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裡的成熟:看透不說透,我們是盟友!

骨子裡的成熟:看透不說透,我們是盟友!

1.

上個月去合肥出差,跟我的一個師弟吃了頓飯。吃飯時,師弟就跟我吐苦水,上半年發生的一件事讓他特別困擾。

在我印象中,這個師弟無論是能力和人品都比較出色,能讓他困擾的事應該是件大事。

師弟是在合肥的一家國企工作,這兩年成長的很快,而且深受部門領導賞識。他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充滿期待。而師弟困擾事,正與其關聯。

今年6月,他所在公司因戰略調整而對下屬經營單元進行整合,組建新的業務單元,並新增兩個部門助理職務。

國企在人事安排上,以往都是直接任命。不過,現在必須要走公開競聘程序。但這種公開競聘依然流於形式,在其招聘公告發布之前人員早已內定。

對這件事,部門領導看的很透徹,但又不能說的太直接,擔心影響師弟的積極性,大體意思是師弟還年輕,還需要多打磨打磨。

競聘這個事,至今我遇到四次:前兩次權衡利弊之後直接放棄,後兩次全部成功。而師弟第一次遇到,總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內心極度渴望,最終選擇競聘。

結果落選。但令他憤慨的是,部門同事H竟然競聘成功。

師弟進公司以來,就聽到很多關於H的負面評價,如能力差、好搶功、愛算計等,而這樣的人偏偏成功了。

對於H這樣的人,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有所耳聞或碰見。大多數人可能會有這樣感觸:即便我們看透了這些人,但既不隨意拆穿,也不輕易翻臉。

說的悲觀些,我們都帶著一副偽善的面具,面對虛偽的人,過著違心的生活。

師弟心裡過不了那道坎,一氣之下當著部門領導面,質問H憑什麼當這個助理。可想而知,當時場景有多尷尬。

我就問師弟,你這樣質問H對競聘的結果有影響嗎?

師弟說,對結果沒有影響,但對自己有影響。因為這個事,有人幸災樂禍傳八卦,有人評價他輸不起。

在我看來,H之所以競聘成功,與他能力和人品無關,而是以公司內部人事平衡有關。這種平衡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公平,存在暗箱操作嫌疑,但對公司來說就是平常事。

對於這樣的平常事,真正成熟的人,他看的很透,但從不說透。換句話說,他能容忍。但容忍不是提升自己的忍耐力,而是在等待一個時機,力求一擊制勝。

但現實往往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忍耐久了,已經形成習慣,習慣這種被傷害;二是衝動是魔鬼,一次衝動就是“一票否決”,白白失去一擊制勝的好機會。

2.

從合肥回來後,我就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到底怎樣做才能主動抓住一擊制勝的好機會?

後來,想著這個問題太過寬泛,應該將範圍再縮小。職場成功,除外部條件外,與當事人自身有莫大關聯。

基於這樣設想,可以把問題可以重新界定:職場裡,你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問了一圈人,給的最多答案是:成為別人喜歡你的人。

但這個答案,細究之下有個致命性的缺陷。

從情感層面來看,成為別人喜歡你的人,其本質就是建立朋友關係。

職場中,你把同事當朋友,但同事未必會把你當朋友。因為,同事之間所建立的朋友關係屬於弱關係:雙方利益一旦起衝突,就會輕易破裂。

在《我的前半生》裡,賀涵跟羅子君說過這樣一句話:你來工作是賺錢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但為什麼很多人抱有這樣想法?恐怕都是傳統思維惹的禍: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

很多人寧願容忍和不甘心付出,也不願失去所謂的“朋友”。

那麼,我們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答案是: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審視自己的職業生涯,後兩次重要崗位的競聘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這個答案。那麼,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我給三點建議:

(1)樹好形象收穫包容:

不以“初入職場低效率”為理由,請務必給周邊人帶來敬業、肯學、有進步的正面好形象,以此收穫儘可能多的包容和理解。

(2)提升能力不拖後腿:不以“別人包容低要求”為理由,堅信提升能力是王道。如因我而導致整個項目進度受到影響,並讓別人來買單,包容將轉化為怨恨,殺傷力特別大。

(3)隨和而不失自主性:生活方式可以適度相融,但思想上必須獨立。所以,從來不對別人的生活方式進行評價,存在即合理,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即便要給予評價,也要掌握分寸。畢竟,一個正常的人,都喜歡聽好話。

當你成為一個受歡迎人時,在別人需要合作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或者你提出需要時有人會積極響應。

那個時候,你逐漸成為別人的盟友,別人也成為你的盟友。

盟友,是一群有著相同目標和趨同價值觀人所建立的相對穩定的強組織關係。小到創業合夥人,中到企業戰略伙伴,大到國家聯盟。

有盟友相助,是未來競爭制勝最重要法寶。

臨走時,我跟師弟說,你若想繼續在國企往上走,後面兩年你需要做的有兩件事:

(1)開放心態:與別人建立可以“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盟友關係;

(2)把控嘴巴:看透不說透,避免背後點評論足,儘量不要給自己樹敵。

3.

想到羅大佑那首《童年》,裡面有句歌詞這樣寫到: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如今再看,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張成熟的臉,更需要的是一個成熟的內心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奉行這樣的法則:看透不說透,我們是盟友。

當你看透一個人時,實際上你對這個人的下一步行動已經有了最基本的判斷。比如諸葛亮當年上演“七擒孟獲”的戲碼,倘若諸葛亮看不透孟獲這廝,又怎能將他玩弄於股掌之間而不讓其自知。

看透之後,還要不說透。所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國中的楊修。

楊修是個非常聰慧,而且悟性極高之人。一個雞肋口令,便推測出曹操已有撤軍之意。但他卻犯了“說透”這個大忌,遭來殺身之禍。所以,最實際做法有兩點:

(1)除工作安排事項外,其他事情儘量不去說透,點到為止或者心照不宣。

(2)在合作項目中,在瞭解合作伙伴的前提下事先做好準備,最大限度保護自身正當利益不受損失,同事做好心理預期,強化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能力的強弱,對踐行“看透不說透”至關重要。

試想,如果你的情緒受到外界刺激而失控,那麼別人解讀就有另外一層意思:輕則不成熟,次則是幼稚,重則神經病。

相反,如果你的情緒控制的好,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定位雙方未來的關係類型,其次綜合各方面的信息權衡利弊,最後給出最優化的解決方案。

在衝突或問題結合過程中,因為你的情緒管理到位,這讓雙方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狀態下進行溝通和交流,非常有利於雙方儘快達成共識。

重要的是,你在解決問題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素養,非常容易獲得對方的認可和讚賞,第一感覺通常會覺得你這個人不錯。

而當你被別人貼上“不錯”這個標籤時,也就意味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這個標籤,將為你今後建立或穩固盟友關係發揮良好的催化劑。

當你擁有一個成熟內心世界時,不論別人怎麼評價你,說你這個看不透,那個咋不說,還把別人當好人...,你只會淡然一笑繼續做自己的事。

因為,他們不知道真相:不是我們看不透,只是不想讓你尷尬;不是我們不想說,只是給你留有餘地;不是要把你當好人,只是不想多個敵人。我們只是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有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