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石油改革觀察丨從放權讓利到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開放40年石油改革觀察丨從放權讓利到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開放40年石油改革觀察丨從放權讓利到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石油工業作為工業領域的排頭兵,率先實施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石油工業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勇於實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石油工業改革開放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總的來看,我國石油工業改革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放權讓利為核心的改革開啟階段(從1978年至1988年)

在這個階段中,石油工業通過率先採取產量包乾政策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大大激發了內部活力;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在海洋石油領域打破禁錮,開啟對外合作先河;先後成立三大總公司,實現了石油工業從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向市場經濟管理體制的重大轉變。

率先實行全行業1億噸原油產量包乾政策,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1981年,國務院決定,對石油工業部實行原油產量1億噸包乾的政策,開啟中國工業改革先河,為石油工業的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包乾政策使石油企業發展與自身經濟利益緊密結合,不僅解決了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也激發了石油企業的積極性,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使中國石油工業走上了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軌道。

國家“利改稅”放權讓利,石油部以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經濟責任制為重點,打造具有活力的市場經濟主體。國家對企業實行“利改稅”改革,分別於1983年、1984年,分兩步實現從稅利並存過渡到完全的以稅代利,這樣從財稅制度上明確了企業和國家的留利關係,逐步完善了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使得企業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推動了石油企業逐步由過去的行政機關附屬轉變成為真正的企業。

“藍色國土”開啟石油開放大門。首先是組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資源條例》,決定成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依法行使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對外合作管理權和專營權。同年2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第二,率先實施對外開放。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後,實行海上對外招標,引進國外資本,開啟了我國油氣資源對外開放的先河。

組建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打造產供銷一體化公司模式。1982年,國家針對石油化工行業管理條塊分割,難以實現全面規劃、合理佈局、統籌發展的體制弊端,打破部門、地區、行業界限,相繼組建了高橋、金陵、錦州、撫順等幾個大的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在此基礎上,1983年成立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統一管理全國39家重要煉油、石油化工和化纖企業,並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中央明確要求,石化總公司要辦成真正的經濟實體,不能辦成石化部。

撤銷石油工業部、組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管理體制轉變。1988年6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石油工業部,成立能源部,原石油部的政府職能移交能源部,並在原石油工業部的基礎上,以其所轄主要資源和資產為依託,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上游領域的生產業務,兼有部分政府管理、調控職能。中國石油工業基本形成以陸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為基礎,各自獨立經營的格局,三大公司上下游分立,海陸分開,同時作為國家石油公司又分別行使管理職能。

第二階段:建立市場經濟管理體系為核心的改革階段(從1989年至1998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原石油工業部已經變成幾家國有石油石化公司。此後,石油行業通過實施以價格為中心的流通體制改革、石油石化兩大公司大重組、企業全面推廣承包經營責任制和探索油公司改革試點,進入了以市場經濟管理體系為核心的改革新階段。

隨著國家不斷深化計劃、投資、稅收、外貿等領域的配套改革,石油行業逐步由市場調控取代原先的行政、計劃管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動力放緩,進入瓶頸期。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講話標誌著中國改革進入新階段,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指明瞭方向。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誌,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推動石油工業市場化改革。以石油價格為中心的流通體制改革,構成石油工業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內容。1991年對原油價格實行逐步“平轉高”政策;1993年4月,國家放開計劃外高價油價格,實行隨行就市;1994年4月,對計劃內外所有原油、成品油價格實行並軌提價,雙軌制結束。在石油銷售體制改革方面,1993年,賦予石油企業5%的原油自銷權和9%的成品油自銷權;1994年4月改革原油、成品油流通體制,建立以中石化總公司為主渠道,中石油總公司和地方煉油企業為輔渠道的 “一主兩輔”流通體制。在石油天然氣價格改革方面,1992年,對陸上天然氣井口價實行按用途劃分的分類氣價。在石油進出口貿易體制改革方面,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中石油總公司、中石化總公司成立中聯油和中聯化,承擔一部分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出口業務,兩大公司獲得進出口貿易權。

1998年《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是我國原油、成品油價格體制的一項重大舉措。《方案》的目標是實現原油、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最終實現了原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原油價格、成品油出廠價、批發價以及零售價由政府指令性定價機制變為政府指導價基準上的自主定價,同時,促進了全國統一的成品油流通體制建立。《方案》的實施是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向市場化邁進的標誌,表明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將全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石油企業的改革和油公司體制探索。通過海洋石油對外開放和陸上石油對外合作,中國石油工業開始探索實施國外油公司體制,推動了石油企業改革從承包經營、轉換機制向體制和管理創新的深化。

