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發深海探測系統

本報訊(記者 李倚慰)8月5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國際地學期刊以封面研究論文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閻軍研究員團隊、李超倫研究員團隊在深海熱液系統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方面的最新成果。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譜探測系統對沖繩海槽中部熱液區的高溫熱液流體進行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溫熱液流體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離子的原位濃度。

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发深海探测系统

國際地學期刊封面

深海熱液系統作為20世紀地球科學重大發現,溝通了不同圈層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近年來,高溫熱液噴口流體理化性質及其對大洋環境影響已成為熱液活動新的研究熱點。溫度、壓力變化以及海水混入的影響會明顯改變熱液噴口流體的化學成分或濃度,儘管科學家使用保真取樣方法進行實驗室分析取得了較為貼近的數據,但由於取樣方法的限制而一直無法獲取高溫熱液噴口內流體的準確樣本,造成分析數據與實際仍有明顯差異。研究團隊攻克了光學鏡頭耐高溫和高濃度顆粒附著對光學系統的影響等國際技術難題,成功研製出國際首臺耐高溫(450oC)的熱液流體拉曼光譜探測系統。該系統自2015年以來依託“科學”號科考船和“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對馬努斯熱液區、沖繩海槽熱液區的高溫熱液噴口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探測,採集到大量原位光譜數據。

研究發現,硫酸根含量作為海水混入程度的指標,在所測高溫熱液流體中的含量幾乎為零,證明原位拉曼探測系統採集的熱液流體中並未發生海水混入,即所測樣本代表原始的熱液流體噴出物。通過對比ROV在同一熱液噴口保壓取樣方法測量的二氧化碳濃度發現,原位測量的濃度可高出保壓取樣實驗室測試濃度的三倍以上。基於該成果可以認為熱液活動對全球碳循環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很有可能被大大低估。該研究對於推動原位光譜探測技術在深海極端環境下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重新認識熱液活動對全球海洋環境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