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巧合!毛澤東、鄧小平都抓過這件事,結果深刻改變了中國走向

今日中國,我們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成為世界領跑者?

諾獎獲得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用一個例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二戰以後,日本和德國什麼都沒有了,教育系統也被破壞了,研究系統也被破壞了,可是政府非常支持科學。過了40年之後,現在日本的科學,德國的科學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

不是巧合!毛澤東、鄧小平都抓過這件事,結果深刻改變了中國走向

支持科學、抓好教育,丁肇中開出的藥方並不出人意料。回望新中國發展歷程上的那些關鍵節點,抓好教育往往成為決策者突破困境、謀局未來的關鍵舉措。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八成的人口都是文盲,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讓中國人前所未有地大面積擺脫了“睜眼瞎”狀況,讓一個落後農業國具備了向現代化工業國邁進的基礎。

不是巧合!毛澤東、鄧小平都抓過這件事,結果深刻改變了中國走向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寫字,放呀麼放光明。什麼字,放光明?學習,學習二字我認得清。”

上世紀五十年代,這首《夫妻識字》曾在大江南北風靡一時。那時,無數人就是唱著這首歌,走進了掃盲班的課堂。雖然也經歷了不少風雨和曲折,但掃盲運動畢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64年,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億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不是巧合!毛澤東、鄧小平都抓過這件事,結果深刻改變了中國走向

十年浩劫之後,“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後了20年。”是恢復高考的重大決定,讓人才向上流動的渠道再度暢通,為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按下了快進鍵。

不是巧合!毛澤東、鄧小平都抓過這件事,結果深刻改變了中國走向

當年,還有考生把四大發明答成“長矛、大刀、火箭、原子彈”;而今天,北大的保安們都旁聽課程、考上大學,上演“逆襲人生”,中國人口素質的大幅提高有目共睹。國家命運的起伏,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了“教育”二字的力量千鈞。

不是巧合!毛澤東、鄧小平都抓過這件事,結果深刻改變了中國走向

“百校之父”田家炳早年間曾說,“13億人口是中國的一個大‘包袱’,怎麼把這個‘包袱’變成財富?我認為就是辦好教育。”很大程度上,中國崛起的過程就是教育投入的過程,也是人才紅利迸發的過程。

著眼未來,強起來的中國要站穩腳跟、無可撼動,關鍵是佔據科技制高點,將更多基礎創新、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對此,上上下下早已達成共識。很多人都在苦苦思索,中國如何才能擺脫被人“卡脖子”的隱患,儘快地成為領跑者?綜合研判,抓好教育依舊是最優的答案。

“高精尖”領域本就是高手之間的對決,我們在比學趕超,別人也不會停滯不前。彎道超車無非兩條路:“開外掛”或猛發力。前者短期看性價比很高,一旦從長遠計,把未來補欠賬的成本以及受制於人的風險也納入發展損益表,就會發現所謂快與慢、易與難的定義將截然不同。這個意義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通過狠抓教育來積蓄能量,我們才可能在未來厚積薄發、實現超越。

不是巧合!毛澤東、鄧小平都抓過這件事,結果深刻改變了中國走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結出碩果註定有一個過程。正如丁肇中所舉之例,二戰後從頭再來的德日兩國,即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教育,也用了四十餘年才成為科技強國。欲速則不達,從本質上說,“教育即生長”,而非三下五除二地把知識灌進容器。不論是創新思維的培養,還是科學素質的提升,都必經自然的深度發酵,格外需要靜氣與耐心。

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始終以一種樸素且真誠的態度對待著教育。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大戰略下,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更需要把握好“快”與“慢”的辯證關係,既要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緊迫,也要尊重教育“十年磨劍方有一朝驚豔”的客觀規律。只爭朝夕又腳踏實地,我們相信未來一代的創造力必將充分迸發,中國的追趕之路必將越走越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