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要培養習慣」、大班「要收骨頭」,如何面對告別純玩的開學

iKids寫在前面的話

開學季,幾家歡喜幾家愁。

這歡喜和愁的分界線,好像就發生在中班前和中班後。大部分家長對於小班、中班的心態還是“隨便玩玩”,但到了大班,心態轉變成“一切都不一樣了!”

然後,因為這幾年上海幼升小的人口基數變大,這份擔心變得提前,中班就開始要“培養學習習慣了。”

我該如何面對你,不是純玩的開學?

我們在開學前去走訪了上海安喬國際雙語幼兒園的園長蘇淳瑩女士,請她給即將升中班、大班的家長指點一下開學迷津。

中班“要培養習慣”、大班“要收骨頭”,如何面對告別純玩的開學

中班升大班時,一定要想清楚要讀什麼小學了

家長這時候要想清楚,如果一年後(其實一年都不到了)要去考比較偏雞血的學校的話,只能跟著他們的題庫去準備。園長媽媽說,這種純為了應試的教育她並不讚賞,但如果家長真的心儀這個風格的學校,那要跟著他們的要求去準備也是應該。

但是,大部分真正好的學校,除了考察學術(比如邏輯思維、認字能力、英語會話等),還會考察孩子的協調性、行為規矩、教養、和小朋友互動、會不會霸道、有沒有團隊合作精神,學校會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去測試。

“而這部分是最難準備、或者說沒法突擊準備的。”

“但是家長一般都只看到學術要求比較多。”

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幼升小而焦慮,一天到晚帶孩子去補課讀書,小孩子互動社交這塊很弱,這樣是一定不行的。“孩子和人群的互動能力,統合運動能力、行為規矩教養等,卻是需要長時間整個家庭去關注的。這些東西臨時抱佛腳抱不出來。”

園長媽媽舉例說一個安喬的小朋友,考入了很難進的一所民辦小學。他其實特別特別調皮,但父母從小的確給了他很大的成長空間。

考試那天,小男孩走進面試現場,面對一排大人,他先開口問了一句:

“你們這裡怎麼沒有玩具呀?”

面對一排大人他先開口,充滿自信,毫不怯場,而且用自己的觀察力和童真發問“沒有玩具”,這種怎麼臨時補得出來?

這種孩子一定就是在充滿關愛和尊重的環境下才能長出來。

後來這個孩子被錄取了,他自己回來跟老師說覺得面試很愉快,並且複述了面試的過程。可以說他充滿自信的一個發問,就墊定了面試成功的基調。

再比如,也是一個安喬的小孩,去面試時,老師問:“5條魚在河裡游泳,遊走三條,還剩幾條?”

小孩說:“還剩五條”。

老師說:“你再想想?”

小孩堅持說:“還剩五條,因為遊走了還是在河裡啊。”

小孩出來和老師說了這段問答,園長媽媽說,“如果是一個特別死板傳統的學校,估計不會錄取;但如果是一個側重綜合素質的學校,一定錄取這個孩子。” 結果和她料想的一樣。

中班“要培養習慣”、大班“要收骨頭”,如何面對告別純玩的開學

靜待花開的前半句叫:用心灌溉

我們這裡討論的更多是考察綜合素質的學校,對於應試為主的學校,那要去讀只能刷題應試,先不討論。

講到綜合素質,園長媽媽提醒所有家長算一算:無論你平時學到什麼,幼小銜接考試的關鍵是---你能臨場發揮表現出來多少?

不然學100發揮20,還不如人家學60的人發揮60。

這裡就要求孩子是否可以自信大方地和陌生大人、陌生孩子去互動?要友善、合作、自信、有教養,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她提到這也是為什麼在她的幼兒園裡,每一年升高一級就必須給孩子們換班主任,孩子們要適應和陌生的人去溝通和展現自己。

那如果孩子能夠做到這些優秀的品質,怎樣才能表現出來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不要緊張。小孩子都會觀察家長的氣場,他們如果看家長在大班開學之前就特別焦慮,他們也許本來是很期待上學的孩子,就變得不想去上學了!所以千萬不要做緊張兮兮的家長。

中班“要培養習慣”、大班“要收骨頭”,如何面對告別純玩的開學

快樂學習是要學的,但也要快樂

大班有哪些東西要學好?

