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圈超30攝氏度,全球多地「高燒」,地球究竟怎麼了?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每年夏季,高溫總會以各種姿勢刷屏,去年是以炒作火爐城市的話題散開,今年是以國外避暑勝地北歐和國內避暑勝地東北多地高溫破記錄蔓延開,大家都驚呼,這是怎麼了?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表示,對高溫問題,應該辯證地看。儘管已經很熱了,但據國家氣候中心研究,未來我國夏季極端高溫事件的出現概率會大大增加,到2025年左右至少有50%的夏季可能出現長時間的高溫熱浪過程。到本世紀末,在最壞的可能性下,我國極端高溫熱浪事件的頻率將比目前高出5倍。

發燒的北半球

北极圈超30摄氏度,全球多地“高烧”,地球究竟怎么了?

2018年7月全球最高氣溫距平分佈圖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的2018年7月全球最高氣溫距平分佈圖可以看出,北半球在歐洲、東亞、北美氣溫正距平顯著,尤其以歐洲最為突出。

據監測,北極圈內一些氣象站觀測到氣溫超過30℃,不可思議!並連續3天平均最高氣溫處於歷史最高點;挪威和芬蘭也分別出現了33.5和33.4℃高溫;瑞典乾旱與創下百年紀錄的高溫引發多處森林火災;希臘雅典遭遇40℃高溫襲擊,並誘發了火災;英國部分地區今夏以來持續高溫乾旱,創下半個世紀以來最乾旱夏天的紀錄;意大利7月14日首都羅馬最高溫直逼40℃。多個北非國家也出現熱浪,摩洛哥出現43.4℃高溫,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高氣溫更是達到51.3℃。北美地區加拿大魁北克省7月初遭遇幾十年罕見的連續高溫,持續的高溫天氣導致70人死亡。美國得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等多地氣溫突破歷史紀錄。與我國同處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出現大範圍高溫熱浪,導致近百人死亡、上千人中暑。北半球大氣出現嚴重“發燒”的現象。

火紅的中國

與北半球表現一致,我國大部分地區也是一片火紅。

專家介紹,我國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和季風特點,因此,夏季高溫和強降水從來不會缺席。這不,今年7月9日以來,我國多地出現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具有極端性強、日數多、面積大、時間長、最低氣溫高的特點。

高溫極端性強。7月以來,全國有97站發生極端高溫事件,主要出現在甘肅、湖北、吉林、遼寧、山東等省(區、市),其中遼寧本溪縣(39.2℃)、吉林遼源(37.9℃)等28個縣市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高溫日數多。7月9日以來,全國平均高溫日數(日最高氣溫≥35℃)為8.1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3多,僅次於2017年(9.0天)和1971年(8.7天)。遼寧高溫日數達3.2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高溫面積大。7月20日,日最高氣溫35℃以上高溫面積達161.8萬平方公里,日最高氣溫38℃以上高溫面積達13.4萬平方公里。本次過程在單日最大範圍和平均範圍上都超過了2013年6月29日至8月29日的高溫過程以及去年7月7日至8月25日的高溫過程。

持續時間長。本次高溫天氣過程平均最長連續高溫日數為5.3天,為1961年以來第三多,僅次於2017年(6.7天)和1971年(5.5天)。重慶平均最長連續高溫日數為1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

日最低氣溫高。7月9日以來,我國中東部日最低氣溫平均值達到24.1℃,為1961年以來第一高;最低氣溫≥26℃的日數為6.4天,為1961年以來第三多。其中,華北東南部、黃淮中部、江淮西北部、江漢東部及上海、江西東北部、湖南東北部、重慶西南部等地日最低氣溫最大值超過28℃,陝西臨潼和重慶合川達32.1℃和32℃。

如何看待高溫天氣

北极圈超30摄氏度,全球多地“高烧”,地球究竟怎么了?

7月25日以來全國極端高溫分佈圖

“世間萬事萬物都具有必然和偶然的雙重屬性,看待此次高溫,偶然中的必然就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而必然之中的偶然就要歸結於今年極地環流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國家氣候中心相關專家說。

專家表示,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高溫風險加劇,是極端高溫天氣事件頻發的大背景。全球氣溫上升速率呈不對稱性,呈現出一是北方升溫速率高於南方,這表現在今年夏天北方高溫的極端性要高於南方;二是最低溫度的上升速率高於最高溫度的上升速率,這表現在雖然高溫日數是1961年以來第三位,但最低溫度卻是1961年以來最高的,最低溫度高意味著夜間溫度不返涼,加重了炎熱程度。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的研究表明,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呈顯著升高的趨勢,極端高溫呈現出強度更強、出現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的特點。

此外,入夏以來,北極地區氣溫異常偏高,冷空氣“龜縮”,向南擴散的活動明顯偏弱。此外,2018年4月拉尼娜事件結束後海溫上升很快,導致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明顯偏強,位置偏北,尤其是控制東亞地區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較常年異常偏北,平均強度超過常年同期1倍以上,使得我國華北、東北氣溫異常偏高,尤其10號颱風“安比”影響過後,東北地區氣溫迅速升高,記錄紛紛打破。

面對高溫天氣,人們究竟該怎麼辦?

對此,專家表示,高溫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當然,最重要的是防範,防範當然是從敏感人群、重點行業開始。對於單獨的一次天氣過程,好說,總會隨著天氣過程的演變而消失,晚間的冰啤酒、烤串也能伴你輕鬆度過。但是高溫過後不能忘記日益加劇的高溫風險,面對未來,隨著人口和財富的增加,夏季高溫事件頻發將加劇高溫風險,會給人類健康、農業系統、能源系統等帶來更高的風險和挑戰,我們必須要足夠重視。

具體來講,專家建議:一是要加強高溫影響綜合評估工作,深入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高溫加劇給全社會帶來的風險;二是要加強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提高全社會抗禦和防範極端高溫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三是要積極促進經濟轉型,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全球氣候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