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養生須防「秋老虎」 排出「溼」毒再進補!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今日21時31分,立秋至。“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收穫的季節來了。當然,立秋,只是進入名義上的秋天,各地依然很熱,除了要提防“秋老虎”,初秋最重要的事就是汗蒸排溼毒!

【一夏無病三分虛】

“立秋處在中伏和末伏之際,暑氣仍存,天氣不會馬上涼爽起來。”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豔玲提醒說,此時節,公眾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一旦出現“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

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時至今日,我國民間仍有在立秋這天“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一夏無病三分虛”,李豔玲提醒說,經過苦夏的煎熬,人們的脾胃普遍較弱,所以不可大補,如果盲目大量、過量進補,處於“虛弱”狀態的胃腸很可能無法承受,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出現食慾不振、食後飽脹、腹脹腹痛等問題。因此,貼秋膘之前,最好把脾胃調理到位,可多食用潤肺、生津、利溼、健脾的食品,如蓮藕、薏苡仁、紅小豆等,也可煮成粥喝。

【貼秋膘前先汗蒸】

初秋最重要的事就是汗蒸排溼毒!

疏通經絡:汗蒸熱量增加易加快經絡運行,以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

活血化瘀:汗蒸可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改善人體代謝;

祛風除溼:通過汗蒸可溫經通絡,可祛除體內寒溼,風寒受涼之人可汗蒸以適當排汗祛除寒氣。

風寒溼性的關節病:類風溼性關節炎、關節痛、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中風偏癱等;

亞健康人群:平素工作壓力過大,經常熬夜,易疲勞之人,適當汗蒸可緩解壓力,使身心放鬆;

皮膚暗沉的女性:汗蒸可疏通經絡排毒以使女性皮膚水分充足,以美容養顏,延緩衰老。

身體怕冷的人群:平素身體怕冷,受涼後身體不適的人群,可適當汗蒸以溫通經絡,改善症狀。

有出血傾向的人群不適宜汗蒸,汗蒸時因熱量增加會加快血液運行,血流增多,對於有出血傾向者出血風險性增加,同時,包括女性月經期間,汗蒸易導致月經量過多。

老年人不適宜汗蒸,中醫認為老年人多氣虛體弱,汗蒸時老年人易大量汗出耗傷體內津液,嚴重者可產生昏厥。

幼兒不宜汗蒸,兒童一方面受熱後體溫較成人上升快,隨之體內循環加快,不利於兒童健康,另一方面兒童皮膚細嫩,高溫易使兒童皮膚灼傷。

男性不育者不適宜汗蒸,一般精子的生存溫度低於體溫,汗蒸溫度過高,不利於精子存活。

另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哮喘、甲亢、傳染性皮膚病及其他不耐熱的人群不適宜汗蒸。

汗蒸每次40-60分鐘為宜,一週不超過3次,溫度在40-50度之間對人體最適宜,溫度不宜過高。

每次汗蒸不宜太久,如果汗蒸期間出現頭暈、噁心等不適症狀,應馬上中止離開汗蒸房;

汗蒸之前洗澡,汗蒸後1小時之內不宜洗澡,因汗蒸後毛汗孔打開,此時洗澡易感冒;

汗蒸之前和汗蒸時喝一些溫水,汗蒸完及時擦乾身體,不宜在汗蒸後馬上進食寒涼類食物;

女性汗蒸前應先卸妝,避免化妝品堵塞毛孔;

不宜空腹或過飽時汗蒸。

汗蒸能夠達到降脂減肥的目的,人體脂肪在40℃時更易溶於水中,汗蒸時的溫度,有利於排汗加快身體代謝,消耗多餘脂肪,以達到減肥目的。

【貼秋膘不侷限在飲食上】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增加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以肉貼膘”。

不過貼秋膘也要有度,中醫專家杜起介紹:“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涼爽,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往往多於散發的熱量,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因此有肥胖問題的人,在秋季應注意提高熱量的消耗,有計劃地增加外出活動。”

杜起表示,其實“貼秋膘”不只是侷限在飲食上,在秋天裡收斂氣機,藏精補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是最好的“補”。

杜起表示,“人在秋天,神氣要內收,以便使自己的身體與秋天的氣機相適應。如果急躁發怒、傷感,加上秋天的燥氣,容易傷肺。所以人在秋天要精神內收,心氣平和,方能平緩秋天的肅殺之氣。早晨,聞雞起舞,可以收攝陽氣,讓陽氣多一些生髮;傍晚,天地的氣機開始收斂,人也要早點休息。倘若違反了自然的規律,就會損傷肺氣。人的形、神要在秋天收藏好。”

【秋季可食這些藥膳】

蜂蜜白蘿蔔飲

白蘿蔔400克,洗淨去皮切碎,用潔淨紗布包好榨出汁,每次取60毫升加蜂蜜一匙,調勻吞服,一日三次。連服3-5天。本方對便秘者療效更佳。

杏仁燉雪梨

取甜杏仁15克,去皮打碎,雪梨一個洗淨去皮切片,同放碗內,加冰糖20克,放水適量,置鍋內隔水燉煮30分鐘即可服用,每天早晚各一次,連服3-5天。

【秋季養生小貼士】

一、立秋處暑之時,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常會出現咽乾唇燥、皮膚乾燥瘙癢、乾咳少痰等“秋燥”的症狀。這時應多喝水,注重滋陰潤肺,減輕秋燥對人體的傷害。

二、立秋之後由於氣溫多變,也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因此,當天氣變化時要注意及時增減衣物。

三、平時要多開窗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在感冒流行時減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

四、平時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於預防感冒。

五、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氣溫較高,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往往有乏力、 食慾不振等脾胃虛弱的臨床表現。初秋時,應通過清熱、利溼、健脾等方法調理脾胃,以排出體內的溼熱之邪,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為冬季養生做好準備。

【漫談節氣:你知道立秋分早晚嗎?】

立秋,是四個標誌季節變化的大節氣之一,是天氣變化的重要標誌。民間在立秋時有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認為立秋早晚預示接下來的天氣。民間諺語稱:“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關於立秋早晚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認為,早立秋和晚立秋是指立秋當天的時間點。如果是在0點-12點之間立秋為早立秋,則立秋之後天氣就會十分涼爽;而12點-0點之間立秋為晚立秋,那麼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天氣仍會暑熱難捱。不過立秋時刻在一天當中的早晚恐怕難以影響節氣物候。

第二種關於立秋早晚的說法,則是根據我國的古代曆法也就是陰曆來說的。我們在前面的節氣專題中介紹過,節氣是按照陽曆來制定的,而陽曆是按照太陽公轉確立的。立秋的時間在陽曆中比較固定,都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而我國古代通行的立法是陰曆,是按照月亮月相週期而定的,陰曆與陽曆在時間上就有可能差很多。老百姓以陰曆7月為標準,如果立秋時還沒有進入到陰曆7月,那麼就稱之為早立秋;若已經進入到陰曆7月,就稱之為晚立秋。

2018年立秋的準確時間為8月7日21時30分34秒 ,從立秋的時刻上看,屬於晚立秋;而從立秋的歷法來看,是農曆六月二十六,屬於早立秋。到底是“涼颼颼”還是“熱死牛”,我們可以來共同驗證一下。

綜合自人民網-人民健康網、新華網、華商報、浙江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