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事故背后的切尔诺贝利:从平静小城到死亡绝境


发生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不仅是全球史上最严重的特大核事故,还是前苏联历史上最惨痛的伤疤。位于今乌克兰境内的小城切尔诺贝利和普里皮亚季等地,从曾经繁荣的平静小镇,变成了如今的死亡绝境。图为事发时核电站内的控制室。 "

切尔诺贝利位于乌克兰北部的基辅州,地处白俄罗斯边境,邻近城市普里皮亚季,而“切尔诺贝利”一词最早出现在1193年,有“艾草”的词义。在公元13世纪,切尔诺贝利是立陶宛大公国的一部分,1569年并入波兰王国。图为核事故发生后不久乌克兰民众在当局的安排下参加劳动节庆典。 "

1795年10月,波兰王国覆灭,切尔诺贝利被划入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在一战和随后的连场战争里,这座城市都是主要的战场之一,1921年被并入前苏联的第三个加盟共和国、当时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到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强占了切尔诺贝利,对当地民众展开了灭绝式大屠杀。图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


二战结束后,为了解决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的用电负荷,同时也是为了树立前苏联“和平利用核能”的形象,前苏联政府决定在乌克兰地区修建一座当时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该项目1970年开始实施,1972年正式动工建造核电站,计划装备六个核反应堆。图为核事故发生后当地儿童正在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

到核事故发生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内已建有四座苏式石墨1000型反应堆,分别在1977年、1978年、1981年和1983年建成并投入发电,每座反应堆能产生1千兆瓦的电能,第五座也即将建成并投入运行,整座电站承担了乌克兰当时约10%的电力供应。另外,前苏联当局还在1970年于电站附近兴建了普里皮亚季镇,用来安置电站的建筑工人及工作人员。 "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功率异常激增,导致蒸汽爆炸,撕裂反应堆的顶部,使核心暴露,散发出大量放射性微粒和气态残骸;而这些微粒和气体残骸与超高温核心中的1700吨可燃性石墨减速剂接触,燃烧的石墨减速剂加速了放射性粒子的泄漏,核污染出现了大规模扩散。图为爆炸发生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


事故发生后,一开始莫斯科的核专家和苏联领导人得到的报告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前苏联当局反应迟缓,事故约一周之后因接到瑞典关于辐射云的报告,才意识到事态严重,开始大规模抢险和疏散民众,据说曾征募了24万人参加抢险清理工作。到了1986年12月,苏联政府在4号反应堆上建成了“石棺”,封闭住事故现场。 "

由于缺乏能源,当局只封闭了出事的4号反应堆机组,其他三个机组继续运作。1991年,2号机组发生了火灾,乌克兰当局宣布2号机组终止运作。1996年11月,1号机组停止运作。2000年12月,3号机组停止运作,整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闭。如今,切尔诺贝利成为“辐射观光”的著名地区。图为当地受到核辐射伤害的儿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