在安喬,寫字要從中班下學期開始。園長媽媽不建議孩子太早握筆,因為小班時小肌肉發展不夠,著急學習寫字會帶來的結果就是:姿勢不正確,改過來更難;甚至就會對寫字這個事情產生挫敗感,從而討厭寫字。

孩子到了大班,要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中、英文名字都要

1-10要會寫;

中文識字量1000個;

phonics也要很熟練;

拼音要學完。

除了這些“知識”之外,大班的確是小學的鋪墊,學習習慣一定要養好。

有些家長、孩子覺得累,是因為之前都一直玩,不看書、不學習,忽然從大班開始要求孩子每天坐1個小時做作業,這種突擊孩子怎麼可能不累?

而反過來,如果你從小就每天和孩子一起看書半小時,或者說每天花3-5分鐘認字,孩子是不會累的。這就是有學習習慣的孩子和沒學習習慣的孩子的區別。

學語數外和鞦韆、滑梯一模一樣,但為什麼孩子喜歡鞦韆滑梯?因為我們心態放平。今天她不滑滑梯你不會去逼她的。但某一天,她題目做不出來就會去逼她。“所以是大人的態度讓孩子覺得學習很討厭。”

園長媽媽分享自己帶小孩學習的經驗(她女兒是耶魯大學學士、牛津大學碩士,哈佛博士在讀,從世俗的判斷來說,算是非常成功的學霸),“我每天教她認幾個字,如果有一天她不想認,我覺得也可以!那就今天不認,明天繼續。”

有些外國專家說,在上小學之前,學科類東西絕對不要提前碰,園長媽媽是不同意的。“任何絕對都是不對的,什麼叫絕對?就是把學習這件事妖魔化了,如果把孩子的學習狀態調得像滑滑梯、鞦韆一樣熱愛,為什麼不能碰?”

一般來說,小孩的記憶力都很好,專注力比較差。所以,每一天給他們短暫的五分鐘十分鐘,比逼他們坐一個小時,效率要高的多。

所以父母要自己去探索適合孩子的善巧學習方式,也要學習利用所有東西去學習。比如我們用認字舉例子,不要整天想著給孩子考試,帶他認路牌、認街邊的店招牌學字,肯定比舉著卡片“我考考你”要高效得多!

中班“要培養習慣”、大班“要收骨頭”,如何面對告別純玩的開學

家長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即將到來的孩子第一場競爭?

要有對孩子的同理心。

園長媽媽說,每個家長在忙忙碌碌的焦慮時,應該停下一切,花時間思考一下教育的終點問題。

我們生兒育女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是不惜一切代價、即使犧牲親子關係、也要給孩子送進名校?(親子關係和名校沒有邏輯關係,此處用來舉例,只是希望家長停下來思考教育的目的。)

還是為了有個快樂的孩子,共同成長,互相提攜,度過一段難忘的人生?

如果是為了後者,那麼親子戰爭不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無效的。

再想一想,如果現在是我的童年,我自己父母這樣對我,我會接受他們說的嗎?

答案是no的話,就不要對孩子說,而要去找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和孩子溝通。

資訊爆炸,人云亦云。

智慧的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盲從。而應該想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標,不要被大方向帶著走。如果不思考清楚就開始瞎走,南北方向的目的地,如果你走東西向,那是走到底也走不到終點的!

中班“要培養習慣”、大班“要收骨頭”,如何面對告別純玩的開學

再次感謝園長媽媽蘇淳瑩女士接受採訪,每次和她聊天都獲益良多。她講到一些點更是會讓時不時被大環境搞到焦慮的我,覺得醍醐灌頂。

無論是即將升入中班、還是即將升入大班、又或者是即將升入小學,有一些事情都是通的、並且會伴隨孩子在身邊的每一次開學、每一天成長:

時刻都要停下來想一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時刻都要動腦筋想,什麼善巧的方法才能讓孩子最高效的學習?

祝各位不焦慮,祝孩子們開學都愉快!

iKids(i-Kids)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感謝你的閱讀和分享。我們寫過的學校和玩樂推薦,應該是上海最豐富的品質親子生活信息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