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拍拍照,不只是詩和遠方

1、

剛從上海旅行回來的A君說:我一直以為,一線城市會有驚喜的驚奇的地方,震撼我,讓我感悟感受到什麼,但這一趟回來,還真沒啥特殊感想,感覺又浪費了幾天。

我說:你去了幾天。

A君說:上海一天半,杭州一天半,主要路上時間花的也多,佔用了快兩天。

我疑惑到:沒看到啥美景美食之類的嗎?

A君說:到上海的第一站是去看東方明珠,相信每個人都這麼認為,而當站在黃浦江邊上,對岸的東方明珠,第一感覺是一根碩大的冰糖葫蘆,可能時間點不對,傍晚時分,沒有燈飾,看到真容就是這麼的,怪,沒有傳說中的視頻上的光怪迷離炫麗多彩。而田子坊,就像一個集市,古樸古樸的磚牆巷道,彙集標榜地方特色的東東,感覺也不咋樣說實話,還不如杭州的河坊街,民間藝術色彩更濃烈,手工藝展示更直接惹眼。但總體來講,這趟回來,我有個深深的體會就是,別人眼中所謂的特色,其實就你所在的城市,你都能找到一個類似的。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拍拍照,不只是詩和遠方

對於A君的體會,雖以偏概全,但也不無道理。只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特色,人情世故,美食美景,類似的總會有,但神似並非一致。如果你想深入瞭解一個地方,光靠幾天時間的走馬觀花當然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一個標誌的意義,我們看到的只會是其形狀,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研究去專注其內涵,浮躁的走馬觀花,還可以看到了全部。

2、

那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了?

曾問過一個在5A級景區工作的當地人,對於每天能欣賞到如此美景是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然而他卻表示並不是,他說:都膩了,感覺沒意思。

是呀,對於我們,又何嘗不是,旅行又何嘗不是從自己熟悉了的呆膩了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探索”去“折磨”自己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為何出發,又為何停留,很多時候,我們一直覺得前方會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在等待著我們,然後結果常常卻是一無所獲。看到了美景,拍了美景,談資裡多了一句“我去過”,估計是很多人的現狀,也估計是很多人覺得夠了的存在。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拍拍照,不只是詩和遠方

旅遊景區經常標榜到哪裡必須去哪裡才值得,就像鼓浪嶼之於廈門,日光巖之於鼓浪嶼,三疊泉之於廬山。等真正親臨後,往往失望多於震撼。商業化景區的運作,很多時候,讓“景”失去了本真,多了利益和價值的較量,不斷的開發和人工製造,讓遊客,愈發趨之若鶩,滿足心中的浮躁。

3、

也不知從何時起,旅行成了一種炫耀的方式,當然,應得的無可厚非。很多人體會不到《轉山》中張書豪對生活態度的蛻變,這大概就是生命的模樣吧,一半安詳,一半瘋狂。

詩和遠方不能改變人生,生命的意義,在於一顆發現的心。幾年前朋友L君獨自去過一趟江西廬山,當然也是應了噱頭去了三疊泉。去過三疊泉都知道,從牯嶺鎮出發去三疊泉,會經過一段不斷下坡的山路,然後到半谷底,然後看到三疊泉全貌。

L君到三疊泉的時候,已經天快黑了。匆忙拍了幾張照片後,還來不及感受有多震撼的三疊泉美景,就遇到一個可怕的問題,回去要爬很長很長的坡。來時已是疲憊,此刻更是爬一節臺階,腿都在抖,更加上天慢慢黑了,山間空氣都冷起來,幾乎沒其他遊客,而且谷信號很差。

L君說:那一刻,有種會掛在那裡的感覺,體會到什麼叫“絕望”。一瞬間想起了好多人,想起好多事沒做。一切好像都變得不重要了,一切又好像那麼可惜。

他還給一個暗戀許久的女生髮了一條表白的短信,那一刻無所畏懼了。

不過幸好後面遇到了幾個掉隊的驢友,一起結伴安全返回了。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拍拍照,不只是詩和遠方

L君說:珍惜生命,珍惜你所擁有的,生命真的很脆弱。

不得不說,也不一定要用這麼苛刻的旅行,來讓自己體驗頓悟,但我想,旅行的意義,應該在於遇見真實的自己。

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當你困惑的時候,去問問那山吧,它會告訴你答案。我想,這裡的答案,其實是內心真正的聲音,是最真實的自己,獨處時的吶喊。而旅行,在於,你知道山的方向,沒有夢想,何必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