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故事」一名執行法官的「生活圖鑑」

「法官故事」一名執行法官的“生活圖鑑”

2018年5月21日下午,李建勳及法官助理與執行案件買受人簽訂成交確認書

5月21日,記者在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見到了李建勳,這位執行局的員額法官從事執行工作已有14個年頭,可見了面卻發現,他與人們印象中的執行幹警有些不一樣。

眼前的他,個子高高的,膚色白皙,頭髮有些花白,戴著一副金屬鏡框,舉手投足間溫柔謙和,說話也是慢聲細語。這樣一位“儒生”氣質的法官,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執行工作中游刃有餘?記者不禁好奇起來。

放在辦公室的行李箱

早在4月初,便與李建勳預約好了採訪,但一直未能成行。用他的話說,自己的工作需要“隨時準備出發”。每年,李建勳有100多天出差在外。

他告訴記者,北京四中院執行局的每一個辦公室裡,都靠牆擺放著收拾齊備的行李箱。

上週三,李建勳早晨4時30分打車前往機場,6時35分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出發,8時40分到達烏海,晚上8時17分輾轉到達銀川,第二天辦完手頭的工作,當天下午便返程回北京。

“一個執行案件,最多兩三天就會回來。”在外執行,時間緊、任務重,李建勳早已習以為常。有時候,常常是當天收到消息,下一刻便得動身。

“現在出差,我喜歡用雙肩包,把卷宗材料整理齊全,背上就走。”他說道。

北京四中院是黨中央探索設立的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也是北京市第一批整建制綜合改革試點法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該院執行案件中,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和涉外商事案件佔全部執行案件的90%以上,這類案件標的額巨大,且多數案件被執行人為外省市企業法人,涉案財產也往往分散於全國各地,這為執行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為了保證執行工作的時效性,出差便成了執行法官的家常便飯。

如今,北京四中院執行局一共有3名員額法官——局長、副局長與李建勳。

2017年,該院新收執行案件322件,涉案標的額330億餘元,執結273件,涉案標的額262億餘元,收結案數分別同比上升18%和10.1%。

面對繁重的執行工作,有限的人力必須提高工作效率。

於李建勳而言,不僅是出差時“飛”在全國各地,平日上下班,也要經歷一番波折。

由於家住東北五環,而單位位於西四環,李建勳每天上下班需要穿越整個北京城,僅單程便要花費一個半小時,每天往返意味著在路上的時間是3個小時。

由於工作量大,且執行工作需要法官的耐心和細心,李建勳每天處理完手頭的工作,下班時都到了晚上八九點,到家時間一般是晚上10點以後。

“每天晚上整理整理案頭的工作,將文書歸檔、裝卷、梳理並收尾,這樣心裡才踏實。”他說道。

當被問到“這樣奔波應該很累吧”,他卻含笑自若,人到中年,他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把工作僅僅當成工作而已,要儘量當作事業去對待,這樣做起事來就會更積極樂觀,也更樂於付出。”

可能就是因為心中的這份責任與擔當,他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十幾年如一日,懷抱激情,低頭做事,發揮餘熱。

“這麼多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用心工作、感悟人生,做人一定要有責任心、事業心與感恩心。”他緩緩地說道。

這是個動腦筋的活兒

執行是個細緻活兒,也是個要勤於動腦的活兒。面對一個執行案件,執行法官需要多方思考,尋求最優途徑化解問題。

“手頭的案子進行到哪一步,下一步要怎麼做,遇到問題怎麼解決,只要一閒下來,這些東西總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裡竄出來。往往夜深人靜,從睡夢中醒過來的時候最為明顯。”

採訪時,李建勳告訴記者:“就比如今天凌晨5點,我就醒了,然後一直在想幾個案子的事兒。”

許多執行案件的圓滿解決就是這樣被李建勳“想”出來的。

在一起執行案件中,被執行人河北某公司因資不抵債,無法履行法院判決確認的歸還近4億元銀行貸款的義務,且其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因資金斷裂,無法繼續施工,導致大批購房者群體性維權。

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如果強制拍賣被執行人資產,不僅不足以償還債務,而且容易引發更多的問題。

為了讓執行工作圓滿完成,李建勳通過多方溝通,在當地政府積極協助的基礎上,引入第三方企業對被執行人進行融資、託管,盤活被執行人資產,償還申請人的貸款。

最終,在法院的主持下,三方共同達成執行和解協議:由第三方企業派專業的經營團隊,注資、經營、管理被執行人的房地產項目,從經營收入中分期償還借款;被執行人全力配合,並予以協助;申請人銀行也一同參與管理,監督資金使用。同時,法院對三方的合作進行協調與監督,並督促履行。

經過不懈的努力,申請人銀行現已如約收回了貸款及利息,獲得了判決確認的財產權益。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主要是為多方搭建一個平臺,最終實現互惠共贏。”李建勳表示,引入第三方機制是一種創新思想和創新方式,是不斷思考與探索的結果。

