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蘇埠

老街

石板路

破舊老屋

紛亂的電線

閒適的行人

……

這是很多蘇埠人記憶裡的老街

老街春天開過的花

老街雜貨鋪裡夏天買過的冰棒

老街青石板上踩過的腳印

老街矮房裡外婆做過的粑粑

......

都深深印刻在記憶裡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7月24日

裕安區蘇埠鎮“蘇埠明清老街”規劃評審會舉行

會上認為蘇埠明清老街保護規劃層次清晰

規劃空間和佈局合理

並對老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蘇埠老街將重新煥發光彩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巍巍大別山,滔滔淠河水。蘇家埠鎮位於大別山東北麓、淠河中游、安徽省西部。始建於元,興於明,繁盛於清,迄今已有千年歷史。蘇家埠的繁榮,緣於淠河的舟楫之利,起始於一位姓蘇的人在淠河上擺渡,人稱“蘇家渡”。後來,隨著社會進步、生產不斷髮展,大批竹木、茶麻等在此集散、轉運,於是漸成碼頭、商鋪,宋代始稱“蘇家埠”。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街道以十字街為中心,四方延伸,分東、西、南、北四條主要大街和數十條后街小巷。十字長街,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曲徑通幽,一排排木質結構的商鋪老宅,一個個高牆大院的奇聞軼事,在這裡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痕跡。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是時,南來北往,東進西出,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無所不有,大有解放前上海大世界和南京夫子廟的味道。難怪至今在蘇家埠老人們口裡盛傳著“買不到的在這裡買得到,賣不掉的在這裡賣得掉”的俗語。買賣興隆,可見一斑。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朝暉夕映入閣樓,樓上誰影似嬌羞,深閨暗處藏幽夢,夢寐晨昏倦梳頭。別看如今這一番凋零殘敗之景象,曾幾何時這可是大戶人家才有的特權景緻。深閨小姐,落魄書生,販夫走徒……多少花前月下,濃情蜜事,在閣樓高處寂寂地深鎖著。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記憶最深的是,下著微雨的老街,淅淅瀝瀝的雨洗淨了老街平日裡的蕪雜與塵埃。獨自一人,撐一把傘,行走其中,別有一番心緒。

踏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面上,兩側被水沖洗過的鵝卵石顯得格外剔透。飄零的雨,在面前紛紛揚揚的灑下,墜落的如此安靜,傘下一道雨簾悄然間架起了整個老街的獨特風情。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轉角深處,說不定你也會不期而遇某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古風猶存映滄桑,十字長街聽寂寥。老街的歷史一天天被淡去,老街的故事一日日被掩映,但那些繁榮的印記,那些鮮活的軌跡卻不會磨滅,它是老街的根,老街的魂。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走進這裡,紅紙傘,合轍斑駁的輪痕腳印以及凹凸光滑的鵝卵石,靜謐安詳;走進這裡,紅對聯,枝椏的鋪板門以及銅鎖老宅的故事,縈繞耳畔……

蘇家埠美味小吃

談起風味小吃,蘇埠可稱上一絕。蘇埠的小吃,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口感好,味道正,有咬勁,讓吃者能吃出新鮮,吃出風情,吃出品味,吃出文化;讓吃者滿腦子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經常來蘇埠小吃的人,如果早晨不到蘇埠吃一口,一天都會乏味無力,心裡失落空蕩,彷彿欠缺了什麼似的。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好一口的人,猶如網購成癮一般,天一亮,就想出門跑一圈、兜兜風,只要能吃上一口,感覺心事就交差了,無論吃多吃少,心裡也就踏實了!

習慣了這種感覺,三百六十五天,這些吃者的身影,幾乎穿梭在蘇埠的大街小巷上。

如果你是個留心人,你一定會發覺,一個小集鎮,居然四條主幹道:蘇戚路,蘇石路,蘇橫路以及蘇韓路,每天都會出現車輛擁堵現象,大小車輛整天絡繹不絕,三輪車、電瓶車只能見縫插針,行人簡直無處插足。

無論是年齡大的老頭老奶奶,還是年紀輕的帥男靚女,天剛矇矇亮,你總會看到他們穿梭在大街上,來去匆匆。說實話,他們出來辦事買賣只是藉口,吃一口熱乎才是真。

如果遇到熟人見面了,相互間總會熱情的問候一句:你革吃早飯來?回覆者總會洋洋自信:不瞞你扯,小酒我都下肚子了!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去瞧瞧,哪一家的小吃鋪不是人頭攢動?

可以這麼說吧,蘇埠的小吃確實太有魅力了。

不過蘇埠的小吃,也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吃的人多了,等候時間長了,必然會引起一些言語上的過激,忙人總是事多,儘管有埋怨,可是不能不吃呀,只是心情打了些折扣!

