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樂行:「不脫貧不生娃」的90後駐村扶貧幹部

赵乐行:“不脱贫不生娃”的90后驻村扶贫干部

對於三工地村,趙樂行並不陌生,這是他母親的出生地,是他姥爺、姥姥從小居住的地方,他小時候經常來這個地方,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貧窮、落後,“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是三工地的真實寫照。“貧窮、落後”這兩個詞,從小就刻在趙樂行的腦海裡。

回到闊別多年的三工地,再次看到熟悉的面孔,聽到熟悉的鄉音,心情自然格外激動,但當看到鄉親們的生活和多年前沒啥差別時,又讓他心情變得有幾分沉重,“彷彿時間在這裡停滯了”。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點成績,讓家鄉的面貌儘快好起來,讓鄉親們的收入儘快漲起來,讓親人們臉上的笑容多起來。

通過和老鄉的走訪交談中,細心的他發現,一些貧困戶之所以貧困,問題還是多出在腦子裡、思想上,“很多人致富願望不足。要想脫貧致富,必須先扶智、先治心!”說起這些,趙樂行面露沉重。

為給村民開闢新的增收渠道,趙樂行對村裡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村民,積極聯繫就業局為他們申請“燃油燃氣司爐工培訓的機會,每年10月底通過就業局輸出到北京供熱市場打工就業。第二年3月底回村,搞種植業或家門口就業,一開始他們不理解,村民們對這樣的好事有些吃不準,不太積極。經趙樂行多次說服,只有少數幾個人走出了家門,村裡的郭雲文夫婦就是這樣,成為走出去的第一對“司爐工”夫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第二年後,其他村民就有些坐不住了,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培訓。幾個月下來,通過宣傳動員,村裡累計有50餘人參加了培訓。

就這樣,村裡人很快實現了“一年四季有活幹,一年四季有錢賺”增收項目。 趙樂行知道,農民們光靠傳統養殖和大田種植是很難實現致富的,必須有效益更高的產業。看到壩上地區種植藜麥比較成功,細心的趙樂行開始留意這個新品種作物。上網查,翻書找,問市場,結果發現:藜麥營養價值優,種植成本低,市場收購價高,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低,還有市場訂單保障。“改種作物有風險,村民們積極性不高。”趙樂行決定,今年先跟村裡一位“積極分子”試種幾畝藜麥,等試種成功了,明年就在村子裡推廣。

對村北頭一處綠樹環繞的池塘,趙樂行也打起了“主意”。這是一處天然形成的淖,大致有5畝的水面,水質清澈,與周圍的綠樹、麥田共同構成一幅難得的田園景色。“村裡留守的老年人口多,重體力活幹不了,發展點農家樂、農家遊不錯。”趙樂行心裡暗暗謀劃,久居城市的人們很喜歡這種原生態環境,釣釣魚,吃點燒烤,體驗一下農家樂趣,在村裡搞點鄉村遊之類的項目,前景應該可以。說幹就幹,今年夏天,三工地的魚塘農家樂已經開始營業,帶動了村裡10多人的就業,人均增收預計3000元以上。

村民李亮意外癱瘓,高額的醫療費讓原本貧困的他變得更加舉步維艱。聽說這一情況後,趙樂行主動為李亮聯繫醫院,並定期給與他經濟上的幫助,還為他申請了殘疾證和輪椅,方便了李亮的出行,每次李亮提起對這個年輕的90後扶貧幹部都會流出感動的熱淚,是溫暖,是幸福!

像李亮這樣的大病在身的,三工地不止一人,於是,他主動聯繫三工地村外出的老闆和公職人員,籌備成立愛心基金協會,希望能將在外地的三工地人聯絡起來,各盡所能為脫貧事業做貢獻,為因病返貧的鄉親們提供幫助。

趙樂行剛剛參加工作,就趕上了國家扶貧攻堅,對於在縣城裡長大的90後孩子,面對駐村工作繁雜,面對新婚妻子的抱怨,他第一次也感到了壓力,為了取得妻子對他駐村工作的支持,他特意將妻子接到三工地村,帶她一起走村入戶。當了解了村民們的真實生活後,善良的妻子再也不說什麼了,反而開始處處幫他出謀劃策,還主動邀請親戚們加入丈夫的愛心基金協會,並與老公一起商定“村民一天不脫貧,就一直不要孩子”,全力支持丈夫的扶貧工作。

趙樂行常說 “脫貧攻堅是國家大事,能有機會參與是榮幸,咱90後決不缺位!2020年三工地脫貧致富,也會常回來看看,做永遠不走的駐村工作隊員!”

經過半年多的駐村生活,他即瞭解了真正的基層生活,同時,也鍛鍊了自己的生活能力,雖然遇見了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感覺過的很充實。

如今扶貧的路剛剛開始,他將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