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你了解嗎?「拆二代」容易在哪裡產生?

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中的一些城中村、棚戶區就面臨升級改造的問題,由於城中村和棚戶區是一個城市較早的一批“原住民”用房,年代久遠,遇到拆遷時涉及的問題多且複雜,拆遷方往往從這裡做很多文章,這裡我們就來簡單分析幾點供大家參考,當然遇到這些問題時,為了避免拿不到合理的補償,還是需要關注並詳細向我們說明你的情況,以便幫你分析:

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你瞭解嗎?“拆二代”容易在哪裡產生?

城中村顧名思義就是指的城市裡的村莊,是城市發展初期的原住居民,是由於滯後於城市高速發展而形成的居民區。

棚戶區是指城市建成區範圍內、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質量差、人均建築面積小、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隱患大、環境衛生髒、亂、差的區域。

棚戶區的形成多為城市發展初期的工廠員工居住區,也可以理解成是城市發展出去外來務工人員的原住居民。

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你瞭解嗎?“拆二代”容易在哪裡產生?

一、法律上只規定了拆遷和補償的程序,而沒有規定具體的賠償數額,因此拆遷補償就成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中的重要矛盾。

二、城中村的居民是城市發展的原始村莊村民

通常有宅基地證、有房產證的“有證”居民,城中村補償價通常更容易參考“周邊市場價”,而城中村的周邊市場通常是城市的核心也是房價最高的位置,所以通常“拆二代”多產生於城中村。

三、城中村補償容易忽略的細節

雖然有集體性質的宅基地證,但土地隨著城市的發展可能早已“變”為城市用地,而城市用地補償往往是集體性質宅基地的2倍甚至更多。這個環節需要有律師的介入才可以進行調查取證獲得相關資料。

四、棚戶區由於大多沒有房產證更沒有土地證,甚至連房屋協議都沒有。

面臨拆遷時除了“一直住在”這裡之外的證據少之又少,而由於生活條件不好,往往多口人住在10幾平米的小房子裡,房前屋後見縫插針的搭建起了“棚子”,拆遷方也往往以這些為藉口先拆除“違章”建築,再以沒證為藉口降低補償價,再以城市拆遷只按面積不按人頭為藉口又砍去大部分補償,算來算去之後發現拿到的補償連遠郊區都買不起了——矛盾由此產生。

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你瞭解嗎?“拆二代”容易在哪裡產生?

五、拆遷流程不合法

例如未有合法程序實施強拆,是拆遷方常用的侵犯被拆遷人權益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被拆遷人維權的一個重要的有利證據,如果能把握好機遇就有機會獲取合理的補償,甚至理想的補償。

因拆而貧是法律不允許的,因拆而富是每個被拆遷人的希望,面臨拆遷時該如何把握時機?如何分析優勢劣勢?如何避免談判中落入陷阱.....這是每個被拆遷人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下一個話題我們聊,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是真的嗎?歡迎關注討論留言!

你家是城中村還是棚戶區?遇到拆遷難題請點下方“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