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都不學醫是因不看好醫學?錯!是他們不懂,醫學一直很熱

這個故事首先很勵志,但是不理智,不敢想。

一個26歲的女孩子,談婚論嫁的年齡,已經本科畢業幾年,有一份還可以的工作,突然辭職要重新讀大學,而且目標明確,要學醫。

要知道,距離她參加高考已經過去八年了,年齡大了,和小自己8歲的孩子一塊競爭,完全不佔優勢。

但是經過一年的準備被華西錄取,考了669分。碾壓很多學霸。

高考狀元都不學醫是因不看好醫學?錯!是他們不懂,醫學一直很熱

這個專業每年華西在全國只招收90名。

本文不想說一些現實的考量,比如畢業時已經34歲,等等,其實,對一個敢想敢做的年輕人來說,上學結婚生孩會兩不誤。我想說的是兩個現實。

一、很多人學醫是被誤了,很多人不學醫也被誤了。

如果說城裡的孩子還好一些,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高考時填志願基本是憑感覺,根本沒想過學什麼專業,以後從事什麼。而且加上我們統一錄取的政策,被調劑的找不到北。比如考上了北大被調劑到考古,考上北師大被調劑到免費師範,比如明明想學臨床被調劑到了市場銷售。

但是無論哪一種,都沒這個女孩這麼堅決,一是她之前受家人影響,對醫學有興趣,有情結,二是,她畢業幾年後,與其他考生相比,絕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哪個更好。事實上,其他畢業生也是,只不過不敢回頭。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誤了很多人。與一些發達國家不同(他們那本科期間沒醫學專業),他們的本科畢業生想改醫學,直接讀醫學研究生,我們這隻能重新參加高考。醫學院的其他專業想學醫學也是。也就是說,很多對學醫感興趣的人除了參加高考,再沒機會。

不少醫生想改行,也很難,從大學時開始就沒再學其他。

高考狀元都不學醫是因不看好醫學?錯!是他們不懂,醫學一直很熱

二、醫學不是遇冷而是越來越熱,真不是你想讀就讀的。

這個女孩,其傳奇的地方就在於回來重新高考仍能考這麼高分,在北京處於1000名以內。當然,華西在各個地方錄取的分數線都不會低於630分。事實上,也不光是華西這種在全國靠前的醫學院校,就是每個省裡的普通醫學院校,分數也遠高於同類,比如報考普通的211,不到600分別想報考其臨床醫學等專業,低40分報考其他專業問題不大。

每個省稍微好一些的醫學院校,基本沒有二本專業了,甚至民營醫學院校也比其他同類民營大學熱得多。

醫療行業人唱衰醫療的一個論據是,據某媒體“2016高考狀元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全國22個省份的36名高考狀元中,超過9成的選擇了經濟管理類專業,而醫學專業無人問津,香港六名狀元均報考醫學。這個沒多大意義,原因在於,我們富裕家的孩子出國留學時,首選的也是經濟管理,而發達國家富裕家庭的孩子選擇哲學的卻很多,我們這可能嗎?我們的孩子知道學什麼嗎?

高考狀元都不學醫是因不看好醫學?錯!是他們不懂,醫學一直很熱

發聲不是撒嬌,不是謾罵,不是說謊,不是把行業表現得很LOW。如果明知道真實情況而不說,認為老百姓不知道,那是自欺欺人;如果不知道真實情況,只會跟著喊,那是真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