蘇埠農行對面有一家包子店,為焦慮等候的小吃者,想出了一個金點子。需要吃包子的人,如果等,就發個牌子編號給你,你儘可去忙你的事情,有了牌子,什麼時候過來吃,你自己心裡就有數了,如果你遲一點過來,也不需要再排隊了,有了牌子,就近水樓臺先得月了。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或許這是受到銀行取錢的啟示吧!吃的人多了,矛盾自然就產生了,自然而然的,矛盾的解決的方法也就產生了!這就是智慧!

但凡來蘇埠的人,都有一種感覺:蘇埠小吃,不僅能吃出味道,吃出情調,還能結識良友,遇到良師,偶爾還會吃出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不是吹牛,信息時代造就的就是信息含金量,不容任何人小視。

你可以隨意去打聽打聽,小吃鋪的人多了,無論相識的還是不相識的,時間久了都變成相識的了。

寒暄過後,幾次三番,買房子的與賣房子的成交了,少男與少女結成了良緣,橫排仙境和明清老街的知名度也跟著提升了。四方遊客之所以能光臨蘇埠,除了對擁有“小南京”美稱的蘇埠情有獨鍾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衝蘇埠小吃來的。如果不信,你去問問小吃鋪裡的師傅們,你沒有理由不信,這是鐵的事實。其實,吃也是一種文化!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 大饃

草鞋底大饃,是蘇埠特有的大饃之首。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蘇埠草鞋底大饃,用的是食用鹼,綠色食品。大饃的製作很有講究,面和好後要等鹼發酵才可著手,接下來面全靠揣功和揉功。所以,打大饃沒力氣是不行的,真的挺辛苦!

冬天,鹼發酵慢,要有耐性,發酵後還得揣好揉好,否則蒸了的大饃發黃死塌不好吃。夏天,溫度高,鹼發酵太快,必須把握尺度,否則大饃就變成了粑粑子。因此,做大饃人必須要把握好各個時段的大饃變化情況,這是一門獨特的技術,少不了經驗的總結。

大饃在切成之前,先要用擀麵杖在大饃中間壓一下,便於大饃膨起有咬勁。做好的大饃,大小基本一致。過細的師傅有時會適當再修補一下,也有的師傅弄個刻度標誌來把持切饃。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等到大饃貼在鍋的四周時,灶臺下的柴火必須架好,先大火後文火,還得燜好,揭開鍋的大饃,中間鼓鼓的,如果再開個裂口,這樣的大饃最好吃。有經驗的人知道,捂透了的大饃不粘牙。捂透的大饃,瓤子又白又香,吃著有咬勁又帶勁;大饃殼黃亮亮的又焦又酥,咀嚼的聲音脆繃悅耳、鏗鏘有力。

會吃饃的人,瓤子是揪著吃;更會吃的人,先把大饃瓤子揭開,夾兩根油條再放點辣椒醬,然後美滋滋的邊吃邊走,吃的是香甜,走的是坦然。也有的老年人,乾脆在買饃的地方坐下來,再弄碗辣糊湯,吃著喝著,辣出了一身臭汗,吃出了一世傳情!

  • 玉米粑粑

玉米粑粑,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農村人的主食。一種是玉米麵和鹹菜混合在一起,做成的比較薄的粑粑,叫菜粑粑子。另一種是粑粑做成餅狀,裡面包上較多的菜餡子,又叫包粑粑子。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過去家裡人口都比較多,大鐵鍋上煮上較少的米飯,在鐵鍋四周貼上玉米粑粑,飯熟了粑粑也就熟了!

說實話,那個時候粑粑都吃膩了,因為粑粑裡面沒有口感,缺乏味道,特別難吃!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如今市面上的玉米粑粑,裡面的作料可謂豐富多彩。有粉絲,有臘肉,有青菜,有豆腐,還有其它輔助物調理搭配,加之平底鍋,火候均勻。一旦燒熟了,鍋底再放一點菜油,可謂油光面黃,香味撲鼻,哪有不吃之理?

  • 端午節老油條

端午節吃粽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彷彿不吃粽子就沒有端午節的味道,感覺也對不起九泉之下的屈原。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端午節吃油條的來歷我可沒查到,據說吃了油條眼睛能夠明亮,不過沒有依據我也不信。但是,蘇埠人端午節吃油條的事卻家喻戶曉、風靡已久了。

端午節前,炸油條的攤子可火爆了,必須排隊等候或預約,否則你有錢買不到。

平時,蘇埠炸油條的家數不是太多。不過吃油條比較方便,不需要過多的時間等候,千張卷油條,拿著吃著,方便自如!

端午節,炸油條既是送給親人的一份必備的禮品,也是送給親朋好友的一份祝福!

