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孩子、嚼碎食物餵孩子?小心「吻」出來的疾病!

面對萌萌噠的寶寶,大人們真的很難有“抵抗力”,每次看到小寶寶都忍不住逗一逗,親一親;家裡老人覺得孩子嚼食物費力,喜歡把飯菜嚼爛喂孩子吃。看起來似乎很正常,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寶寶因“親吻”而感染了病毒的新聞並不少見。

在臨床上經常遇到發熱、咽痛的孩子,醫生經常會診斷為咽炎或者扁桃體炎,然而,有一種疾病需要鑑別,就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以下簡稱「傳單」)——俗稱接吻病。這種疾病也會發熱、咽痛,當然還有其他的症狀,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個疾病。

「傳單」是什麼?

傳單,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又稱為“接吻病”,是由EB病毒感染的,以發熱,咽炎及淋巴結腫大三聯徵為特徵。唾液傳染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常常累計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

EB病毒是一種是廣泛傳播的皰疹病毒,EB 病毒如果傳染給嬰幼兒,多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會長期潛伏在體內。

親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來的疾病!

「傳單」是怎樣傳播的?

▍1、唾液傳播

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比如說:接吻,共用餐具,共用杯子,咳嗽、打噴嚏也可以傳播。EB病毒可寄存於唾液的上皮細胞中,EB病毒可以在唾液中長時間持續高水平排出,起病後口腔持續排出病毒的中位時間為6個月,一旦感染,EB病毒可在口咽部間斷排出數十年。

▍2、母乳餵養

已從健康哺乳母親的乳汁中分離出EBV。然而,研究發現母乳餵養與人工餵養的嬰兒在EBV血清反應陽性方面無差異,這提示母乳餵養不是重要的傳播途徑。

▍3、性傳播

從宮頸上皮細胞和男性精液中也分離出EBV,這提示也可能發生性傳播。

感染了「傳單」會有什麼表現?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典型特徵包括髮熱、咽炎、淋巴結腫大、乏力和異型淋巴細胞增多。

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500多例患者,發現所有患者都出現淋巴結腫大,98%出現發熱,85%出現咽炎。疲勞是青少年以及年輕人的常見症狀,而其他表現較少見,包括顎瘀點、眶周或眼瞼水腫,以及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患者中常見噁心、嘔吐和厭食。脾腫大的發生率高達50%,但黃疸和肝腫大不常見。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患者的淋巴結受累通常對稱分佈,更常累及頸後。淋巴結腫大在第1周達峰值,然後在2-3周內逐漸消退。

咽痛常伴隨著咽部炎症和扁桃體滲出液,滲出液可呈白色、灰綠色甚至為壞死性。這一現象也可見於鏈球菌咽炎患者。

脾腫大和脾破裂:脾腫大見於50%-60%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患者。脾破裂是一種罕見、但可能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發生脾破裂的患者中,半數以上為自發性。通常在出現症狀後約14日發生,但時間範圍可4日到長達8周。在某些病例中,脾破裂可能為主訴症狀。

皮疹:偶爾可見泛發性斑丘疹、蕁麻疹或瘀點狀皮疹。斑丘疹幾乎總是發生在給予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治療後。發生皮疹的機制尚不明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期間發生的藥物相關皮疹似乎並不預示真正的藥物過敏,因為之後患者可以耐受氨苄西林,且無不良反應。

神經系統綜合徵 :神經系統綜合徵包括吉蘭-巴雷綜合徵、面神經及其他腦神經麻痺、腦膜腦炎、無菌性腦膜炎、橫貫性脊髓炎、周圍神經炎、視神經炎和腦脊髓炎。這些表現往往在初始症狀發作後2-4周或以後出現。

其他: EB病毒幾乎可感染任何器官系統,可伴有多種不同的疾病表現,例如肝炎或膽汁淤積、肺炎、胸腔積液、心肌炎、胰腺炎和非結石性膽囊炎、腸繫膜淋巴結炎、肌炎、急性腎衰竭、腎小球腎炎。

罕見併發症包括扁桃體周圍膿腫或繼發於軟顎和扁桃體水腫的氣道阻塞。

親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來的疾病!

實驗室檢查結果會有什麼異常?

