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這幾天,我又驀然想到了至尊寶的那句話。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我是失戀了嗎?

不是,沒有戀所以失不了。

不過,傷心、難過、後悔的情緒是一樣的。

怎麼回事?

因為,《奇葩大會 第二季——被!下!架!了!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4月10日,當網友搜索《奇葩大會 第二季》時,沒找到視頻,只剩下一個紅色感嘆號“!”

為什麼突然就沒了,官方至今沒有確切回應。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說實話,我是《奇葩說》的粉,不過對《奇葩大會》熱情不高。

但是,得知《奇葩大會 第二季》下線了,我還是很難過的。

現在啊,真後悔當初沒有一期一期追,以後能不能看,只有天知道了。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這真不是矯情,我難過,主要是覺得影視圈少了一種聲音。

而且,這種聲音非常寶貴。

於我而言,雖然我沒有時刻關注、傾聽它,從最直接的渠道接收它。

但,在瀏覽網頁,刷朋友圈或者和朋友聊天時,我會不期然地遭遇到它。

它的不一樣、新穎、獨特,有時會有啟發意義。

它的存在,會是某種驚喜的製造器,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它戳中了。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所以,我雖然沒有去播放平臺支持,但我希望它存在。

拋卻這份私心,

《奇葩大會》確實也鼓勵和幫助了許多人。

大家都知道,《奇葩大會》是《奇葩說》的衍生品,也可以說是它的選角節目。

它出現的宗旨和目的,就是為《奇葩說 第四季》選出辯手。

不過,兩季下來,《奇葩大會》已然“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個性和特色。

它不再像辯論,而更像演講;

它從唇槍舌戰,變成了娓娓道來;

它從硝煙瀰漫、血肉橫飛的演武場,變成了曾經風月、柔情愜意的咖啡廳。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可惜,這一切“求生欲”極強的轉變,沒有奏效。

呃。。。扯遠了,回來。

《奇葩大會》和《奇葩說》不一樣了,但,奇葩精神依然在,“我們不一樣”的內核不變。

《奇葩說》是一個用辯論的方式,來凸顯“多元”。

當年,蔡康永的一句“我們並不是妖怪”,讓不少人淚目。

而他的這句話,肯定也幫助了許多少數族群的觀眾。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在《奇葩大會》裡,對邊緣人、少數族群的關注同樣繼續。

比如暖暖,他是“克氏綜合症”患者,身上的染色體是罕見的XXY。

他雖然是男性,但男性第二性徵發育較差,女性化特徵反而比較明顯。

為此,他的成長路上,擁有太高的“回頭率”。

最不幸的是,14歲時他還被人強姦了。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再比如視障人士蔡聰

10歲時,因為藥物性青光眼導致他的視力急速下降,現在只剩下0.02,幾乎全盲。

他的人生,一下子黑暗了。

殘障人所經歷的苦楚,他一樣沒落下。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這些嘉賓,無疑是社會的弱者。

他們因為自己的不一樣,而遭受了不該有的磨難。

而在《奇葩大會》這個舞臺上,他們為自己發聲,為同類發聲。

他們是勇敢的,值得鼓掌的。

站上演講臺的那一刻,屏幕前,曾有過和他們相似經歷,或正在經歷痛苦的人,無疑會得到他們的正能量。

很有可能,一句感同身受的話,就改變或拯救了一個顫巍巍的生命。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我覺得,這是這個節目的價值之一。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有些嘉賓三觀不正。

在我看來,《奇葩大會》裡的價值觀,都還在一個可以討論的區間裡。

比如,第二季爭議比較大的網紅老師張雪峰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他引起的最大爭議,不是一邊強調自己從來不灌雞湯,一邊大肆叫賣雞湯。

他的爭議點是他的閃婚經歷。

他對人生很有規劃,其中一項就是自己在30歲之前,必須結婚,無可厚非。

不過,為此,卻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30歲臨近,結果未婚妻卻突然悔婚了。

怎麼辦呢?

張老師重新交往了新女友,並在40天內迅速結婚,圓滿完成“KPI”。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為什麼非要火急火燎,40天,30歲?

他的理由是孝道。

此言一出,許多人有點懵,腦海裡立刻想起《奇葩說》時期,蔡康永所說的“孝的綁架”。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很顯然,張雪峰這個觀點觸碰到了很多觀眾的雷點。

不過,真正引爆觀眾的是網紅大V科學家種太陽

的一句話。

他說:所有的男人都是潛在的強姦犯。(不少人懷疑這是視頻被下架的導火索。)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在這裡,我並不想更多地討論他的觀點是否正確。

當然,我肯定是不贊同。

我只是想說,以上例子表明,《奇葩大會》是一個觀點層出不窮的地方,是一個價值觀互相碰撞、摩擦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哪怕你的觀點有偏頗,不受大多數人待見,但你可以來這裡發表你的看法。

而這件事,其實是好的。

首先,正如那句我們早已爛熟於心、聽出老繭的話: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我們可以不同意張雪峰、“科學家種太陽”的某個觀點,但我們不能抹殺他說出這個觀點的權力。

所以,在現場,我們看到了想捶人,但忍住不發的高曉松。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其次,道理,有時是越辯越明的。

“科學家種太陽”的觀點,肯定不只他一個人所有。

這種甩鍋給一個整體的做法,似曾相識。

抱歉,這檔國產節目消失了才來安利

如果一直藏著掖著,這些人的觀點可能到死也不改。

不過,說出來以後,各種聲音進來,他們看待同一個問題就有了新的維度、新的參考。

或許,以此為契機,他們會有所改變。

《奇葩大會》是一個輸出觀點的平臺,但它更是一個討論觀點的平臺。

站在上面的“奇葩”們,他們說的話只是“一面之辭”,但由“一面之辭”所引起的“百家爭鳴”是非常有意義的。

王佩瑜老師的演講,會引發大家對京劇藝術的討論;

戲精牡丹的演講,會引發關於廣場舞大媽的討論;

攝影師陳見星的演講,又會引發關於動物保護的討論。

。。。

在這個平臺上,每一個嘉賓,每一場演講,彷彿都是星星之火。

而且,某種意義上,《奇葩大會》在小心翼翼地實踐著哲學家羅素的那句話: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所以,懷念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