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譜 尋根 兩岸情——重修鑑湖陳氏族譜側記

修谱 寻根 两岸情——重修鉴湖陈氏族谱侧记

一、緣起

憶起童年每逢年節,祖母陳廖碧娘都會帶我到離住處宜蘭市東門口約一小時路程的陳姓宗祠——鑑湖堂祭拜祖先,並教我背誦輩序字勻(昭穆),當時不覺有怎特別意義,甚至感到無趣。當時宗祠內兩邊都被外人佔用,隔成房間居住,只留案桌前一條通道,連擺椅子的空間都沒有,只能坐在宗祠門前的石階上休息。稍長懂事以後,才知佔居宗祠內的人是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軍眷。當時宗祠凌亂的情形,祖母表面上從無怨言,照樣點香祭拜祖先,並常清晰說出保佑我長大及家族興旺等話語,有時祖母也會敘及家族昔日輝煌的情形,讓我瞭解現今的宜蘭市進士路以及通往員山的鄉道,約百餘甲都屬於我們家族的土地範圍。最重要的是祖母不時提醒我:朝代會更換,家族的財富也會一夕間變化,唯有團結才是維繫族人生存的希望。

民國 51 年,歐珀颱風肆虐,造成宗祠等建築倒塌,全族人忙於集資籌劃復建,同年年底開工,次年外體結構完成,第三年細部工程才告完工。當時雖年少,但也參與其事,使我對家族事務有進一層的瞭解與體會。現今族人為生計發展,分散全臺各地,平時集聚不易,宗族間的觀念也不盡相同,但大家族遺留下來的土地繼承、宗祠管理、環境維護等問題,都需族人來永續經營。為建立族人宗族的觀念,個人認為:家族世系的整理,是族人聯繫最主要的工作。基於此點需要,即利用公餘之暇開始訪談、蒐集陳氏宗族的相關資料,甚至尋訪各地祖業、宅院,從而累積許多寶貴的資料與經驗,更印證祖母所言,團結族人,振興家聲的重要,也奠定我重修 [ 鑑湖陳氏族譜 ] 的意圖和決心。


二、跨越兩岸的修譜之路

(一)珍藏手抄本及其問題

在臺灣尋譜過程中,於家族裡獲得兩本《陳氏族譜》手抄本,一本是曾祖父前清廩生朝楨公親筆抄撰,另一本為堂伯喬嶽珍藏的影本。這兩本族譜內容一樣,字體不同,也未註明抄撰年代,但從曾祖父的年齡推算,此抄撰本應有 115 年曆史。

為重編族譜,除再三閱讀手抄本,增補繪製世系表外,也參考各家族譜。同時發現本族族譜中有兩點疑惑之處,即原籍地名 [ 大坑 ] 又稱 [ 代卿 ] 的由來,以及鑑湖一世祖應為瑪珖或史修?按鑑湖陳氏照穆順序為:清伯則尚敦、朝懋景子永、邦元志汝計、敬宣廣威靈、定有英賢起、才高日共升、振宗修大業、世濟美長承。查史修字清甫,清字為昭穆中第一個字,則史修應屬一世祖才是;但根據曾祖父手抄本族譜所載,鑑湖一世祖為瑪珖。要落筆寫族譜之前,就發現此問題,據現有資料及訪談均無法得到解答,所以,才想至大陸祖籍地查訪,以解迷津。


(二)赴大陸尋訪族譜

1987 年開放大陸探親,隔年 12 月 23 日子時,大陸漳浦鑑湖陳氏家廟重修落成。個人與宜蘭擺釐鑑湖堂族親陳簡阿魁、陳金鈴、陳明哲、陳錫圻、陳文彬,連同苗栗竹南族親陳春水等一行 12 人,專程前往參加落成典禮。當時參與的宗親約有 2000 人,是近百年來當地最盛大的民間活動,引起地方政府高度的關注。我亦利用此機會邀集相關宗親商談重修族譜事宜,並決定隔日再針對族譜編撰工作進行討論。言談間有一位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吃過苦頭的宗親私下告訴我,大陸在文革期間,受 [ 破四舊 ] 風潮的影響,民間怕惹來門爭之禍,族譜大多燒燬,目前雖然局勢有所變化,但村民仍心有餘悸。不過宗親得知我要進行修譜工作,都一致表示全力支持,並提供 7 本陳氏舊族譜。這些族譜有的是用布包紮好幾層,放進瓷裡,埋在地下;有的是藏在屋頂夾層樓板內保存,為了我而特地拿出來,內心真是感動不已。這幾本擺在眼前的族譜與曾祖父的手抄本內容、形式均非常相似,封面以深藍色紗布線裝成冊,尺寸大小几乎一樣;翻閱內容,公譜及世系表也相同,只是支譜方面有差異,但遷離他處或渡臺人士都有加以註明,如有遷臺灣甲子蘭或移居廣東、印尼等字樣。

