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花樓街」

  1. 在江城武漢,那些阡陌縱橫的街道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滄桑與鉅變,也記錄著那些來來往往人們的生活軌跡。但是在武漢成百上千的大街小巷中,從來沒有一條街這樣持久地見證了大漢口的繁華與變遷,記錄了人們生活的點滴和演變。她不是城市的主街道,不是在很顯要的位置,但與一般街巷幾十年幾百年一塵不變所不同的是,她是一條不斷“長大長高”且功能越來越多、色彩越來越靚麗的街道。她就是大漢口保存時間最長的老街之一江漢區花樓街。
  2. 花樓街是位於武漢漢口的江漢路和六渡橋之間的一條街,分前花樓街,中花樓街,後花樓街。前花樓街在江漢佳麗廣場背面、中花樓街在六渡橋和江邊之間。隨著市政建設,將前花樓與黎黃陂路連通,統稱黎黃陂路。後花樓延長至大興路河邊,統稱為花樓街。《漢口竹枝詞》中描繪的花樓街舊景為"前花樓接後花樓,直出歆生大路頭。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足見,花樓街曾經的繁華與榮耀。
  3. 花樓街的來歷:明朝末年,在武漢關、苗家碼頭一帶的江灘邊,已有小買小賣、打鐵等營生者,在此集駐,久之形成一條街。其中有一個張姓的孝子,死後,街坊們感其孝行,於街頭修一過街樓,內供孝子的牌位,以彰其德。這座過街樓因修有雕花圖案的欄杆,人們遂叫這條小街為花樓街。直到1851-1861年(清咸豐年間),北邊又發展了一條與其平行的街道,當時沿花樓街之名,也叫做花樓街。市民為了不致混淆弄錯起見,遂將前者冠個"前"字,將後者冠個"後"字,此後便有了前花樓與後花樓兩個街名並列於市。
最後的“花樓街”

民權路與花樓街交匯處

最後的“花樓街”

最後的“花樓街”

最後的“花樓街”

最後的“花樓街”

4、"前花樓接後花樓,直出歆生大路頭。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漢口竹枝詞》中描繪的花樓街舊景有望再現。據《武漢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城市空間發展規劃》,龍王廟沿江片將打造傳統民俗長廊明清古道花樓街,還原漢派傳統文化。花樓街入口位於龍王廟公園與沿江一號MALL之間,與民權、民生和江漢路縱向交會,長約1公里。

最後的“花樓街”

最後的“花樓街”

南洋菸草大樓依在

最後的“花樓街”

附近的商業依舊繁華

最後的“花樓街”

最後的“花樓街”

花樓街周邊商業

5、明末清初,漢口市鎮興起,江河沿岸逐漸成為碼頭街市。前花樓位於後花樓與長江沿岸之間,樓房建築與後花樓很相似。1934年將江漢路至民權路這段路稱前花樓正街。此街興旺時曾有八大行之稱(鹽、茶、藥、雜貨、油、糧、棉、水果)。在這條街開設有東生陽奶糕店(前店後廠),萬鶴齡參藥店,裕源祥、劉海成海味號,廣東蕉行,餘洪泰、欒順發水果店等。相傳在此經營者多系黃陂、孝感人,結幫經營,相聚成街。1946年改名為黃陂街,一直延續下來。

最後的“花樓街”

待開發的花樓街

最後的“花樓街”

原生態的花樓街

最後的“花樓街”

花樓街民權路口開始拆遷的後時代建築

最後的“花樓街”

即將消失的小樓

最後的“花樓街”

即將消失的小樓

最後的“花樓街”

花樓街南口早已形成的小商品市場

最後的“花樓街”

緊鄰花樓街的里巷

6、自晚清以後,後花樓一直是繁榮的商業中心,名牌名店林立。例如揚子江飯店右鄰的悅賓大酒樓,以掛爐烤鴨、紅燒鮑魚為特色招牌菜,與永康裡口的杏花樓、江漢路的吟雪樓鼎立江城,有餐館"三鼎甲"之稱。百年老店汪玉霞,從漢正街天倫裡口遷到後花樓熊家巷口以後,以節令食品芝麻綠豆糕獨佔鰲頭,尤以中秋節推出的蘇式月餅,與冠生園的廣式月餅在市場上平分秋色,各有半壁江山。九如齋的辣子油、菌子油,十足湘江風味,獨家經營,別無分店;金同仁中藥號,位列漢口十大中藥店之一;老四季美號稱湯包大王;鄒協和金飾上上足赤;胡開文翰墨飄香;恆太昌海味貨真價實。還有後花樓東口的華華綢緞公司,西口的天真童裝店,中段的四達瑞茶莊,莫不是名噪一時的名店。