▍1、血液系統異常

淋巴細胞增多,絕對計數大4500/μL或外周血塗片中白細胞分類計數淋巴細胞大於50%。

外周血塗片也可識別明顯的異型淋巴細胞增多,超過淋巴細胞總數1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患者的外周血塗片中可見三個異型淋巴細胞。

罕見的血液系統表現包括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綜合徵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部分上述併發症源於EB病毒誘導產生了抗紅細胞、抗白細胞和抗血小板的抗體。

▍2、肝功能

氨基轉移酶升高見於絕大多數患者,但是呈自限性。

▍3、嗜異性抗體

嗜異性抗體會使綿羊紅細胞、馬紅細胞以及牛和山羊紅細胞發生凝集。在青少年和成人中,嗜異性抗體在恰當的臨床情況下有高度特異性,但敏感性較差。但是在嬰幼兒以及小年齡段兒童可出現症狀而不產生嗜異性抗體。

▍4、EBV特異性抗體

EBV衣殼抗原(VCA)的IgM和IgG抗體通常在起病時即會出現。IgM水平大約3個月後開始降低;因此它是急性感染的良好標誌物。IgG VCA抗體終生持續存在,是EB病毒感染的標誌物。然而VCA IgM在嬰幼兒中的陽性率較低,而且VCA抗體的滴度峰值也較低。

EBV核抗原(EBNA)的IgG抗體,在出現症狀後6-12周出現並持續終生;其出現在病程早期可有效排除急性EBV感染。

早期抗原(EA)的IgG抗體在臨床起病時出現。EA IgG有兩個亞類:抗-D和抗-R。存在抗-D抗體符合近期感染,因為康復後抗體效價會消失,但是未出現該抗體並不能排除急性感染,尤其在嬰幼兒中較少出現早期抗原的抗體。抗-R抗體只是偶爾出現。

▍5、血清IgA 抗體

在一項針對15例原發性EBV病毒感染患者的研究中,採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到抗早期裂解抗原的血清IgA抗體。而且,急性起病後1個月IgA抗體水平快速下降,而IgM抗體持續產生。血清IgA抗體在診斷IM方面的作用尚未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6、檢測EB病毒

通過對血或血漿的聚合酶鏈反應(PCR)分析可完成對EBV DNA定量。一項針對急性EBV感染的大學生的研究中,疾病的嚴重程度與血液中EBV載量相關。然而,並不推薦對疑似EBV感染的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進行EBV病毒載量定量評估,因為這種方法不會提供治療指導。

親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來的疾病!

「傳單」如何診斷?

青少年或年輕人主訴咽痛、發熱和不適,並在體格檢查時發現淋巴結腫大和咽峽炎時,應懷疑為EBV誘發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出現顎部瘀斑、脾腫大及頸後淋巴結腫大高度提示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支持EBV感染的證據有淋巴細胞增多、異型淋巴細胞增加且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有時需要檢查EBV特異性抗體,存在VCA IgM抗體且無EBNA IgG抗體時診斷最為明確。

主要治療為支持治療。對乙酰氨基酚或非甾體抗炎藥來治療發熱、咽部不適和不適感。提供足夠的液體和營養也很重要。

▍2、糖皮質激素

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一直存在爭議。不推薦將糖皮質激素用於常規治療,因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通常是自限性疾病,而且該病毒與多種惡性腫瘤有因果關聯,從理論上會擔心病毒感染臨床疾病期間的免疫抑制會產生不良影響。

但是可以考慮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併發症。對於即將發生氣道梗阻的患者,需要給予糖皮質激素並與耳鼻喉科醫生進行緊急會診。對於發生嚴重、來勢洶洶的致命性感染(如暴發性肝衰竭)或其他併發症(如嚴重溶血性貧血或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也應考慮糖皮質激素治療。

阿昔洛韋通過抑制EBV DNA聚合酶而抑制EBV裂解感染,但對潛伏性感染無效,且不能治癒感染。研究發現應用阿昔洛韋的靜脈用和口服制劑作為急性EBV感染的特異性治療,能短期抑制口腔排出病毒,但未發現有顯著的臨床獲益。

▍4、避免脾破裂

在疾病早期,所有運動員都應避免進行體育運動。隨著疾病的恢復,自發或外傷性脾破裂最有可能在臨床症狀出現後2-21日內發生。第4周後發生脾破裂的情況較為罕見。

親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來的疾病!

「傳單」的預後如何?

絕大多數患者均能順利恢復,併產生持久免疫力來控制潛伏的病毒。大多數急性症狀在1-2周內緩解,但疲勞和功能狀態差可持續數月。

有沒有預防EB病毒感染的疫苗?

目前尚無預防EBV感染的市售疫苗。

常見的病原體無處不在,很多大人都是隱性的感染者,小孩子免疫系統還未發育完善,更容易被感染。不過,大家也無需談吻色變,我們有很多種行為表達自己對寶寶的喜愛,比如抱一抱、蹭蹭額頭、和寶寶一起遊戲等等。但嚼碎食物喂孩子這類行為就不要再出現了,大人口腔中致病菌眾多,以免經口傳染給孩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