  • 肉包子

在蘇埠,肉包子是比較常見的小吃。但凡肉包子,強調的是肉餡子。如果肉餡子用的全是下勢肉,做了的肉餡子就沒有骨感。其次,肉餡子配料是獨家秘訣不便多說,至少清淡鹹重要適中,才能適合不同口味的人品嚐。既然是肉包子,至少第一口能咬到肉,這樣吃包子人才會回味感覺,吃包子人最忌諱的是第一口咬不到肉。第一口咬到了肉,吃了第二口就會對包子讚不絕口。所以包包子師傅肉餡子要捨得放,不能吝嗇,不能一味只看中利潤,否則,以後就沒人上門了。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不過,包包子也很講究,麵皮子既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乾。太薄太稀了,肉餡子就會流出來;太厚太乾了,吃者第一口又咬不到肉。這對買賣經營會產生很大影響。

蘇埠水塔有一家肉包子店,早晨買包子必須登記預約,有事的可先預約,還必須準時來拿。定金一般不收,每天數量有限,你不準時來拿,別人就會得心應手。所以不守信者,你壓根就吃不到、買不到包子。

包子店的場地不大,場地有限,一般進來吃的少。買的人大多都是帶出去的,一買就是好幾十,甚至好幾百。價格也是最貴,一元五角一個。

據主人說,他家的包子一不粘牙,二不用次品的豬肉做肉餡子!凡是吃過的人感覺味道的確不錯!

  • 水煎包子

水煎包子和油煎包子還是有區別的。水煎包子的面揣好之後,揪成大小相等的麵點,然後雙手做成麵皮子,把餡子包起來。餡子是事先做好的,裡面是粉絲、青菜或韭菜以及其它作料組成,這可是包子味道的關鍵。既不能太辣也不能太鹹,想適合不同人的口味不是太可能,但可以做到儘可能適中。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捏好的包子放到平底鍋裡擺放好,倒入一定量的水,大火燒開,讓餡子有七成熟,趁鍋裡的水未乾,倒入菜油四周澆透,等包子有八成熟了,必須揭開鍋,差不多的時候要及時把包子翻個身,直到包子兩面煎得黃亮亮的,包子估計有九成熟了就能吃了。十成熟的包子,裡面的餡子可能就沒有咬勁了,而且容易煎糊。

會吃的人是小口吃小口品,不會吃的人往往會大口咬一口,麻煩事就來了。可以想象,咬到嘴裡的包子,你肯定咽不下去,如果真一口嚥下去了,你的食道肯定會燙傷。剛揭開鍋的包子太燙了!

所以,太貪嘴的人,第一次嘗試的人,總會造成非常尷尬的局面。嘴裡滾燙的包子捨不得吐出來,總在嘴裡跟舌頭打滾,因為你的精力全在嘴巴上,一個勁直噓噓,這時,筷子所夾的咬過的包子裡面的餡子,肯定會滴下來,弄得一身一地的。慌得你精力馬上轉移,嘴裡的包子就會不由自主的一骨碌吞到了肚子裡,燙得你直翻白眼,流下不該流的辛酸淚!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 鍋貼餃子

靠近蘇石大橋徽商銀行前一家鍋貼餃子,風味獨特,名不虛傳。每天一大早就人滿為患,許多人老遠趕來吃餃子,有的為趕時間只得高興而來掃興而去,想吃,必須要等候才行。

兩口鍋輪換進行,還是滿足不了顧客的需求量。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說實話,這家餃子味道的確不錯。肉餡子貨真價實,味道鮮美,火候把持到位,為了讓火候均勻,師傅居然用老虎鉗子夾住鍋沿不時轉動,才使得抗好了的餃子既不是太焦,又不顯多餘的水份。口感十足,味美無窮!

  • 蘇埠掛麵

據六安縣誌(漢朝時期為六安縣)記載: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渡過淮河,沿淠河逆流而上,進入衡山國(今霍山縣),當晚住在現在的蘇埠鎮。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晚飯中當地官員為漢武帝獻上蘇埠龍鬚麵(掛麵), 漢武帝與眾大臣邊吃掛麵邊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後就大笑了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歲,人中1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眾人聞之也大笑起來,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一下自己長壽的願望。

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麵條來祝福長壽。漢武帝吃後連聲讚歎,蘇埠掛麵因此出名。至今每年蘇埠人民大年初一早晨都會煮上一鍋雞湯掛麵為祈福長壽。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鎮中的老街始建於元,

興於明,

繁盛於清。

而如今,

一半街巷一半蕭條,

沒有了車水馬龍、繁花似錦,

卻有了歲月刻下的不滅痕跡。

老街其實還不老,

只要正確的保護和修復,

它仍舊會風韻永存!

這個大鎮“明清老街規劃‘’出爐,這條老街將舊貌新顏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