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不僅是人類的」專利「有許多動物也喜歡玩耍

玩耍作為一種現象,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各種動物的行為表現中。

幾年前,一位研究動物心理學的專家在動物園裡偶然看到一個有趣的場面:一隻尼羅河甲魚獨自在水塘裡擺弄籃球,看上去像是在玩耍。這隻甲魚在動物園裡已經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它的塊頭不小,體長約1米。它推著籃球在水塘裡來回遊動,彷彿是在練習運球,還時不時地用鼻尖擊打球,彷彿是在練習拍球。甲魚的行為引起了專家的極大興趣。他後來說,如果當時在他面前擺弄籃球的是一隻小狗或一隻水獺,他會毫不猶豫地斷言它們正在玩耍,但這種行為卻發生在甲魚的身上,他當時心裡就犯嘀咕了:甲魚也懂得玩耍嗎?

玩耍不僅是人類的”專利“有許多動物也喜歡玩耍

在加拿大的一間實驗室裡,研究者還發現了善於玩耍的章魚。通常情況下,如果在水族箱裡出現了空瓶子之類的漂浮物,多數章魚的反應是一把抓過來送到嘴邊,彷彿是在對漂浮物進行化學成分檢測。這種“檢測”可能反覆好幾次,直到章魚們“搞清楚”是怎麼回事了,就會扔下漂浮物任其在水面漂浮。然而,有兩隻章魚的行為則與眾不同:如果發現水面漂浮著一隻瓶子,它們就會想方設法地去折騰它,如用水柱噴射它,使它在水族箱裡不停地打轉。

玩耍不僅是人類的”專利“有許多動物也喜歡玩耍

科學家在各種爬行類、魚類甚至無脊椎動物的身上都發現了類似的“玩耍”行為。動物真的會玩耍嗎?這個問題在生物學領域引發了一場爭論。反對者指出,將龜類、黃蜂等動物的行為歸納為玩耍並不妥當,玩耍應該是更高級的哺乳動物獨享的權益,除非無限拓展對“玩耍”的定義。

鑑於此,較真的科學工作者著手對“玩耍”的內涵進行界定。這項工作的難度非常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體會:當看到某個場景時,我們通常都能立刻感知它代表著玩耍,但若要用語言進行準確描述卻異常困難。比如,動物界中靈長類動物與^、類具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當我們看到兩隻幼猩猩扭打成一團的場景時,自然而然地會聯想到人類小孩之間的打鬧。但嚴格說來,這種賦予動物以人性特徵的類比是不科學的。科學的探究方法應該是這樣的:從大量觀察到的現象中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徵,並把這些特徵作為評定標準,然後再用這些標準對更多現象進行評定。

在觀察動物行為時,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避免受感情因素的干擾。顯然,我們在觀察與我們同為靈長類的猩猩,以及觀察其他和我們關係較為疏遠的動物時,我們的情感天平會自然地向前者發生傾斜,我們會不自覺地用嚴格得多的標準對關係較遠的動物進行考核。除此而外,動物玩耍行為的難以界定還在於我們搞不懂動物為什麼要玩耍。觀察動物玩耍的過程很有趣,研究者也大都認為玩耍能對動物產生積極的影響,但迄今沒人能夠確切解釋動物為什麼要玩耍,也說不清楚動物玩耍的好處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

玩耍不僅是人類的”專利“有許多動物也喜歡玩耍

研究動物玩耍的魅力在於玩耍的神秘性——玩耍本身包含了各種錯綜複雜的行為表現。如此看來,直接給“玩耍”下確切定義的確很難。不過,逆向的探究過程也很有意思,舉個例子:如果它(指一種行為)不算玩耍,那它算什麼呢?它既然與溫飽無關,與交配繁衍無關,與尋覓棲息場所無關,那它應該就是玩耍。

有科學家歸納了關於玩耍的五條評定標準,以幫助確定動物是否懂得玩耍。第一,動物的玩耍行為必須是非功利性的。例如,表面上,

玩耍不僅是人類的”專利“有許多動物也喜歡玩耍

家犬叼著玩具在戶外撒歡奔跑的行為與野狗、野狼的獵殺捕食活動十分相似,但只要家犬沒有想置玩具於死地或吃掉玩具,那麼它就是在玩耍。第二,玩耍應該是動物自發、自願的行為,且這種行為能夠給它們帶來愉悅、積極的體驗。第三,玩耍應該是隨意、誇張、值得珍惜的,不一定要求環節的完整和符合邏輯。第四,玩耍應該是可以重複的,但並非像條件反射那樣機械。第五,玩耍應該是在動物吃飽、不受任何急慢性疾病困擾,即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前提下發生的。

