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提示:上次課在講衛星測量時,提到了“反定位”這個概念,即用眾多的地面設備反過來可以對衛星進行定位。照此思路繼續聯想,就可以順勢規劃出衛星的“導航路線”,也就是衛星的既定軌道。衛星的軌道不是計算出來的,而是用大數據模擬出來的(本文共1492個字,閱讀約需3分鐘)。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太空是一個接近真空的環境,裡面沒有阻力,因此水滴可以憑空懸浮。太空裡面也沒有氧氣,人類進去之後無法呼吸。所以,要實現太空行走,宇航員們要用繩子將自己拴在航天器上免得飛走,同時要穿上厚厚的宇航服並自帶氧氣。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在太空裡,沒有像火車鐵軌或者柏油馬路之類的東西,因此,也就不存在實體可見的衛星軌道。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圖中顏色各異的圓圈,是按力學原理計算出來的“虛擬軌道”

工程師在設計衛星軌道時,首先將地球看做一個完美的球體,然後將約束衛星運動的力量指定為“萬有引力”——源自於牛頓和蘋果的故事,最後在草稿紙一通演算,衛星的軌道就這麼計算出來了,這就是“實驗室軌道”。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地球怎麼會是一個完美的球體,這種衛星軌道的計算方法不科學啊!

地球確實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它褪去海水後的模樣讓強迫症們百爪撓心,它的地心引力分佈也毫無規律。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賣家秀(太空鳥瞰地球)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買家秀(脫水後的地球)

GIF

除了地球形狀不完美之外,在衛星實際運行過程中,至少還有如下三個因素在誘惑它逃離實驗室軌道

①太陽月亮在招手(天體攝動)

:萬有引力跟重量有很大關係,除了地球在吸引衛星,太陽和月亮也絕非等閒之輩,它們對GEO衛星的吸引力分別相當於地球的1/6800和1/37;

②大氣阻力還存在(大氣攝動):LEO衛星因為離地球僅幾百公里,那裡還有大氣層,大氣的阻力仍然存在;

③太陽輻射很可怕(太陽光壓):太陽表面溫度相當高,產生的熱浪甚至可以被當做助力航天器前進的“東風”,離太陽最近的GEO衛星,需要與之長期對抗。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衛星在不同軌道高度受到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這些誘使衛星出軌的力量,在航天領域統稱為“攝動力”。所以,如果不想被打上紙上談兵的標籤,在計算衛星軌道的時候必須要把萬有引力和攝動力先搞清楚。

為什麼最開始計算軌道的時候不把攝動力考慮進去?

相對萬有引力而言,攝動力比較難以捉摸,它有很大隨機性,是好幾種外力的統稱。研究攝動力吃力不討好,不如另闢蹊徑。

上次課提到:陸海空的多種天線設備可以對衛星定位,主要是測量判斷衛星在實際飛行過程中與既定軌道(即實驗室軌道)是否有偏離。注意,這種測量是一天24小時不間斷進行的,從1989年第一顆GPS衛星發射至今,已經持續測量了29年!面對這些經年累月的觀測數據,在這個“流量為王”的年代,還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還要什麼攝動力?工程師們吃著火鍋唱著歌,看著眼前的觀測數據就可以預測出下一秒衛星的動向(偏高還是偏低、超前或是滯後),基本就不需要鑽攝動力的牛角尖兒。這,就是所謂的大數據時代——

用海量的觀測數據模擬出一條“大數據軌道”,而這個軌道就比較接近衛星真實的飛行狀態。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如果衛星按照大數據軌道飛行,是不是就不用測控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實驗室軌道和大數據軌道都是對衛星運行狀態的預測,絕非真實飛行軌跡,這個“雞肋”攝動力也不是吃素的,它不會因為人們的忽視而真的消失。所以,衛星的測控工作不能停,一刻都不行。

偏航出軌的衛星怎麼才能重新回到既定的軌道上?

汽車改換車道的時候,要踩油門並配合打方向盤,衛星也配備了和汽車發動機功能類似的動力系統——高壓噴氣罐。因為太空是一個接近真空的環境,輕輕一推就能走很遠,所以衛星只需要噴出一點點氣體,馬上就能回軌。噴氣罐的效果,推薦看看2013年上映的美國科幻片《地心引力》。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該片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等七項大獎。

衛星配備了發動機,當然也要配備“方向盤”,否則噴氣罐不知道“何時噴、往哪噴、噴多少”。相關內容請留意下一篇文章《注入站如何控制衛星的飛行姿態》。

總結

I 萬有引力和攝動力共同影響衛星的飛行路線。

II 衛星的既定軌道需要在大數據的作用下不斷修正。

III衛星攜帶噴氣罐,用於調整姿態重新入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