最後的“花樓街”

這種綠茵閣小樓隨處可見

最後的“花樓街”

花樓街民權路口

最後的“花樓街”

花樓街北街一角

最後的“花樓街”

政府即將整體開發花樓街

最後的“花樓街”

有點故事的老廠

7、繁榮的街區,人口密集,孩童需要讀書,後花樓再也沒有地方辦個學校,於是人們設法在周邊的小街小巷,開辦學校。例如皮業巷的市立第二十七小學;合成裡的市立第十六小學;篤安裡的私立皮業小學;生成南里的私立春暉小學;苗家碼頭的私立敦仁小學;方正裡的私立道生小學等。這些學校將後花樓包圍起來,像是鑲在一頂錦帽周邊的粒粒珍珠,朗朗書聲,給市井商場平添了幾分書卷氣息。

最後的“花樓街”

在商業街區夾縫中生存的學校

最後的“花樓街”

花樓街周邊里弄四通八達

最後的“花樓街”

即使是炎炎夏日,走在花樓街依然享受

8、在花樓街10號,可以看到一條石板路,它寬約三米,延伸約30多米,似乎通向一處壯觀的所在。此處是當年安徽人辦的太平會館舊址。當年的遺物,還有一面佛龕似的牆和那兩塊碑,一塊"太平義成會地界"碑倒在地上連同其他的石板被腳步踏平,一塊"太平會館"碑豎在大門對面牆角。會館是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商業繁榮的產物。據1920年《夏口縣誌》統計,漢口的會館約有200處。葉調元《漢口竹枝詞》詠道:"一鎮商人各省通,名幫會館盡豪雄。石樑透白陽明院,瓷瓦描青萬壽宮。"萬壽宮即江西會館,地處武漢七中。它於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由江西同鄉會花10萬餘兩白銀建成,1852年(清咸豐二年),太平軍攻下漢口時,楊秀清曾入駐萬壽宮,將它作東王府。直到20世紀30年代它因連遭警方燒燬和日寇轟炸,才走向凋敝。靠近校門的右邊牆角倒著兩塊巨大的漢白玉龍鳳浮雕,其工藝堪稱精美絕倫。校園裡面還有一棟老屋,上面有"文光西照"的石額,據說此處原來是通向萬壽裡的過道。其他遺物,能夠看到的有一塊寫有"雲衢"二字的漢白玉碑,其中一個字被足跡磨平;還有一棵一百五十年的白果樹,被白蟻蛀蝕得奄奄一息

最後的“花樓街”

花樓街即將消失,搬遷通告隨處可見

最後的“花樓街”

也許,新的花樓街會改變老街坊的生活

9、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花樓街這裡豎立起一幢61層的塔式大廈,兩側是各一座裙樓,251米的高度讓它成為當年武漢的最高樓房,也是武漢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佳麗廣場”。10多年過去了,儘管武漢的高樓紛紛拔起,但佳麗廣場仍是武漢第一高樓。花樓街周邊地標眾多,江漢關、四明銀行、水塔等“老地標”環繞,特別是水塔保持了武漢70多年最高樓的記錄。而佳麗廣場的建立又改寫了花樓街的記錄,使花樓街一躍長成了“武漢最高的街”,雄居武漢十幾年。不僅如此,隨著佳麗廣場的建立,王府井、大洋百貨、寶麗金、中央御景、悅薈廣場等一批名品和地標也先後落戶花樓街,使花樓街越來越現代化。進入新世紀,隨著武漢首家萬達廣場的入住,花樓街變得越來越時尚化年輕化,影城、美食城、小吃城、沃爾瑪、家電、電玩城等應接不暇,花樓街也變成了“購物城”和“不夜城”。

最後的“花樓街”

最後的“花樓街”

依然屹立的武漢水塔

最後的“花樓街”

大洋百貨

最後的“花樓街”

前進五路,時尚餐飲一條街

最後的“花樓街”

花樓街周邊新路似乎取代了花樓街曾經的功能

最後的“花樓街”

地鐵直達商業繁華

(編者後記:文字參照節選《360百科》,圖片由本號原創在拍攝這組鏡頭時,我也是抱著極其複雜的心理走進花樓街的,老街坊對老屋、故土的依戀,對茶友棋友酒友牌友的那份不捨,對石板路、老樹、枯藤的那份眷顧....那是本能的鄉愁,作為《最後的花樓街》記錄者之一,我百感交集。但是,時代需要進步,社會需要變革,城市需要發展,見證漢口百年繁華、近代政治、現代商業的“風雨花樓街”,在當代經濟大變革、社會大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必將以整體拆遷為代價,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為《漢口商業史》譜寫更厚重、精彩的華章。)

最後的“花樓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