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美元換來0.003秒值得嗎?但時間就是這麼貴!

為了更快的獲取信息,人類自18世紀起便開發了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新裝置,搖臂信號機(semaphore)、通電信號儀(electric telegraph)、電報機(telegraph)直至互聯網,人類傳遞資訊的速度越來越快,時間差所導致的經濟效益差別也變得愈發巨大起來。

過往的經驗表明,最早掌握新鮮技術的人,往往能夠捕捉先機,領跑市場。

2009年,芝加哥與新澤西股票交易市場間搭建起一條秘密的光纜,數據傳輸時間由原先的16毫秒降低至13毫秒。0.003秒的時間差使得新澤西的交易員能夠領先對手獲取信息,由此產生的價格差成為了一批交易員贏利的秘訣。

3亿美元换来0.003秒值得吗?但时间就是这么贵!

What hath God wrought?

——Samuel Morse

上帝寫了什麼?

——第一封電報全文,塞繆爾·摩爾斯

1999年7月12日,最後一封電報自舊金山灣發往美國白宮,這則總計不過100字的電報消息僅抄寫一項的耗時就已長達8分鐘。在互聯網方興未艾的1999年,8分鐘已足以讓一位普通的網民敲出1200字的長帖。

接收員最終選擇將這封電報以電郵的形式轉發白宮,互聯網通訊從此在美國正式上位,長達155年的電報通訊時代宣告終結。

1844年5月24日,塞繆爾·摩爾斯(Samuel Morse, 1791-1872)從華盛頓特區發出了第一封現代電報,人們曾為這款電子設備驚訝萬分,遠隔萬里的資訊由此瞬息可至。此前,即便是美國最為迅速的物流公司小馬速遞(Pony Express),要將來自美國東部沿海的郵件送達西海岸的都會,最短的耗時也要十天。[!--empirenews.page--]

信息竟然能以如此迅速的方式傳遞,這讓所有的人都始料未及。人們對信息的傳遞速度逐漸敏感起來,時間的價值,也從一個遙遠玄虛的哲學議題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經濟實在。

1792年,為應對法國大革命的動盪,克勞德·查普(Claude Chappe,1763-1805),著手開發了一套腦洞清奇的通訊系統,搖臂信號系統(semaphore system),系統以信號塔為通訊單位,信號塔之間依靠可見光傳遞信號,原理如同舊時代的烽火臺。

這是一套全靠手工操作的系統,在信息傳送線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會設置一座信號塔,每座信號塔中駐紮有一到二位信號員,他們會依據特定的規則擺弄指示臂。信號塔的指示臂每凹出一個造型,就意味著一個信號已被髮送。

不同的信號站玩起接龍,消息就傳遞了出去。

3亿美元换来0.003秒值得吗?但时间就是这么贵!

在查普設計的搖臂信號系統中,信號站的頂部是一個可以操縱的木架子,通過擺弄木架,信號員可以傳送特定信息,木架的形象很像是口袋妖怪中的“未知”。

這套信息系統的使用成本很高,根據一份1821年的材料記載,每位操作員的日工資為25索爾(約合今天12.5元人民幣),每當信息傳遞失敗,重新發送一則信息每人每分鐘又需額外支付5索爾(2.5元人民幣)。1798年,從巴黎到488公里外的法國邊陲已設有50個信號站,以每個信號站設兩名信號員計算,發送一條消息的人工成本摺合人民幣便已高達1250元,這還不算維修和運營費用。[!--empirenews.page--]

系統的信息傳遞效率也是驚人,在當時,一位熟練的操作員每分鐘最多可以輸出3個信號,據統計,當時一條完整的消息平均由36個信號組成,這意味著即使系統全線使用最優秀的操作員,這套系統一分鐘也才只能傳遞0.083條信息。如果趕上颳風下雨或者操作人員心情不好,信息能否發出,還是一件看造化的事情。

3亿美元换来0.003秒值得吗?但时间就是这么贵!

到1854年,法國全境已建立起四條搖臂信號傳送系統,這可以算是初代信息高速公路了。

消息要是在線等,估計也是挺讓人著急的。(剛才誰說的發錯撤回來著?)

然而就是這套令人捉急的信號發送系統,信息傳遞效率也足以吊打同時代的人肉傳送。據說拿破崙(1769-1821)就常隨軍攜帶一座便攜式搖臂信號塔,每當前線出現情況便就地搭建設備,向大後方傳遞信號。拿破崙的隊伍也因此解鎖了領先全歐的通訊技能。

3亿美元换来0.003秒值得吗?但时间就是这么贵!3亿美元换来0.003秒值得吗?但时间就是这么贵!

2013年,BBC紀錄片《拿破崙的搖臂信號機是怎麼改變世界的》講述了信號機的操作過程。

3亿美元换来0.003秒值得吗?但时间就是这么贵!

19世紀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操作員爬上信號塔抓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