得此大陸宗親提供的 7 本舊譜,解決了曾祖父手抄本族譜中最令我不解的問題。7 本族譜中,有 6 本與曾祖父手抄本一樣,都記載鑑湖一世祖為瑪珖、葬在朝天馬之麓,墓石有石題鑑湖始祖為記,其子(史修)移居代卿鑑湖村。開基鑑湖一世祖諱史修,字清甫,瑪珖子。二世祖諱壽公,字伯齡。三世祖諱天敘,字則彝。四世祖諱冀公,字尚弼。五世祖諱楨公,字敦立。今以鑑湖陳氏昭穆順序前五個字為清、伯、則、尚、敦做推證,史修公字清甫,這個 [ 清 ] 字為昭穆中的第一個字,依序二世字伯齡、三世字則彝、四世字尚弼、五世字敦立,以字名的前一個字與昭穆順序相符,足可證明史修公為鑑湖一世祖無誤,奉尊瑪珖為始祖,應系古例,加封之尊稱。本人編寫族譜之初,對於鑑湖始祖的疑點終獲解決。

至於地名問題,經查系鑑湖陳氏第 6 世孫奐公,為明憲宗成化乙未年(1475)進士,任貴州布政使司,理政清明,深得聖心,憲宗帝宴請奐公時,問公居於何裡?奐公用不甚標準的官話回答曰:[ 大坑 ]。萬歲爺大喜稱道:原來家鄉名叫 [ 代卿 ],難怪代代出公卿。大坑原是漳浦地方村落的土名,鑑湖居其中,以水清如鑑得名。宜蘭攏釐陳氏為敬懷梓里,即以鑑湖為堂號,稱 [ 鑑湖堂 ]。大坑因憲宗皇帝賜名為 [ 代卿 ],地方為紀念該雅稱,至今村內尚有代卿小學之名。

根據守祖宗親(即居祖籍地宗親)提供的 7本舊族譜,其字跡、字體、內容都很相似,可見當時寫譜工作,都由幾個讀書人執筆,可惜沒有一本有記載編撰年代或撰寫人。按譜中內容推算,修譜時期應該在康熙至乾隆中葉。

修谱 寻根 两岸情——重修鉴湖陈氏族谱侧记


(三)發動族親整理族譜

為珍惜既有的資料,並鼓勵守祖宗親踴躍投入修譜工作,我於家廟落成翌年(1989)5 月又前往鑑湖商討兩岸合作從事修譜事宜。這時守祖宗親再提供手抄舊族譜 4 本,連同舊有 7 本,一共收集 11 本。因修譜工程,需分工完成,當時與旅居臺北市的來燕宗兄研討如何進行,遂決定利用暑假,發動鑑湖小學老師投入整理族譜工作。起初族人似乎受文革的影響而頗有顧忌,經個人與縣、鎮級地方領導交換意見,均認為該項工作可促進兩岸宗親感情與各項交流,深具意義,因此奠定參與者信念,使修譜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鑑湖小學老師清一色是鑑湖陳氏族人,集中一起工作,氣氛非常融洽。此項工作先從世系逐項整理,並繪製世系表,因系當地人關係,效率很高。當時學校沒有影印機,完全是靠手寫,又是在炎熱的夏季裡,集中在辦公室內,汗流浹背,倍極辛苦。尤其他們願放棄暑假,全力投入,更是令人感動。暑假結束前,這項工作也告一段落,最後將整理完成的世系資料,用鋼板刻制油印,裝訂成冊,提供日後修纂族譜參考。

個人也從這個時候開始積極投入撰寫族譜,將世系、派別系統都整理出來,從1988 至 1993 年,先後出版《攏釐陳氏鑑湖堂敬行公衍派淺釋》、《漳浦大坑鑑湖陳氏淺說》、《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大坑(代卿)鑑湖陳氏淺談》、《臺灣省宜蘭縣宜蘭市陳氏鑑湖堂陳敬行世系源流》、《鑑湖陳氏源流》等書,內容分別以介紹陳姓源流、兩岸鑑湖派別世系,以及祖居地鑑湖的風光、聚落分佈,人文歷史等為主。

《鑑湖陳氏源流》一書雖以源流定名,卻已具族譜的雛形。此書完成後,倍感進一步充實族譜內容的重要性,但鑑湖衍派繁盛,我又居住臺灣,限於時間、路程等因素,大陸鑑湖族譜部份,只好委託守祖陳其有宗兄編寫。其有宗兄為裡內少數讀書人,原任小學教師,因家有田地,文革時被下放回鄉耕田,由於為人忠厚,又有責任感,本項工作遂交由他處理。其間幾次放下自己的工作,遠至廣東、海南一帶蒐集資料;平時則在境內做田野調查,行旅均依賴公車或自行車,甚至徒步,在不好的條件下,憑他的毅力和決心,在 1997 年即累積計 7.5 公斤重的鑑湖陳氏總譜手寫本,資料積累工程仍在不斷持續進行中。

