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份子錢榨乾的小鎮青年:300塊的禮金,卻逼得我想賣腎

很多年輕人,以為逃離了北上廣深進入父母營造的舒適圈,就以為逃離了壓力、焦慮,過上了準點下班、準時吃飯的悠閒生活。

其實不然,北上廣生活靠實力,但小城市的生活要靠人情,那些背後人情世故壓得他們根本喘不過氣來,還不如在北上廣生活來的自在。

只有經歷過小城市人情世故後才知道,那隻不過是一座圍城,在外面時嚮往能走進去,躺著過完一生,進去了才發現,這種生活也不過如是。

01

逃回北上廣,人情費是最後一根稻草

我的好友阿越,幾天前打電話對我說,他準備再次離開家鄉,到北京來了。

我有點吃驚。

我仍記得當年他回家時說的話:

在北京工作了幾年年,我覺得自己變成了追日的夸父,在追逐房子、醫療、教育的路上一路不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熬出頭,壓力太大了。不如回家去,空氣是清新的,工作是清閒的,這樣過一生也不錯。

我身邊如阿越這樣的朋友很多,在家鄉小城裡,靠著父母的關係網,有一份“可以中午回家吃飯”的工作,五點鐘準時準點下班,連晚飯都吃得悠閒自在。

但很顯然有什麼是比悠閒自在更重要的,阿越對我大倒苦水:

“在北京的時候覺得回家了就是天堂,回去之後才發現想象與現實的差距,大到無法自欺欺人。

工作是真的穩定又清閒,午飯、午休、雙休一個不少,加班什麼的從來沒有;但同樣的,錢也很穩定——每月雷打不動3000塊,除去生活費,只剩下一千多。

這一千多也根本別想攢下來,和朋友一起吃個飯,看個電影也就算了,同事請吃飯不能不去,不去是不給人面子,但是去了就得回請,十來號人,一頓飯五、六百就沒了,一個月來一次簡直吃不消。”

電話裡他的聲音逐漸大起來:

“你知道最鬧心是什麼嗎?有別的部門的同事結婚,居然去人事那兒拉個全公司員工的名單,挨個兒發請柬!就算不去也得上禮——份子錢最少300,看下卡里的餘額,我TM都想去賣腎!”

更別提,結婚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生孩子、孩子滿月、週歲……送禮金之路也稱得上不死不休了。

越來越多的人,在逃離北上廣之後幾年,又逃了回來。比起生活壓力,人情費是逼著他們再次出走的重要原因。

被份子錢榨乾的小鎮青年:300塊的禮金,卻逼得我想賣腎

02

小城市生活,沒你想的那麼輕鬆

父母親朋勸你離開北上廣,回家的理由總結歸納只有一個:在小城市生活會比大城市壓力小,物價低、房價低、人脈多,生活實惠又便利。

然而真實情況呢?

讓我們簡單地算一下:2017年一線城市如北京的人均月工資是8500左右,而三四線城市比如我的家鄉大同,人均月工資則是4000左右。

差了一倍還多。

我們假定兩個城市的基本生活費用相同(事實上也相差不大),1500,北京還要另外算上租房的費用,2000,不算其它任何娛樂消費,北京還剩5000,而大同,只剩1500了。

在一線城市掙的錢,只要攢攢,一年就能出去旅遊一次;在小城市,不要說旅遊,買件像樣的衣服工資就告罄了。

你以為回到家鄉生活成本精簡之後,生活質量會更高,結果發現,其實質量是有維度區別的。

你住火車站旁的小賓館,就不要指望能獲得五星級酒店的服務。

小城市的實惠,是建立在生活品質打折的基礎上的。

吃麵只有一種選擇,10塊錢一碗的刀削麵;去NIKE買鞋,永遠都是過季款;出去旅遊,到處都是低價團,只能省內耍耍……

至於買房,掙1W的時候買不了5W/平的房子,掙4K就買得起1W/平的房子嗎?

所謂的便利和實惠,都是人們壓抑了慾望的表象罷了,在小城市的基本生存壓力並不比大城市輕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曾經做過一個調研,發現三四線城市除了交通和住房,收入、教育、醫療、健康、贍養老人、工作、學業……這些壓力並不比一線城市低多少。

而在家庭人際和就業方面的壓力更甚於一線城市。

過去,抑鬱症的高發人群是生活在北上廣等大城市,面臨高壓力高競爭環境的白領們,被稱做“城市病”;但近幾年,數據顯示,二三線城市抑鬱症人群正在逐年上升。

這些足以說明,你在小城市裡,活得並沒有那麼輕鬆。

被份子錢榨乾的小鎮青年:300塊的禮金,卻逼得我想賣腎

03

人情費的重壓,讓你喘不過氣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個人情社會,處處講人情。

這個特徵在小城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小地方的人口流動小,人們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人們彼此間都熟悉,所以也就更認可人情交換這種規則。

越小的地方,越明顯。

但這種規則要命的地方在於,價位模糊,結果也不透明,標準更是不知道掌握在誰手中。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到:

在這種(人情)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並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麼關係之後,才能決定拿出什麼標準來。

