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昨晚又和《延禧攻略》見面啦!

相信不是小編一人被《延禧攻略》迷倒了

狂撒狗糧甜死人不償命的“帝后CP”

人狠話不多的“社會姐”女主;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一開頭就是古典素雅的高級色調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如夢似幻的中國風構圖

精緻考究的裝飾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隨便按下暫停鍵

這畫面,平和自然,舒緩雅緻,多麼和諧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於編劇說過,拍攝《延禧攻略》的初衷,是想拍一部具有歷史厚重感、兼具宮廷美學的一部劇,所以他們做了很多的歷史考證,盡最大努力還原那個時代的味道。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這樣一部口碑與收視雙炸裂的年度大劇,

小遊一定為於編劇瘋狂打電話!

宮鬥劇情千篇一律,

經得住考證的文化萬里挑一。

今天小遊就來嘮嘮江蘇的非遺文化!

蘇繡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盤金繡,主要運用於蘇繡。以絲繡圖案為依據,將金線迴旋,加於已繡或未繡的圖樣邊緣。繡線有“雙金”、“單金”之別(兩根金線並在一起繡稱雙金繡,一根金線稱單金繡),一般以雙金為主,因其線條方向依樣盤旋,故稱盤金繡。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打籽繡,點繡的一種,亦稱“打子”,中國刺繡傳統針法之一,主要運用於蘇繡。用線條繞成粒狀小圈,繡一針,形成一粒“子”。打子針法被認為是古老的鎖繡法的發展。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緙絲

劇中的扇子和服飾都用到了緙絲工藝。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種之一,其特點是將多種彩色緯絲與經線交織,成品看上去就像鏤雕的圖案一般。這種工藝製作工序繁複,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2006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一個完整的緙絲作品,經牽經、穿扣、打翻頭、刷經面、粘經面、開經面等流程,中間一旦稍有差錯,整幅畫就會淪為次品,真的是“一寸緙絲一寸金”。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此外還有京繡、推手繡等一系列技法,這一針一線都展示著中國傳統刺繡工藝的博大精深,不知道各位小主有沒有對如此精美的戲服動心呢?

那來蘇州鎮湖吧,這裡是蘇繡的故鄉。2000多年來培養的技藝,造就了這絲滑的織線和錦緞。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來刺繡藝術館,徜徉在古色古香的展示廳內,體驗名繡之間不同的藝術魅力。親眼觀賞一下世界頂級的蘇繡作品,在蘇繡傳承人梁雪芳大師的工作臺前駐足,聽老藝術家講述蘇繡的前世今生,感悟浸潤在織物的歷史和情感。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如今的蘇繡風格多樣,不僅限於傳統竹林山鳥,更有了具備時尚感的寫意作品和西方油畫形式作品。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絨花

乾隆:“多肉”?想我富察皇后生性恭儉,摒棄奢靡,“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不愛金銀愛“人造花”,爾等竟戲稱多肉?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小遊更要說道說道了,這絨花可是大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唐代時被列為皇室貢品,因其特殊的手法,直到現在都無法用機器生產,只能手工製作。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延禧攻略》中秦嵐頭戴的絨花,就來自南京絨花工藝大師趙樹憲之手。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絨花在康熙、乾隆年間盛極一時。造型上,可與真花媲美,經久不衰;寓意上,絨花諧音“榮華”,具有吉祥祝福之意。怪不得,絨花深受後宮佳麗們的喜愛,帶上真是美的不要不要的。民間曾有規模浩大的“花市大街”,可惜如今看不見了。(遺憾臉.jpg)

一把剪刀,一盞檯燈,在南京老城南甘熙故居中,趙樹憲先生向遊客展現著南京獨有的絨花工藝。

崑曲

高貴妃一曲“貴妃醉酒”,華麗婉轉,嫋娜情深,讓崑曲這一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再次走進觀眾的視野。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崑曲,又稱崑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被稱為“百戲之祖”。崑曲發源於蘇州太倉南碼頭。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唸白儒雅、舞蹈飄逸,於明代晚期進入宮廷成為皇帝娛樂的新形式,至乾隆時期已進入鼎盛,完全納入了宮廷文化的範疇。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最高獎項梅花獎得主俞玖林在此創建了個人工作室,開展崑曲講座、崑曲雅集、小昆班學習等系列活動。總有這麼些痴心人,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傾盡一生鍾愛並傳承著傳統文藝。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在巴城,更有一處靜謐的崑曲學社。由四間古樸民宅改造重建而成,磚石砌切,竹林環繞。閒庭靜坐,沏一杯清茶,也許有微風襲來,在溫婉的唱腔中,體會崑曲中的綿綿情意。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在這精美絕倫的服化道具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延禧攻略》劇組對於中華傳統手工藝傳承、弘揚的初心,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保持敬畏之心的手工藝人的一顆顆匠心。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綜藝節目的推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瞭解和認識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期望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能更多地進入年輕人的視野,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保護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

看《延禧攻略》看的是劇?不,看的是我大江蘇非遺文化的顏值!

歲月流逝,時光輾轉,眾多傳統文化和技藝歷經歷史的洗禮而不滅,我們更需要把它們傳承下去。

文化是一代人的記憶,文化值得一代人的傳承。人一生總要留下些,自己認為值得的東西。我大江蘇的文化遺產們,你們要好好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