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中國城市經濟雖然發達,但恩格爾係數依舊偏高?

為什麼有些中國城市經濟雖然發達,但恩格爾係數依舊偏高?

【一】

根據各地地方統計局顯示:

北京市2016年人均居住支出佔比為31.6%,2017年為32.9%,2018年為36.3%。

上海市2016年人均居住支出佔比為32.7%,深圳2017年人均居住支出佔比為30.7%。

廣州市相比另外三城居住成本情況略好,2016年城市人均居住支出佔比22.2%,農村人均居住支出佔比19.5%。

關於居住成本這點,我在之前的推文中也曾數次提到過廣州的優勢。廣州居住成本明顯低於其他一線城市,甚至比南京、杭州這樣的部分發達地區二線城市的居住成本還要低。要知道,2017年西安人均居住支出佔比都達到了28.6%。

這說明一點,部分二線城市房租(房價)在過去兩年間上漲勢頭迅猛,已經明顯開始影響當地居民在日常消費支出中項目的分配。

為什麼有些中國城市經濟雖然發達,但恩格爾係數依舊偏高?

【二】

相比人均居住支出佔比數據,另外一項人均消費支出佔比情況,更為受人關注。

它就是人均食物支出佔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國際上又將之稱為恩格爾係數,並常以此係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按聯合國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49%為小康,30%-39%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中國整體的恩格爾係數近二十年下降明顯,1998年為44.7%,2000年首次低於40%,2017年更是首次低於了30%。

但是具體到不同城市,恩格爾係數的差異依舊明顯,比如去年北京的恩格爾係數已經低於20%,但同期西安的恩格爾係數卻還在29%左右。

任何經濟學定律和參數其實都不能孤立參考,否則就會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由於北京與西安之間經濟發展階段相去甚遠,所以二城在恩格爾係數水平上的明顯差異並不新奇。

為什麼有些中國城市經濟雖然發達,但恩格爾係數依舊偏高?

【三】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兩點是——

其一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中國的食物平均價格是明顯低於世界上同等經濟水平國家的。這一點很好理解,平時我們吃一個包子饅頭,一碗蘭州拉麵,一頓沙縣小吃的支出,支出明顯是低於吃一頓肯德基麥當勞的。所以大家在討論中國的恩格爾係數高低時,首先要想到中國食物本身價格水平和可選性的因素。

其二中國又同時是美食大國,在美食這一領域中,中國可以說吊打任何國家。所有國外所謂的大餐,其水平巔峰也最多不過是中國一個菜系的同等水平。恩格爾係數的本意,其實在於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以食物為代表的基本物質支出佔比總消費會不斷下降,能夠提升人們生活幸福感指數的精神消費則會不斷上升。

但是這事兒到了中國,就又得重新思考一下,因為非常多的中國人,把“吃”當作自己人生中最具幸福感的行為。也就是說,隨著社會推進,不少國人的食物支出佔比非但不會如恩格爾係數中推論的逐漸下降,反而會保持高位,甚至逆向上升。

為什麼有些中國城市經濟雖然發達,但恩格爾係數依舊偏高?

【四】

在這一方面,國內由兩座城市堪稱代表。

2017年,成都恩格爾係數高達34.4%,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恩格爾係數水平;

2016年,廣州城市恩格爾係數為32.8%,鄉村恩格爾係數更是達到了39.5%,均明顯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恩格爾係數水平。

毫無疑問,成都和廣州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當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有目共睹,並不存在由於溫飽問題食物支出佔比偏高的客觀條件。那剩下的唯一答案,就是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消費觀念所致。

無論是成都之於國內其它二線城市,還是廣州之於國內其它一線城市,其非常典型的一個特徵就是,生活節奏相對較慢,當地居民對於享受生活十分看重。體現在消費心態上,就是更願意把錢用在吃喝玩樂之上。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開始從“吃飽”轉向“吃好”時,就有可能出現逆恩格爾係數的情況。所以,你是願意把更多錢,用在吃這件事情上的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