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以循環的「金鑰匙」打開綠色發展之門

在世人長期形成的慣性思維中,柴達木盆地正如在版圖上呈現的大片熾黃的色調,域內荒漠遍野,沙漠連綿。

就在大自然形成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脆弱一面的同時,也賦予這塊土地豐富的資源。資源,不斷成就著海西的發展;資源,為海西奠定了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生態文明大旗獵獵,在改變自然面貌、綠染柴達木的同時,循環經濟的新發展理念,也在這塊土地上深紮根須。躋身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驗區之一,使柴達木盆地成為全省發展循環經濟的主戰場。

綠色循環發展,意味著與曾經的粗放發展告別,與高質量發展相擁;綠色循環發展在列出的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命題面前,考量柴達木人在新時代追求綠色發展的智慧和勇毅。

海西:以循环的“金钥匙”打开绿色发展之门

烏蘭縣茶卡鹽湖園區內採集的工業鹽堆成了小山。

海西:以循环的“金钥匙”打开绿色发展之门

一名工人正在清洗太陽能光伏板。

近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著力發展中國鹽湖循環經濟大產業和建設風能、光伏、光熱等清潔能源基地,始終把握新發展理念,工業結構調整日趨優化,產業佈局更加科學,為海西循環經濟發展鋪墊了持續發展之路,也為這裡的企業提供了邁開腳步向前發展的獨特環境。本報記者 蘇烽 攝

千淘萬漉只為“吃幹榨盡”

青海金鋒實業有限公司身處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德令哈工業園內,生產車間只佔企業三分之一的面積,大塊的空間是一格連著一格的純鹼廢液沉澱池。

立於沉澱池邊,公司董事長鄧良明手指池中清澈見底的液體說:“這是從上游的純鹼生產企業排放的廢液,在這裡蒸發、加工後,就可生產出無水球狀氯化鈣,主要用於冬季公路防凍防滑等,年銷售額可達千萬元。”下一步,伴隨循環利用技術的提升,公司將通過實施二、三期工程項目,開發生產技術要求更高的食用、醫藥級無水氯化鈣,讓廢液不但對生態環境不構成影響,而且在循環中產生更大的經濟效能。

從傳輸管道排出的浮著一團團泡沫的廢液,到提出潔白如雪的球狀結晶體,這僅僅是循環利用產生“魔力”的其中一環。往上追溯,循環的脈絡越發清晰。

在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主動進位,在盆地裡托起資源綜合利用大循環。柴達木盆地資源開發自計劃經濟時代的探採礦藏粗加工,到改革開放後的工業化開發,逐步形成鹽湖化工、油氣化工、有色金屬、煤化工四大產業基礎。

海西州副州長阿英德介紹,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打破傳統發展模式,以新發展理念推動和探索循環經濟發展,在柴達木盆地形成了環環相扣的大循環格局。目前,業已建成投產鉀肥、純鹼、碳酸鋰、鉛鋅尾礦綜合利用等40多個重大產業項目,工業產品增至125種,構建了以鹽湖資源開發為核心,融合油氣化工、有色金屬、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為主導的“七大循環型產業體系”。

海西:以循环的“金钥匙”打开绿色发展之门

圖為在德令哈市的一座廠房內工人通過全自動系統就可以完成操作。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如何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換動能、改造升級步伐?對此,海西州州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委會主任孟海說,針對區內資源和環保特點,海西州傾力清楚尾礦,廢棄滷水廢液等生態環保陳留“舊賬”,努力不產生環保“新債”,著眼於對資源的“吃幹榨盡”,建立和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靠消化尾礦、廢液等廢棄資源的企業相繼產生,在發展的同時助力生態環保。在茫崖,50多年堆積形成的6億噸石棉尾,一直成為壓在海西人頭上的生態重負。現在有了青海創安公司和相關企業聯手,實施了石棉尾礦綜合利用,把廢棄原料變成了鐵精粉、鎂鹽硅系列產品。身處大柴旦行委錫鐵山鎮的青海創新礦業有限公司,在循環利用中把尾礦、廢液,“搖身”變為氯化銨、硫酸、磷酸、合成氨等系列產品。