石油石化行業大重組,打破上下游產業鏈分割,重組兩大公司,提高國際競爭力。

1998年國務院擬定了石油行業戰略性改組方案,作為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一部分。1998年7月國務院分別批覆同意石油、石化兩個集團組建方案和公司章程。按照政企分開的要求,剝離了石油公司之前承擔的管理職能,使之成為國有控股公司。兩大集團公司公司實現上下游、內外貿、產運銷一體化經營,解決了多年未解決的產業鏈脫節弊端,使兩大公司基本具備了國際石油公司的業務結構;明晰了國有產權、實現了出資人到位,為重組改制、建立現代油公司體制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試水國際化經營,對外合作加快發展,中國石油工業開始融入世界。

第三階段: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改革階段(從1999年至2012年)

隨著中國加入WTO,民營、外資等各類企業積極進入石油石化行業,行業開放和市場化改革也進入新階段。三大石油公司通過主營業務股份制改革及境內外上市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石油行業“引進來”與“走出去”均取得矚目成績。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改革進一步朝市場化方向邁進,國家油氣管理的體制實行政企分開,逐步建立石油工業管理新體制。

三大石油公司改制上市,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1999年開始,三大石油公司相繼開展內部大重組,將油氣主營業務資產剝離,獨立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並分別在境內外上市,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上市後的股份公司充分發揮專業化和綜合一體化優勢,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在主業完成上市後,三大石油公司分別對未上市業務實施了不同內部改革舉措,實現未上市企業和上市企業雙贏。

石油行業全方位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2001年11月我國加入WTO,加快國內石油市場進一步開放。從2002年起,國家先後降低了原油、汽油等油品關稅。成品油進口,原油、成品油批發也逐步放開。

截止到2012年,民營資本、外資在我國油氣勘探開發、煉油、成品油銷售、基礎石化原料等領域均取得了相當進展,國內石油石化市場呈現多種經濟成分、眾多市場主體既相互合作又激烈競爭的新局面。

入世後,煉油領域為外資所關注。由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與中國石化合資建設的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2009年建成並投入商業運營。中海殼牌惠州石化於2006年初投產。在油品銷售領域,埃克森美孚、BP、Shell與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合資,分別在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建設和經營約2900座加油站。在石化領域,外商投資項目規模最大,項目主要集中在大型乙烯聯合裝置及其後加工裝置上。投資的項目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

適應行業重組和企業上市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不斷出臺。按照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國家在油氣價格、礦權、進口配額、行業准入等方面各項市場化改革開始推進,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開始顯現。

“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化經營成效顯著。三大石油公司都把利用國外石油資源作為重要戰略,發揮一體化優勢,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的規模不斷擴大、手段日益豐富,業務遍及全球近50個國家,海外油氣權益產量接近1億噸。

改革政府能源綜合管理體制,實現政企分開,逐步建立石油工業管理新體制。

2003年成立國資委,實行政資分開,國有資產管理與經濟運行管理分開。2003年成立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負責包括油氣在內的能源綜合管理和協調。2008年成立國家能源局,在國家層面加強宏觀管理職能,逐步建立石油工業管理新體制。

第四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階段(2013年至今)

十八大以來,中央對能源行業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這也是能源行業最全面、最具體的改革要求,使石油資源的屬性、安全觀和發展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按照能源體制革命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完成油氣體制改革頂層設計,推動油氣體制改革在放寬准入、市場化改革、加強監督以及國企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加強頂層設計。能源行業“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目標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能源革命的提出,使我國的石油屬性、能源安全觀、石油發展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石油屬性從“戰略屬性”轉變為“商品屬性”;能源安全觀從“自我保障”轉變為“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石油發展觀從“保障經濟”轉變成“保護環境”。《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從局部、點式改革轉向覆蓋全行業、全產業鏈立體式改革。

石油行業全面深化改革。在行業層面,取消專營制度,放開准入。企業層面,中央對國企改革提出了要求,2015年9月頒佈了 《關於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了22個配套文件,形成了“1+N”政策體系,形成了頂層設計和四梁八柱大框架。三大石油公司在“兩化”融合、科技創新、拓展新業務領域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為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由油氣公司向氣油公司、綜合能源公司轉變奠定基礎。

結束語

從四個發展階段可以看出,石油工業的改革始終沿著市場化改革方向,在不斷調整完善管理體制、深化企業改革、推進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政府管理石油工業的體制發生重大變化。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企完全分開,國有資產管理與經濟管理分開;政府管理內容明確,制定政策、創造外部環境、監督市場運行;管理方式由集權向還權、由指令計劃向政策導向轉變。

石油工業的市場運行機制基本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生產要素和產品初步實現由市場配置;油氣價格改革取得突破進展。

國有石油企業現代管理制度基本建立。石油企業完成了從生產單元到市場競爭主體的轉變;產權結構隨著股份制改造的完成,從單一的國有轉變為多元法人實體,內部管理基本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符合國際規範的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

國際合作實現歷史性突破。從立足國內到走向國外,從資本輸入到資本輸出,打破封閉,融入世界石油體系;國際合作的地域和業務範圍不斷擴大,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先行者和骨幹,在海外建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國際合作的方法和手段更加靈活多樣。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 錢興坤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 吳謀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