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自駕三十六計·第二十四計
黔東南 山國之都 森林之城
”【關鍵詞:中線 人文 休閒】
點擊查看大圖↑
出發地:貴陽
公里數:約649公里
最佳時間:冬季
、● Day1 貴陽→凱里
● Day2 凱里→郎德上寨
● Day3 郎德上寨→西江千戶苗寨
● Day4 西江千戶苗寨→劍河溫泉
● Day5 劍河溫泉→鎮遠古城
● Day6 鎮遠古城→貴陽
貴陽→ 158km(2h10min)→凱里
貴陽出發→ 凱里參觀民族博物館(建議遊覽時間3h-4h):
在凱里可以去凱里民族博物館,飽黔東南歷史,在開始黔東南之旅前,先在這裡了一下當地的人文地理和民族風情。
到凱里一定要去品嚐當地正宗的酸湯魚。晚上就在凱里入住,養好精神為第二天的旅行做好準備吧。
✎貴州人為什麼喜歡吃酸食?
歷史上,黔東南地區嚴重缺鹽,只得用酸與辣來調味,可見酸食習俗,實非偶然,它是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物產資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產物。黔東中地區氣候潮溼,多煙瘴,流行腹瀉、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慾,還可以幫助消化和止瀉。因此,每家每戶都少不了幾個酸罈子:酸水壇、醋水壇、醃菜壇、醃魚壇、醃肉壇,還流傳著“三月醃菜,八月醃魚、正月醃肉”和“壇不下,菜不爛”等關於酸食的俗語。
DAY 2凱里→ 54km(1h10min)→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探苗寨(建議遊覽時間 1 天):
第二天前往郎德上寨,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徵,所以又稱“長裙苗”。寨中蘆笙堂後就是“楊大六文物博物館”,裡面陳列著當年楊大六起義時用過的刀、叉、頭盔、鐵炮等物品。
▲楊大六佩刀
這裡是全國第一個民俗風情寨遊覽地,吊腳樓、蘆笙堂、風雨橋一個都不能少。節日期間在郎德上寨會欣賞到敬酒歌、苗族飛歌、蘆笙舞、銅鼓舞、板凳舞、集體舞等豐富多彩的苗族民間歌舞。
西江苗族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故稱“黑苗”,也稱“長裙苗”。
DAY 3
郎德上寨→ 31.5km(47min)→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過苗年(建議遊覽時間一天):
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青石板路串聯起整個寨子,吊腳樓層層疊疊順山勢而建,依偎在長廊裡的滿是美人靠。在苗寨內行走,滿頭銀飾、盛裝打扮的苗家女不時與你擦肩而過,她們很有可能匯聚到大廣場,為節日集體載歌載舞。
主幹道兩旁均為手信、小吃、飯館等店鋪,依次經過農賣市場、苗族文化主題郵局、西江苗族博物館、銅鼓廠等。主幹道右邊是白水河,沿河而建七座風雨橋。白水河兩邊分別是小吃街、民族歌舞邊演場和民族工藝品一條街。
攝/圖蟲網 志博微
因為貴州一帶溼氣較重,人們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後來一位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夥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篷,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後來就發展成現在的吊腳樓。
吊腳樓居住層有長廊,圍有木欄,設有長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繡,遂也有人將長廊木凳稱為“美人靠”。
西江千戶苗寨→ 72km(1h20min)→
劍河溫泉→ 65km(1h10min)
劍河溫泉泡湯 (遊覽時間建議半天):
下午早點出發前往劍河溫泉,純天然的露天溫泉池素有“苗疆聖水”之稱。劍河溫泉為國內稀有的氡硫溫泉,富含氡、硫、鐵、鉀、鈣等元素,有消毒、去疾、健膚之功效,常浴可治療和預防多種疑難病症,晚上就住在這裡,美美地泡個湯,洗後皮膚滑滑的,還有美白的功效哦。
劍河溫泉→ 65km/1h10min →鎮遠古城
鎮遠古城訪徽派建築(建議遊覽時間一天):
鎮遠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文化博物館。古城巷陌縱橫,最值得遊走的街巷莫過於四方井巷、復興巷、仁壽巷、衝子口巷、紫皇閣巷、陳家井巷、米碼頭巷、石牌坊巷,前五條建於明代,後三條建於清代。鎮遠的夜景才是美到了極致,一排排的徽派建築,掛著大紅燈籠,水面的倒影照亮了天空,一片金黃,一片鮮紅。
攝/襄樊咩咩羊
鎮遠位於㵲陽河畔,河水蜿蜒以 "S" 形穿城而過,鎮遠古城交通方便區位優越,素有 " 滇楚鎖鑰、黔東門戶 " 之稱。鎮遠歷史悠久,自秦昭王三十年 ( 公元前 277 年 ) 設縣開始至今已有 2281 年的歷史,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 多年之久。
徽派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
攝/老駱駝
鎮遠古城→ 273km/3h55min →貴陽
黔靈公園閒庭信步(建議遊覽時間 1h-2h):
吃過午飯之後便可驅車返回貴陽,全程約 293 公里,大約中午時分可以抵達。如果感興趣,可以在午餐後到黔靈公園散散步消消食,遊覽黔中佛教名山黔靈山。
甲秀樓(建議遊覽時間 1h-2h):
來到貴陽,南郭勝景“中國十大名樓”甲秀樓自然要去瞻仰一下,沿浮玉橋參觀拱南閣、翠微閣、名畫園、奇石館等。
甲秀樓在貴州省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於明,後樓毀重建,改名 " 來鳳閣 "。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並恢復原名。現存建築是宣統元年 (1909年 ) 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 20 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由石拱 " 浮玉橋 " 連接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 " 涵碧亭 "。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閱讀更多 貴州生活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