針對執行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點,北京四中院結合審判實踐,積極探索建立了一套民商事審判“立保同步、保調對接、立審執銜接”的工作機制,形成整體聯動,有效提升了審判與執行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執行要效率也要質量

「法官故事」一名執行法官的“生活圖鑑”

▲在衡水某糧庫執行現場,李建勳對2.6萬噸小麥的查封現場進行勘驗

在執行工作中,法官不僅需要有創新性的思維,還必須反應迅速,細緻負責。

在一起執行國儲糧庫的案件中,被查封的小麥出現了黴變和蟲害,必須立即變賣。

但由於剛剛立案,一案一戶的賬號還沒有啟用,變價款無法匯入。如果先讓小麥出庫,就會有查封物滅失的風險,因此,必須要在法院收到變賣款後,才能許可相應數量的小麥出庫。

當時正值五一節放假期間,銀行的工作人員已經休假了,按照規定只能在假期後匯款,但小麥黴變速度非常快,每耽誤一天就會產生更大的損失。

雖然還在假期,李建勳還是立即趕回單位與相關部門協商,盡全力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一遍遍地給銀行的主管領導、值班人員打電話,確定收款賬戶,並叮囑銀行值班人員隨時關注賬戶變化,同時也與小麥的購買人溝通,掌握匯款情況。當第一時間得知案款順利到賬後,立即通知糧庫裝車出庫。”最終,小麥首次變價順利實現,變價款100餘萬元安全匯至法院。

接下來的一個月內,李建勳對查封的2.6萬噸小麥的全部變價過程進行了監督,確保60次匯款,共計4900萬元的變價款安全、及時匯入案款賬戶。

當申請執行人拿到4900萬元案款時,不僅欣喜,也很意外,直言沒有想到法院的執行效率如此迅速。

案件的圓滿執行讓李建勳鬆了一口氣,對他而言,這樣的工作態度是常態,雖然有些辛苦,但也讓他收穫了踏實認真所帶來的幸福感。

有備而去與以理服人

「法官故事」一名執行法官的“生活圖鑑”

▲在衡水某糧庫執行現場,李建勳正在辦理2.6萬噸小麥的查封手續

一提到法院的執行工作,人們的腦海裡總會閃現出強制執行的畫面,但李建勳說,強制是執行的基礎,但絕不是執行的全部。

他笑言“自己的長相很吃虧”。執行幹警給人的印象都是高大威猛、不苟言笑,可李建勳卻長了一張“教授”的臉。

但是,在他14年的執行工作中,卻極少出現被執行人抗拒執行的情形。

“法院是個講理的地方,執行也是講道理的工作。”李建勳的執行理念是“遇到問題把理說透”。

他表示,執行過程中,只要和被執行人明法釋理,好好說話,一般都不會遇到過不去的坎。

李建勳也經常告訴身邊的法官助理:“要對執行工作有自信,嚴格在法律規定範圍內做事,就不會出現問題,就算被執行人有過激行為,但他們的內心也是懼怕法律的。”

當然,執行工作的前期準備也是十分關鍵的。

每次出發前往執行現場,李建勳都做足了功課,有備而去。他通過了解案件的來龍去脈,預估被執行人的態度與心理,針對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應對措施。這一準備也有效消解了執行的不可控因素。

一次,李建勳與同事到外地進行財產保全,由於當地銀行辦理流程耗時長,他們等待了許久。

在此期間,李建勳發現被執行公司的相關人員一直在周圍監視他們的行動。

這種情況下,他與同事一邊釋明法律規定,做到有理;一邊收集視頻證據,強調執行的強制性,做到有力;最終以實現財產保全為目的,避免了產生其他不可控的危險,做到有節。

在五個半小時的緊張工作後,他們終於凍結了賬戶,使債務人主動償還了借款。

希望儘量多陪陪家人

工作中,李建勳是嚴肅認真的執行法官,但在家裡,他卻是個“孩奴”。

李建勳有個11歲大的女兒,每天晚上都盼著爸爸能早點回來,一聽到爸爸要出差,小嘴便癟了下來。

由於早出晚歸,和孩子相聚的時間太少,李建勳十分珍惜和女兒在一起的時光,也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她感受到更多的愛。他笑言,自己確實很寵愛孩子。

平日裡工作繁忙,李建勳基本顧不上家裡,許多事情都是妻子打點的。

孩子如今讀小學,每天接送上下學,輔導功課的任務全都落在了妻子頭上,家裡年邁的老母親也是妻子在照顧,對此,妻子也有怨言,但從不掛在嘴上,而是儘可能地理解丈夫,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支持。

對此,李建勳心裡充滿了愧疚與感恩,只要到了週末,他就盡力做好“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主動做做家務、接送孩子上培訓班……平時沒有時間,週末就要表現得好點。”他笑著說道。

生活中,李建勳愛好攝影,喜歡自駕遊。但是平日工作總在外奔波,到了節假日,反而不想動了。

“還是希望能在假期帶著全家人出去玩玩,每年至少出去一次,多陪陪老人和孩子。”他喃喃地說道。

原文刊載於2018年5月25日《人民法院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