動物玩耍五條標準

美國科學家布格哈特在其所著《動物玩耍的起源》一書中,歸納了關於玩耍的五條評定標準,以幫助確定動物是否懂得玩耍。第一,動物的行為必須是非功利性的。第二,玩耍應該是動物自發、自願的行為,能夠給它們帶來愉悅、積極的體驗。第三,玩耍應該是隨意、誇張、值得珍惜的,不一定要求環節的完整和符合邏輯。第四,玩耍應該是可以重複的。但並非像條件反射那樣機械。第五,玩耍應該是在動物吃飽、不受任何急慢性疾病困擾,即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前提下發生的。

參照上述五條標準,我們就能夠解釋為什麼玩耍行為在哺乳動物身上比在爬行動物、魚類和無脊椎動物身上更容易被辨識。哺乳動物是溫血動物,它們通常能得到父母的呵護和關愛,至少享有安全且舒適的童年;相反,冷血動物需要隨時關注體溫的調節、防範天敵的獵殺和四處尋覓食物,因此它們極少能真正體驗到安全感和舒適感。

前面提到的尼羅河甲魚恰巧是冷血動物群體中的極少數。甲魚由於常年生活在動物園,不存在任何潛在的困擾,所以它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地玩耍。至於實驗室裡的那兩隻特立獨行的章魚,如果它們噴射漂浮物的行為只是偶爾為之,那麼將其認定為玩耍是比較牽強的;但如果章魚的那種不能容忍瓶子靜止下來的行為重複幾十次,那麼我們應該可以確認章魚是在玩耍。

玩耍作為一種現象,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各種動物的行為表現中。但是,各種動物究竟為什麼參與玩耍呢?是因為玩耍有助於它們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嗎?有科學家提出,玩耍的好處未必是可以立即全部顯現出來的。按照這類理論的表述,玩耍有助於提高群體性動物的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研究者通過對犬科動物的對比研究證實:更善於社交的犬類往往在幼年時較多參與到玩耍活動中。此外,玩耍還有助於動物更好應對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最新研究表明,動物在玩耍時,其大腦中相應的生化物質接收器會被激活,這個神經區域同時也是動物處置壓力的重要場所。幼年時期的玩耍能夠強化動物對壓力的承受力,成年後它們即使無法避免因壓力大而產生的焦慮等負面情緒,但至少能夠迅速恢復正常。

物種類別、性別、年齡、社交以及環境等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對玩耍所發揮的作用產生影響,但玩耍究竟在動物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老鼠“發笑”

捷安克是一位神經學專家,他曾在實驗室裡對老鼠的玩耍進行過常年觀察。每當老鼠玩耍時,他總能聽到老鼠發出一些又尖又高的聲響。這種聲音起初並沒有引起他太多的注意,直到某天早晨,一個大膽的猜測突然在他腦海中閃現:老鼠在玩耍時發出的怪異尖叫聲,會不會相當於人類的笑聲?為了證實這個猜測,他對實驗室裡的老鼠進行逗引。他發現,如果讓一隻老鼠四腳朝天地仰躺著,然後輕輕地撓它的腹部,它就會表現出愉悅和舒坦的樣子,還會忍俊不禁地發出超聲波式“笑聲”。

玩耍不僅是人類的”專利“有許多動物也喜歡玩耍

隨後,捷安克和他的同事對與這種特殊發聲相關聯的腦電波分佈進行分析,結果表日月,老鼠因玩耍而尖叫時,控制熱情、期盼、渴望等積極情感的大腦區域表現活躍。而後,研究者運用技術手段直接刺激這片大腦區域,結果發現老鼠也會發出尖叫來回應。這項研究表明,老鼠的確能夠發出笑聲。更重要的是,老鼠會笑的事實證明,笑並非人類獨有的情感表達方式。老鼠在玩耍中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這反過來也證明動物是懂得玩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