“吃幹榨盡”,在海西的生動實踐中,正不斷衍生出發展的新動能。

一朵鹽花的奇幻循環之旅

在海西富集的資源“家族”中,排頭老大當屬是鹽了。以循環經濟為標誌的工業文明進步,賦予了海西大地上的浩瀚鹽澤豐富而深遠的內涵。

察爾汗,以總價值超過12萬億元的鹽湖資源開發潛力,已然成為海西乃至全省鹽化工企業的重大支撐。這裡的鹽,是提取鉀肥的重要原料。目前,察爾汗鹽湖的鉀肥每年產量已近500萬噸,年產值近200億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這裡的鹽,集鉀、鈉、鎂、鋰等多種元素於一身,使一粒鹽的“身價”彌足珍貴,也為開展循環經濟搭起了長長的“鹽梯”。

注目鉀肥生產留下的背影,循環利用透出發展和進步的光束。

海西:以循环的“金钥匙”打开绿色发展之门

圖為尕斯庫勒湖一旁的鉀肥正成袋裝車。

此前,每生產一噸鉀肥,同時要排出40立方米內含33%氯化鎂的老滷,曾經由於國內氯化鎂脫水、提煉等技術難題一直難以突破,鹽湖資源開發基本僅限於為國內市場供應鉀肥。儲量豐富而“身價”更為昂貴的鎂資源,不但白白流失,而且在直接排放後,成為汙染生態環境的巨大“鎂害”。

高科技支撐下的綠色循環利用,讓鉀肥產生的廢液中,鎂元素的提取首先脫穎而出。走進鹽湖鉀肥佔地數十平方公里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基地,建設氣勢龐大。隨著2017年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全線試車打通,生產出的金屬鎂材料,成為海西循環經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誌。

金屬鎂,是一種廣泛適用於航空、汽車、醫療的重要材料,在循環利用中,其意義不僅是變“鎂害”為“鎂利”,更重要的是通過循環綜合開發利用,拓展了海西州循環經濟的發展空間。

以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為核心的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實施後,鉀資源利用率也由過去的27%提升至74%,相當於再造了6個察爾汗鹽湖。

青海鹽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謝康民介紹,企業正致力打造“鎂鋰鉀園”,業已建成10萬噸電解金屬鎂裝置、1萬噸滷水吸附法提鋰裝置,實現了由單一鉀肥生產跨向鉀鹽、鹽湖化工等多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建成了五大鹽產業集群的循環經濟產業,產品由此前的8種增至35種,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升至35%。

“風光”催生出清潔新能源

行走在柴達木盆地遼闊的區域內,不時便可見到高聳的風力發電設施,以及綿延在大漠戈壁上的蔚藍色光伏發電設備,這已經成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以“風光”優勢,推動綠色循環發展的又一標誌。

注目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德令哈光伏產業園區,在3.3平方公里的狹長戈壁灘上,每天2.7萬塊光伏發電板跟著太陽的射線行走。在四周光伏電板的簇擁中,兩座高達近百米的吸熱塔聳立其間,儼然成為光伏產業園區的“地標”。

光熱示範電站拔地而起,併網運行;全國光熱技術研發中心成功落戶,格爾木、德令哈兩市入圍國家光伏產業領跑者基地……這一切預示著海西州正在迎來風電和光伏產業發展的黃金期。

“德令哈市的光熱產業具有獨特優勢,而且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立足於新能源多技術路線並存、全產業鏈發展,在‘十三五’期間力爭建成2吉瓦光熱裝機容量。”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書記孫立明說,以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帶動技術研發和裝備製造等相關產業鏈,在“十三五”乃至更長的一個時期,德令哈市將重點打造國家的“新能源應用示範城市”,使“世界光熱之都”成為一張生態等眾多效應的新名片。

海西:以循环的“金钥匙”打开绿色发展之门

圖為花土溝鎮石油生產基地。

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文闖認為,海西是太陽能資源富集的地區,這裡有廣闊的荒漠化土地,建設成本低,年均日照更具優勢,這為光伏企業在海西的發展蓄積了巨大的潛力。

正如孫立明所言,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加速了裝備和製造產業鏈的形成。

海西華匯化工機械有限公司是中控的產品配套企業之一。兩家看似毫不相關的企業,因為海西的新能源產業鏈將彼此連在一起。

“這個支架是中控公司後期工程配套的大面積鏡面支撐架,與此前簡單的支架不同,富有高技術含量,堪比精密儀器,高標準要求也推動著企業的核心技術進步。”海西華匯副總經理嶽寶雲說,在給中控公司提供配套產品的同時,企業還為青海明陽公司生產風機塔筒。

新能源的清潔低碳產業之樹投下的“綠茵”正在海西大地延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