也就是說,人情是高於規則存在的。

你孩子成績不錯,但想進入尖子班,在一切大城市都不是什麼難事,但在小地方,則取決於你在學校“有沒有人”。

你和校長很熟,那容易,打個招呼就好;如果沒有,那想辦成這件事就得找關係:朋友的舅舅的侄子的爺爺的外甥……並且最後欠了一圈人情,照樣還得掏錢。

準備開個個體經營小店,正常的工商手續,在北京加上排隊也用不了一天的時間。但在小地方,如果沒有熟人,那就很麻煩。

需要什麼材料不會一次性告訴你,週一來了說章沒蓋好;週二說負責人已經下班,但其實才下午三點;週三說差一個文件;週四又說文件不需要了;週五說最近申請的太多,再等等吧……如果你有人,那分分鐘通過。

在大城市待著的人,都有一個共識:能用錢解決的事情,不要用人情。但這套邏輯在小地方是行不通的,人家反著來,人情能解決的事,決不用錢。

人情才是小城市的通用幣。

沒有通用幣的人生活會很辛苦:小到去遊樂園被插隊,過年過節能分幾斤水果;大到生病掛號找關係,職位要多少年才能挪一級。

最重要的是,有了人情就不用錢了嗎?

錯。

被份子錢榨乾的小鎮青年:300塊的禮金,卻逼得我想賣腎

阿越的父母為他找工作,不只託了關係,還花了十幾萬才搞定。

而最慘的情況是,如果你沒有人情關係,花錢都找不到地方。沒錢不可怕,沒關係才寸步難行。

這些,才是讓回到小地方的人真正感到壓力的原因。

人情,不只是互相幫助、給予溫暖,人情要還、要維繫,而更多的作用,還是炫耀的資本。

這是與北上廣完全不同卻更加殘酷的戰場。

我們其實更適應的是大城市雖赤祼,但簡單的人際關係。北上廣裡的現代社會,是由陌生人組成的,所以依賴契約,需要合同,也因此,看似沒有人情味的大城市規則最透明,生活起來更輕鬆。

而小城市裡的傳統社會是熟人社會,既然熟了,自然會產生人情,一代代傳遞下去,形成了圈子,也成了牢籠。

在大城市,腦子裡只要想著認真工作、提高能力就夠了,並沒有所謂的同事的婚禮邀請、所謂的領導的孩子滿月酒。雖然人情冷漠,但好歹不額外花錢,心裡舒坦。

雖然在很多時候,北上廣一樣講究人情,需要人脈。但這裡的人情,比小地方要公平得多,一般是與個人的努力以及能力成正比的;而人脈回饋的,是更好的機會,更多的提升,更有利於個人成長。

04

牧歌已遠,小地方的生存更嚴峻

小城市裡的人情問題,不是中國獨一份,全世界的年輕人都要面臨這個問題。

比如日本,老齡少子化問題很嚴重,比中國更早地面臨小城市人口負增長、失去活力的隱痛。

逼得日本政府想出各種方法“引誘”年輕人回到小城市,政策支持,補助、宣傳齊上陣。而對於已經疲於快節奏的大城市生活的人來說,回到小城市,享受慢生活,似乎是個不小的誘惑。

有個小哥懷著這樣的憧憬,投身一個風景秀麗的村莊,卻發現實際生活與想象的很不一樣。

被迫當了村長,所有的雜事都要自己做,遇到需要幫忙的事情時,卻沒人響應他;真心為村子好,提出建議卻被罵得狗血淋頭……

於是待了三年之後,小哥再也忍不了了,準備搬回大城市生活。

有網友留言表示:

雖然我是農村長大,但還是要說,鄉下民風淳樸不過是幻想;

鄉下並非是民風淳樸,其實是閉塞的監視社會。

落後就代表淳樸嗎?淳樸的鄉村風情不過是現代城市人的臆想罷了,“窮山惡水出刁民”才是真相。

我們的故鄉早已不是田園牧歌式的烏托邦,早已山河破碎,故人逃離。

被份子錢榨乾的小鎮青年:300塊的禮金,卻逼得我想賣腎

05

人情“圍城”,只能逃離

回到家鄉,某種程度上就等於失業,小城市的招聘需求遠遠還跟不上你的求職需求。

如果你父母的關係網不夠硬 ,沒能給你“鐵飯碗”,哪怕你自己自己奮鬥自強,也會在婚戀市場中也會被歸入“沒工作”那一類,處在鄙視鏈的最底端。

家鄉的人情社會里,你身上有無數的標籤,你的父母、你的關係網、你的相貌、你的工作,但你這個人有什麼能力,沒有人在乎。

小城市的人情圈子對於年輕人來說,就是座圍城。在外面的時候嚮往著走進去之後能躺著過完這一生,進去了才發現,還沒跑起來,都已經跪到快趴下了。

阿越告訴我,當年他從北京離開,從沒想過要回頭。在他看來,兩者只是生活模式的不同罷了,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精彩,小城鎮有小城鎮的安逸,在哪裡都能找到生活的一席之地。

但他從沒想到,人情這種東西,卻讓他對小城鎮的安逸避之不及。

阿越說他現在算是真正理解了那句:“故鄉是回不去也融不了的尷尬”。生活在家鄉已經很艱難了,人情費則是逼著他逃離的最後一根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