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供電所長眼中的農網升級|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導

三位供电所长眼中的农网升级|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1978—2018 · 能源發展

特別報道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臨南鎮,是廣袤魯西北平原上的一顆美麗生態農業明珠。周維平、楊新軍、魏傳東三位供電所所長見證了小鎮電網的升級和小鎮的發展壯大。同時,這也是我國農村電網發展的一個縮影。

文丨通訊員 張天麒 李延勝

1988年實現村村通電 嚮往“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三位供电所长眼中的农网升级|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第一位供電所長 :周維平,今年71歲。1981年,被任命為臨邑縣電業局雙豐供電站站長。

那時的臨邑縣臨南鎮,才剛通電沒幾年。鎮上破破爛爛,僅有一條3米寬的柏油路,其他全是土路。印象中,全鎮就鎮政府大院旁有兩個電磨坊,工業還在起步階段。

最初,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拉電閘。因為供電特別緊張,電壓也很不穩定,有時連電燈泡都不太亮,大部分時間都是沒電狀態。每週一、週四上午會定點供電2小時,鄉親們就排隊等著,抓緊時間磨面。時間一到,咔的一聲馬上斷電。那時誰家裡能有臺黑白電視機絕對是富裕人家,一個村也沒兩三戶。到了晚上,村民們就搬著小板凳擠到一起看電視。停電時就坐在那裡拉家常等著。有時剛來電,當天的電視節目都快結束了。我們的供電設施也很簡陋,很多還是黑木頭杆子。站里加上我一共就三人,我既是站長,又是配電工、線路工,還是抄表收費員,什麼活都幹。

1988年,全鎮實現了村村通電。鄉親們高興得敲鑼打鼓,跟過年似的。我們施工隊也吃了頓畢生難忘的大餐:每個人一大碗麵條,外加倆雞蛋,還有一大鍋豬肉豆角燉粉條。那時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2003年基本解決缺電問題 冰箱、洗衣機進入農戶家

三位供电所长眼中的农网升级|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第二位供電所長 :楊新軍,電力中專畢業。2001年,雙豐供電站改名臨南供電所,他成為第一任所長。

我當所長那幾年,正趕上第二批全國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當時我們有三大目標:提高農戶電壓質量、改善低壓配電網、提升農村供電可靠性,徹底解決農村用電短缺問題。

2002年,我帶隊實施陳李莊10千伏線改造升級工程。我領著全所的人,不分男女、不分工種,吃住都在工地上,用不到三個月時間,高標準超前完成了任務,並率先通過了省市公司的標準化驗收。嶄新的變壓器、筆直的電線杆、整齊劃一的供電線路、村宣傳欄上寫著安全用電知識和文明風尚宣傳標語,這些元素構成了我們縣第一個電力“百佳工程”。

2003年,我們完成農網升級改造,農村缺電問題基本解決了。鄉親們家裡大多有了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大件電器,鎮上的工廠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為了滿足工業的發展,不斷有大批用電增容項目上馬。我們一天到晚泡在工地,幾天不回家是常事。那年前後,正是鎮上蔬菜大棚蓬勃發展之時。村民幾乎家家開始種大棚,我們供電所門前的那條馬路延伸出去,兩邊全是蔬菜大棚,一眼望不到邊。幾家蔬菜加工廠也初具規模,用電量激增,我們鎮快速邁入電氣化時代。

2017年邁向“全能型”供電所 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

三位供电所长眼中的农网升级|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第三位供電所長 :魏傳東,本科學歷。2015年擔任臨南鎮供電所所長,是建所以來學歷最高的所長。

經過多年發展,臨南鎮已成為一座商業發達、美麗現代化的小城市。2011年,被評為“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聯網工作先進單位”。

比起老前輩們的工作,我作為新時代的供電所長,這幾年淨幹“大事”了。2017年4月開始,我帶領全所職工建成第一個營配業務協同運行、人員一專多能、服務一次到位的“全能型”供電所。這是我們所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也是我們邁向智能化的關鍵一步。

但機遇中也有挑戰:一是要徹底打破原有工作界限,使員工完成一專多能、營配運一肩挑的“全能”轉型;二是每人都要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在供電服務上的全方位應用。此後大半年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不勝任就離任,不轉型就淘汰”的危機感,所裡持續開展“大學習、大培訓、大比武、大練兵”活動。

2017年11月22日,是我們供電所通過“全能型供電所”驗收後的第一天。一大早,冷藏廠的孫經理就到了營業廳,申請新辦公樓的用電服務。讓孫經理意想不到的是,過去很複雜的申請程序,竟然變得十分簡單。在智能互動服務區,我們的工作人員指導他用觸摸屏填好了用電申請材料。還沒等他回到工廠,就接到了臺區經理的預約電話。更令他意外的是,上門勘察現場的工作人員,竟然是一直給他的工廠抄表收費的業務員。

2017年,我們鎮建成了全國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超級智慧農業大棚”。我們供電所單獨為它安裝了2000千伏安的變壓器,同時安裝了電排灌、熱泵供冷供熱及電保溫系統,實現了所有設備都由計算機精準控制的智能目標。

三位供电所长眼中的农网升级|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