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爲什麼不吃大熊貓?

本文轉自公眾號:路上讀書 (ID:lushangdushu)

這幾天,大夥兒是101小姐姐不追了

抖音小哥哥也不pick了

《侏羅紀世界2》一來,全都一夜回三歲

變成了大恐龍的死忠粉

作為史前戰鬥物種的扛把子

恐龍體格驚人、破壞力爆表

還是大小孩子們心中無可替代的童年情懷

不過!在我看來,跟早已滅絕的恐龍相比

深藏不露的大熊貓才是真牛!

/ 插畫師阿尨筆下的胖達/

你可能會問:

熊貓?不就是萌物一隻嘛,哪裡厲害了?

那你可太小看它了!

你知道它的咬合力僅次於獅子嗎?

你能想象黃帝騎著熊貓打炎帝的場面嗎?

你知道它輕輕鬆鬆就能幫咱們國家賺上幾百萬嗎?

今天,我就幫你揭開熊貓的蠢萌「偽裝」

讓你看看它的真面目——

/ 「貔貅」本尊

能打硬仗也能當和平使者 /

在四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上

各部落互相攻伐,戰亂不止

在最後的關鍵戰役中,黃帝一舉擊敗炎帝

第一次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一統

黃帝拿什麼擊敗了炎帝?

《史記•五帝記》記載

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這秘密武器之一——貔(pí)貅(xiū)

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大熊貓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阪泉之戰》插畫局部/

你可能要說:

不對啊,我看過貔貅的雕像

跟熊貓一點也不像!

沒錯,我們常見的貔貅都長這樣——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可是你再看看

熊貓的幼崽——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破案就在一瞬間

別看它萌

大熊貓的戰鬥力可不是吹的

它的咬合力在食肉目動物裡排行前十

僅次於獅子,美洲豹都在它之下

爬個20米的高度簡直如履平地

總之千萬別惹它

人家伸個指頭出來就能把你懟翻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能上戰場的熊貓

吃的東西也跟別的貓大不一樣

別看它現在吃的是竹子

以前老百姓可都管它叫「食鐵獸」

過去,熊貓偶爾會闖進村民的家裡

倒也不會傷人,但經常抓過鐵鍋就是一頓啃

弄得鄉親們十分頭疼

其實,熊貓不是在吃鐵

而是舔食鐵鍋上殘留的鹽分

只是力道控制不好,經常把鐵鍋打碎了

大家就以為它在吃鐵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哎呀媽呀又用力過猛了/

大熊貓可不只是五大三粗的戰獸

歷史上,熊貓還打過不少工

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

熊貓從肉食動物轉化為

以竹子為主食的雜食動物

因為它不傷害其他動物

西晉人給它起名叫「騶虞」(zōu yú)

將它視為象徵和平的益獸

在戰時,如果有一方高舉「騶虞」旗

就意味著求和停戰

原本拼個你死我活的對手

立馬就會放下武器,手拉手做朋友

看來「萌」是真的能拯救世界啊!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熊貓還當過寺廟的守護獸

據乾隆四年《雅州府志》記載,僧人壽安曾對人說:“我們這裡有一種野獸,不知道名類。很像那個名叫甪端的神獸,天天啃東西,從來不傷人,僧人們養著,以為一山之衛。”

養大熊貓看門

真不知道高僧們是怎麼想的……

不過,《功夫熊貓》是不是

就從這裡得來的靈感呢?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長得再萌

也免不了被吃的命運 /

吃熊貓這事兒,放現在

就是廣東人也不敢想

不過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過去

老百姓們可顧不上珍稀不珍稀

填飽肚子才是第一要緊事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弱小無助但能吃/

說古人吃大熊貓

有什麼憑據?

我們都說四川是大熊貓之鄉

但大熊貓化石的主要產地卻是雲貴高原地區

在貴州和雲南的人類遺址中

出土的熊貓化石以零散的骨頭居多,少有完整的個體

而大熊貓並非人類早期大量馴養的動物

當時大熊貓的骨頭體積較小

也不能作為製作工具的原料

人類遺址中出現那麼多熊貓碎骨,只有一種可能——

雲貴高原上免於天災的遠古大熊貓們

幾乎都被古人吃掉啦!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嚇得我都滾下來了/

不光吃,「萬物皆可為藥」的古人

還開發出了熊貓的多種用法

明朝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

將大熊貓稱為「貘」

說把貘皮做睡墊,可防寒溼、驅瘟疫、避邪氣

貘膏(熊貓肉)可穿透肌膚、防治癰腫……

這麼一來,熊貓要想生存,就更加艱難了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平民百姓指著它續命

皇室貴族們也沒放過它

據日本《皇家年鑑》記載

公元658年

武則天將一對活體「白熊」和70張皮作為國禮

送給日本天武天皇

後來據專家考證

這「白熊」就是大熊貓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蔣介石夫婦曾把熊貓當做「國禮」

贈送給美利堅和英吉利/

直到今天,貴州遵義赤水

還有「熊貓宴」的特色……

莫慌,其實「熊貓宴」是「全竹宴」

是沒有熊貓的

敢吃熊貓,小心牢底坐穿

不過,熊貓與劍齒虎同一時代出現

還能僥倖存活到今天

這一路走來得有多艱辛?胖達心裡苦啊!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熊貓這麼可愛

美國人卻偏要獵殺它 /

熊貓在地球上存活了幾百萬年

從來沒出過國門,外界很難得知它的存在

直到1869年,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譚衛道)

