就是包裹有昆蟲、樹葉等包裹體的琥珀。

琥珀的成因、分類及真假鑑別?

香珀:用力摩擦就會發散出千萬年前松脂的清香味道,透明金花非常珍貴。

琥珀的成因、分類及真假鑑別?

花珀:介於透明琥珀和不透明之間的琥珀。

琥珀的成因、分類及真假鑑別?

蜜蠟:因產地不同而有多個品種,色彩的富麗和神奇變化,亦令蜜蠟看上去有更多種類,更具美態與魅力,更能迎合不同人的不同喜好和需要,給予人更多的玩味與樂趣。黃、紅、藍、青、白、赤、黑、紫、綠、橙這些常見的基本色調,蜜蠟都一應俱全,而其中以黃色為最普遍。

琥珀的成因、分類及真假鑑別?

3、琥珀的價值:

現在琥珀的價值不高,除非是古董、精湛的藝術品或含有生物遺體。琥珀依昆蟲的清晰程度、形狀大小、顏色決定其經濟價值。顏色濃正,且無雜質者為佳。顏色以綠色和透明紅色為最好。最貴重的品種是包裹含昆蟲的琥珀,俗稱“琥珀藏蜂”,以昆蟲清晰、形態栩栩如生、個體大、數量多為最佳。多用來製作串珠、佛珠、雕刻品、香菸盒、衛生香等。

如何鑑別琥珀?

1、實驗:天然琥珀質地很輕,當你把它(無任何鑲嵌物的)放入水中時它也會沉入水底。但是您用不著擔心。再將溶解的濃鹽水加入其中,當鹽的濃度大於1比4時(1份鹽,4份水)真琥珀就會慢慢浮起,而假琥珀是浮不起來的。

2、聲音:無鑲嵌的琥珀鏈或珠子放在手中輕輕揉動會發出很柔和略帶沉悶的聲音。如果塑料或樹脂的聲音會比較清脆。

3、香:琥珀在摩擦時只有一點幾乎聞不到的很淡的味,或乾脆就聞不出。摩擦會產生香味的琥珀叫"香珀"。一般琥珀只有燃燒時才會散發出松香味。

4、眼觀察:這是鑑別真假琥珀絕招;真琥珀的質地、顏色深淺、透明度、折光率等會隨著觀察角度和照度的變化而變化。琥珀透明但很溫潤,不像玻璃、水晶、鑽石那樣無遮攔地具有通透性。假琥珀要麼很透明要麼不透明,顏色發死、發假。假琥珀內部人工製作很刺眼,會感覺到是死氣沉沉的冷光。

琥珀在我國古文獻中的記載

琥珀在中國古代傳說為猛虎魂魄的化身,也叫“虎魄”。宋代黃休覆在《茅亭客話》中,記載有老虎的魂魄入地化作琥珀的傳說。明代的大藥物學家李時珍也說:“虎死則精魄入地化為石,此物狀似之,故謂之虎魄,俗文從玉,以其類玉也。”

據《本草綱目》卷五十一記載:虎魄

藏器曰:凡虎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獵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即墮入地,得之如白石者是也。宗曰:陳氏所謂乙骨及目光墮地之說,終不免於誣也。時珍曰:乙骨之說不為怪。目光之說,亦猶人縊死則魄入於地,隨即掘之,狀如麩炭之義。

自古以來,中國對琥珀的認識,有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漢書·西域傳》稱作“琥珀”。《後漢書·西南夷傳》稱作“虎魄”,《隋書·波斯傳》稱作“獸魄”。春秋戰國時代成書的《山海經·南山經》記載:“麗之水出焉,西流注入海,其中多育沛,配之無瘕疾。”據章鴻釗考證, “育沛”也是琥珀。現在知道,儘管二千多年來用詞不同,指的都是同一事物。

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明確地寫出琥珀這一名稱,則首見於漢初(公元前206年)陸賈的《新語·道基篇》雲:“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擇地而居。”根據這裡的記載,我們可以說我國古代先民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認識了琥珀這種物質,並開始使用琥珀這一名稱。

東漢末年楊孚指出,琥珀源於松膠。他在《異物志》中說:“琥珀之本成松膠也。”

對琥珀成因有深刻認識者,首推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的《博物志》卷四中的記載:“神仙傳雲,松柏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化為琥珀”。

南北朝劉宋時代,郭氏所撰《玄中記》中也記載有:“松脂倫入地,千歲為茯苓,楓脂倫入地,千歲為琥珀”。而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502-549年)在《神農本草經集註》中也記載有:“琥珀,舊說松脂倫入地千年所化”。根據這些史料的記載可知,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我國古代先民已經認識到琥珀是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埋入地下經石化作用而成。

《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有琥珀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深者四五、八九尺。大者如斛。消去皮,中生琥珀如鬥。初如桃膠,凝堅成也。”這樣的說法也是相當缺乏科學性的。

直到唐朝,《本草》的作者蘇恭說:“松柏脂人地千年化為茯苓,又為千年為琥珀,再千年為璧、為江珠。” 璧和江珠是黑色的琥珀,這種看法才得到不少學者的支持。唐代詩人韋應物也不例外,有詩《詠琥珀》為據:“曾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蛟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覷”(《韋江州集·卷八》)。在這首詩中詩人生動而科學地描述了琥珀的成因,對保存在琥珀中的蚊蚋化石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完全正確地解釋了琥珀的成因,是由松樹的汁液(松脂)石化而來這一客觀事實。充分說明了詩人對自然界敏銳的觀察力和淵博的學識。但是,其中顯然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竟把茯苓和琥珀看成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

對琥珀和茯苓關係的進一步認識來自宋朝醫士陳承(公元1090年在世)。他說:“兩物皆自松而出,而所稟各異,茯苓出於陰著也,琥珀生於陽而於陰”(見《別說》)。其大意是:琥珀是石化了的樹脂,而茯苓則是寄生於松樹根部菌類的結聚體。這裡他所指的陰陽就是地下與地上。即茯苓生於地下,而琥珀生於地上而在地下形成。顯然,陳承的看法是正確的。

南宋(公元1127-1279)初期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卷七》中記載:“琥珀-人云茯苓在地千年,化為琥珀,欽人田家鋤山,忽遇琥珀,初不之識,或告之知:此琥珀也,厥直頗厚,其人持以往博易場,賣之交址,驟致大富。”根據這一史料記載,在南宋初期,琥珀已被當作“商品”用來交易,並可“驟之大富”。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則記載了琥珀的產地:“今金齒麗江有之”。說明琥珀產於即今雲南騰衝一帶。

明末清初成書的《物理小識·卷七》金石類珀類條中記載:“韓保升日:木脂皆化,而松楓為多,紅如血者琥珀,出雲南者上。金珀、密蠟、水珀則閩廣舶來,久亦油壞。或雲:近有藥煉木脂蜂巢而埋土成者。辰珀色暗不香,則黔陽以青魚造者也。廣中以油煮密蠟為金珀。太西有黃石發光,謂之密蠟,則寶石也”。該史料對琥珀的成因,也作了科學的描述,並首次記載了琥珀已有舶來品。

到了清代谷應泰在《博物要覽·卷八》中,對琥珀的產地、顏色、塊體大小、成因、質量優劣和真假鑑別等作了極為詳細、系統的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