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淮軍圩堡文化,這本書告訴你

李雲勝 文

我曾在多年以前發表過一篇文藝評論文章,將好小說分為兩種:一是需要慢慢閱讀的,在時間的延續中細嚼慢嚥,而且往後還經常有再讀一遍的衝動;二是看一眼就放不下的,就像那些天生麗質人見人愛難以自棄的美女,大家稱之為第一眼美女。那麼,看了開頭就拉扯著你一個猛子扎進字裡行間,使你產生閱讀衝動的是否可以叫做第一眼小說呢!

這其實這也適用於文化散文類作品,張建春先生主編的《淮軍圩堡故事》應該就屬於這一類。反正我是當天晚上拿到書,一口氣讀至半夜,完整地把11個圩堡故事讀完。想了解淮軍圩堡文化,這本書告訴你

因為我不是職業評論家,難以將一部作品的好壞、優劣分析得頭頭是道,更多的是憑感覺閱讀。但作為同樣是致力於本土歷史文化普及工作的作者,這部作品給我的衝擊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合肥是一個有文化、有底蘊、有沉澱的地方,即使從廬子國算起,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後形成了巢文化、吳楚文化、三國文化、包公文化、淮軍文化、紅色文化等,尤其是淮軍文化的研究在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許多大型的與淮軍有關的學術會議都特意放到合肥召開,比如2012年的“淮軍成軍150週年學術研討會”,2014年的“甲午戰爭中的淮軍—甲午戰爭120週年學術研討會”等。

這首先得力於這裡是淮軍的發源地,淮軍遺蹟可謂星羅棋佈。同時也得力於合肥有一批致力於淮軍學術研究和社會科普的人,這其中當然包括這本書的作者和編者。

《淮軍圩堡故事》是以張建春先生為代表的肥西作家多年來嘔心瀝血的成果,全書共講述了11個淮軍圩堡的故事。既有大家熟悉的劉銘傳的劉老圩、張樹聲兄弟的張家新舊圩子,還有以往宣傳力度不夠的周勝波兄弟的周老圩、唐定奎兄弟的唐老圩,更有讀者可能瞭解甚少的葉大圩、羅壩圩、吳大圩、劉五房、王崗圩、大小董圩。

我對圩子並不陌生,甚至還有天然的親近感。我姥爺家過去也是一個圩堡建築,位於六安東橋,當地人稱為何家圩子。印象中也是四面環水,小時候我還在裡面洗過澡、逮過魚。如此看來,圩堡應該是江淮地區普遍存在的地主莊園。

本書主編張建春先生用比較文學的語言詮釋道:“建立圩堡式的家園,是在眾淮軍將領功成名就,三山(大潛山、周公山、紫蓬山)從激盪中歸於平靜之後。圩堡以三山之石為基,參天巨木為椽,山水地氣為壕,一統于山的敦厚、人的樸實。每個圩堡都住著一位頂天立地的漢子,都住著一些傳奇,甚至住著金戈鐵馬後,一汪無盡的溫柔。”

於是,我們通過《淮軍圩堡故事》,瞭解到了在太平軍短暫的歷史中,面對群山眾巒為什麼會發出“莫犯三山”驚呼;嘯起的淮軍為何要以人的名號立威,樹字營、盛字營、銘字營等光耀神州大地,可謂步步紮營,穩健鎖固;得以走進圩堡的主人叱吒風雲,以及感受他們後代如水的斯文。

這本書的另一個顯著特色,便是它的通俗化、文學性。作為合肥市社科聯的社會科學普及讀物項目,無論從書籍的裝幀設計,還是文字的撰寫風格,以及圖片的配置,都力圖在可讀性、知識性上著眼。

我一直以為,本土歷史文化往往需要本土文史工作者和熱愛文史題材的本土作家的傾心關注,因為一是他們長期生活、工作在當地,對當地的人文歷史相當熟悉;二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掌握了大量的與本土歷史文化有關的資料;三是他們對家鄉熱土感情深,有著強烈的為家鄉人文歷史吶喊的衝動。所有這些固有的特質,是創作出本土歷史文化優秀作品的動力和源泉。

《淮軍圩堡故事》的作者可能並不是專業從事文史研究的,但職業可以不專業,而作品卻十分地專業。而非專業的寫得比專業的還專業,那就要了專業的好看!

我這樣說,可能和聲寥寥、不以為然,那也不要緊,梁鳳儀說:“作家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行業,好與壞很難評判,就像可口可樂,雖然被普遍接受,但總有人不接受。而商業存在模式,做起來有簡單規則,成功與否靠數據說話。”

這裡的數據,我的理解就是讀者的認知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