在四川將熊貓標本帶回歐洲

大熊貓這一物種才開始被西方科學界所知

而熊貓的英文名Panda

正是來源於譚衛道的名字縮寫P.A.David

科學家們為大熊貓的學名定為

Ailuropoda melanoleuca,即貓熊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

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繪製的大熊貓/

這一發現在西方引起了轟動

不少探險者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以獵捕大熊貓為榮,很多人使出了渾身解數

就為了將活體大熊貓帶回自己的祖國

1934年,美國女性Ruth Harkness為了完成丈夫的遺願

在華人昆廷·揚的幫助下找到了一隻大熊貓幼崽「蘇琳」

並買通了海關,以「哈巴狗」的名義將「蘇琳」帶上客輪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Ruth Harkness/

第一隻大熊貓幼崽被帶回美國

各大媒體自然是爭相報道

Ruth被美國民眾冠以「熊貓夫人」的美譽

接拍了不少廣告,還以8750美元的價格

將「蘇琳」賣給了芝加哥動物園

而動物園也收穫了

驚人的門票收入和媒體關注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有這樣名利雙收的先例

「探險家」們更加瘋狂

十年內就有超過16只大熊貓被成功運往西方國家

更有多達70餘具大熊貓標本流往西方博物館

但在此期間,多少大熊貓經受了

多少可怕的對待甚至死在途中,沒有人關心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大熊貓被譽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動物」/

還好,由於冷戰,美國動物園很難從中國買到大熊貓

這一系列黑色交易也逐漸銷聲匿跡

/ 傾家蕩產算什麼

為了養熊貓,願拿川普換 /

熊貓貿易曾經那麼猖獗

全都拜外國人對大熊貓的迷之喜愛所賜

有網友甚至說:

「那些不喜歡熊貓的人,都值得FBI好好調查一番

他們很危險!」

但從1982年起,我國就不再對外贈送大熊貓了

改為以

「租借」的形式,慰藉外國粉絲的相思之情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一個胖子的隕落/

養一隻大熊貓可不便宜

光是一年的租金就要100萬美刀

這還不算完。成年大熊貓

吃要有一天幾十斤的竹子,住要有專門的園區

連糞便也得經過特殊處理

熊貓生了娃,租借方要給中國交60萬美刀

3週歲以後還要送回來

這哪是大熊貓

簡直就是行走的碎鈔機啊!

光是美國,一年就要虧損3000萬美刀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荷蘭歐維漢動物園的中國大熊貓館/

但就算要花這麼多錢

外國人也沒在怕的

泰國大手一揮,給熊貓建了個600平米的園子

荷蘭人花700萬歐元,折騰出一個9000多平米的中國園林館

法國花300萬美刀,給熊貓改了個糞便回收池……

曾經租借給美國的大熊貓「美輪」「美奐」「寶寶」

在回國之際收穫了美國人民的一車眼淚,有網友還問——

「能拿川普換大熊貓不?」

日本就更瘋狂了,生了一隻熊貓幼崽

舉國歡慶,比皇子降生還開心

幼崽夭折了,動物園園長帶頭在發佈會上痛哭

市民們紛紛前去獻花,還

要求政府給中國道歉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日本動物園園長 & 得知熊貓死訊的小女孩/

當然,養死了熊貓也是要負責任的

不論何種原因,租借方都要向中國支付50萬美刀賠償金

能幫中國和其他國家維持友好關係

還能順便為國家賺上一筆

這功勞給大熊貓,沒跑兒!

/ 圓滾滾的熊貓君

竟然都是處女座?/

聽說大熊貓都是處女座

你是不是嚇得虎軀一震?

怪就怪它是個遠近聞名的性冷淡

雌性大熊貓只在每年的3-5月有一次2-3天的發情期

錯過只能來年再試

如果「播種」成功了

幼崽會在83-200天的妊娠期後降生

這個時候一般是8月,所以大部分熊貓寶寶都是處女座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話說回來,大熊貓的學名明明是「貓熊」

怎麼大家都叫它熊貓呢?

這一錯案,還得追溯到解放前

四川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展出貓熊標本

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著「貓熊」兩字與外文學名

可是當時人們還是習慣於從右到左閱讀

記者們就搞了個大烏龍,把「貓熊」寫成了「熊貓」

這一說法流傳至今,已經完全改不過來

人們也只能將錯就錯了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 另一種說法:1922年11月25日上海「西人籃球賽」,《申報》誤將「貓熊隊」寫成「熊貓隊」/

作為「旗艦物種」「傘物種」

大熊貓以其可愛的形象贏得了大家的關注與保護

同時造福了同一棲息地的其他物種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還把大熊貓作為他們的logo

以此呼籲世人加入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的行列

我才不會告訴你,他們選大熊貓是因為它只有黑白兩色

有辨識度還節省印刷成本

廣東人為什麼不吃大熊貓?

看了這麼多關於大熊貓的冷知識

是不是覺得蠢萌如它,也不可小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