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花草:與荷共舞


解讀花草:與荷共舞

對於荷花,寫的人太多,太濫觴,但北宋文人周敦頤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寫盡了荷花的姿態,風韻,讓所有寫荷花的句子都黯然失色。何況,到了民國,又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描寫荷花和荷葉的句子更是優美雋永。

星星點點的荷花如美人出浴,不過,這個比喻在中學課本里卻刪除了,只保留了寫荷葉的,婷婷的舞女的裙,把荷葉比做舞女的裙,也許在作者的文章發表的年代都正人君子因為非分聯想而想指責卻不敢指責,何況現在。

於是,語文老師只好跳過這個比喻,而重點講朱自清先生寫荷葉時用到的通感,講月光下的荷葉如牛乳中洗過。

解讀花草:與荷共舞

不過,寫荷花與荷葉的文章再濫觴,也擋不住後人寫荷花荷葉的文字如潮水湧來。就像每年荷花開放時,擋不住各大小城市公園裡,甚至一些校園的湖邊拍攝荷花倩影的人們,擋不住無數手機相機單反的鏡頭對準一朵朵開放的,半開的荷花,那些凌波仙子。

見到真實的荷花,是2008年地震後,在成都東郊一個叫三聖鄉的農家樂。那年也是女兒高考,因為地震的原因,她考完試,填了志願後,就坐她姑父的車從茂縣松潘輾轉到成都。一直住在她表姐家。

而我卻是在國道213基本修通後,才出汶川到都江堰,又到成都與她匯合。第二天送她到學校報名。

第三天,我們便自駕車到三聖鄉玩。在三聖鄉有個著名的景點叫荷塘月色。這也是最大的觀賞荷花的景點。一座漢白玉雕塑的一隻纖纖玉手拈著一隻盛開的荷花成為標誌。

解讀花草:與荷共舞

一大片荷塘荷葉遮天蔽日,上面點綴著星星點點的荷花,有的花瓣完全綻放,有的露出蓮蓬,有的就像蓮蓬上掛幾片花瓣,含苞欲放,有的羞澀的打著朵兒。花朵有粉紅有粉白相間,有潔白的。每一朵花都有她的風姿,每一朵花都有它的神韻,每一朵花都有它的靈氣。

我們到三聖鄉是下午,坐在一家農家樂休息一陣,但見夕陽西下,於是,我專門跑到荷塘邊拍攝夕陽下的荷。

我穿過一片綠蔭,穿過樹叢,但見一大大的荷塘在夕陽下靜靜的展現在我眼前。斜陽投射在每一片荷葉和每一朵荷花上,閃爍著迷人的光,光與影似乎在流動,而滿池荷花似乎在此時才靜靜的散發出陣陣清香,面對這樣一大片真實的荷塘,我心裡有著說不出的激動,我拍著一朵朵荷花,可惜,荷塘中間的最大,最動人的花卻拍不了,無論我怎麼樣放大,怎麼樣把鏡頭拉近都不行,而且只顧拍攝,差點滑進荷塘,而那朵花卻宛在水中央,我只好放棄。又拍攝荷葉,在夕陽下的荷葉真像婷婷的舞女的裙,那直直的,中通的莖能夠看到絨毛。還有藏在長得低矮的,離水近的荷葉因為其他葉片的庇護,居然還有水珠滾動,是什麼時候承接的雨露啊!

我又發現還有藏在深處的枯黃的荷葉在夕陽下也色澤如金,讓人想到那句著名詩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我一直拍到夕陽西下,落盡最後的餘暉,他們來找我吃飯,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那片荷塘。

解讀花草:與荷共舞

第二年,我帶著女兒和哥哥一家人又去了三聖鄉,只是我們走錯了路,繞了好一陣,才到荷塘月色。那天下雨了,我們找了一家小茶館,邊喝茶邊觀賞雨中的荷花,還吃著新鮮的蓮子。雨停後,又出來觀荷花,瘋狂地拍攝著。

女兒在讀大三時,是在川大的望江小區讀書,校園裡也有一個荷塘,稱為雙荷池,荷塘的位置在剛進校園的地方,一條路把荷塘隔成兩個,荷塘不大,但每年夏季荷花盛開也能吸引成都的市民,他們比學生還激動,對荷花還感興趣。當然,這裡觀荷花比到三聖鄉更近了。

自然,我每年都會到這裡觀荷花,拍攝荷花,從女兒讀大三,到研究生畢業,我不知看了多少回荷花綻放,還觀賞初冬的殘荷。女兒畢業了,我依然到川大校園拍攝荷花。後來又到華西醫科大學的校園觀賞荷花,華西醫大是川大的分院,裡邊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民國建築,更顯得有歷史感。

在郫都安家後,也到過為紀念古蜀國兩代君王修建的望叢祠,裡邊有一個人工湖叫鱉靈湖,到了夏季,荷花滿湖,清香四溢。在水榭喝茶賞荷,感受夏日清涼與清香。

解讀花草:與荷共舞

不過,我依然會到三聖鄉看荷花,如今地鐵二號線通了,去三聖鄉看荷花也不是難事,三聖鄉除了荷花,還有睡蓮、蘆葦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水生植物。荷塘比過去大了無數倍,還修築了水上棧道,可以深入荷塘中,近距離觀荷花。

人們愛荷花,愛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它的美麗動人的神韻,愛它的靈氣。但我也愛荷葉,無論是剛露出水面的嫩葉還是遮天蔽日的無窮碧,還是一些長著鏽斑的殘破荷葉,以及冬日的枯荷,我都會心動。我愛荷花青春嬌媚的容顏,愛荷葉的蓬勃新綠,更愛枯荷的滄桑。

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讀到李璟那一句“菡萏香消翠葉殘”時,我更被殘荷觸動,想起那年冬天,在川大雙荷池見到滿池枯荷的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