至於臺灣的鑑湖陳氏族譜,目前結集的族譜僅記載至 21 世 [ 定 ] 輩,本人 22 世[ 有 ] 輩的部份仍舊厥如,其他房份資料不完備,這正是本人努力補足之處。未來,[ 鑑湖陳氏總族譜 ] 將彙集臺灣及大陸兩岸的鑑湖族譜,期望能早日完成這項龐大、艱鉅的工作。

三、兩岸回鄉

重修鑑湖族譜的消息傳播到漳浦縣城各地方,掀起修撰族譜的熱潮,如《漳浦與臺灣陳氏綜合族譜》也在 1995 年 12 月出版。其他各姓、各家相繼效仿,官方文史單位也極為重視,坊間人物傳記、古蹟攬勝、尋根之旅書籍也紛紛出版。

由於撰寫《鑑湖陳氏源流》之故,個人經常出入相關聚落做田野調查,又因多次前往大陸蒐集族譜而獲得許多遷臺先民的名字資料。如:本縣頭城鎮大坑罟陳禁田宗親、壯圍鄉永鎮村陳樹善宗親、羅東鎮北成裡陳火鏈宗親、五結鄉季水村陳新晚宗親、三星鄉大義村陳澄璜宗親、蘇澳鎮存仁裡(大坑罟)陳金德宗親等族,其遷臺始祖及溯上世系也都從舊譜中一一整理出來。也因此一度掀起鑑湖陳姓宗親修譜的熱潮與組團尋根謁祖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羅東鎮北成宗親原來墓碑上祖籍地都刻縣名 [ 金浦 ],經該族陳火鏈宗親於 1991 年連同個人前往祖居地旅遊後,發現那裡墓碑均採 [ 鑑湖 ]為記。為此北成陳氏一族,將新造或翻修的墓碑及公媽牌都改冠以 [鑑湖 ]為紀念。同時,火鏈宗親也積極投入修譜工作,並繪製世系表,請書法家寫後複印裝裱,分送該族宗親懸掛於廳堂。火鏈宗親這番用心,令人欽佩。

在宜蘭縣境內,除南澳和大同兩個山地鄉尚未發現有宗親在此定居外,其他 10個平地鄉鎮市都分佈有鑑湖陳姓宗親。根據本人在各鑑湖陳氏聚落所做的調查,一般族人都感嘆,早期為生計著想,甚少有編寫族譜的要領因此目前大部份都無法與上祖或渡臺始祖以上的世系連貫。鑑湖修譜的行動,除引起宗親同源的親切感之外,並組織鑑湖陳氏宗親聯誼會,目前雖無固定的活動,但宗親間的互動頻繁。本縣鑑湖陳姓宗親在聚會中,都很喜歡聽一些故居地理、歷史風物故事,或從我陸續出版的書刊中得到資料,彼此同根的感情與凝聚力因此拉近。

前縣長陳進東曾擔任第一屆宜蘭縣陳姓宗親會理事長,在生前願意提供坐落於冬山鄉梅花湖山麓的私有土地興建陳氏家廟之宏願,及 20 餘年前召集縣內歷史教師陳海外鄉音進傳宗親等年輕精英,著手採集縣內相關史蹟文物,使這些文化資產得以保存,老縣長寬宏的胸襟和重視歷史傳承的精神,深深影響、激勵了我。而在鑑湖陳氏族譜的修譜過程中,個人已累積了相當的資料與經驗,遂於民國 82 年擔任宜蘭縣陳姓宗親會副總幹事時,即倡議編纂 [ 宜蘭縣陳姓族譜 ],得到宗親的大力支持,不久得以出版。

走筆至此,回想從重修 [ 宜蘭縣鑑湖陳氏族譜 ] 為起點,衍伸出家族歷史、世系介紹等成果的相繼出爐,並引發了 [ 鑑湖陳氏總譜 ]、[ 宜蘭縣陳姓族譜 ] 等計劃,其實是始料未及的,其對宗族凝聚、動員力量的啟發,著實令人感到欣慰。個人認為,國有國史,族有族譜,均為記載國家歷史及宗族世系,藉此可鑑往知來、敬宗追遠,上溯先人豐功偉業、下啟後世效法良箴,所以編寫族譜意義深厚,值得提倡。

後記

為重修鑑湖陳氏族譜,前後計 30 多次遠赴大陸,均以尋找與鑑湖陳氏相關史蹟資料為首要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解開基祖、起源地的謎團之外,也衍伸、累積許多相關成果,並帶動大陸續編族譜及促成《漳浦與臺灣陳氏綜合族譜》的出版。

2000 年 8 月與陳永瑞宗長、宜蘭縣史館廖正雄先生,利用暑假前往大陸旅遊,專程安排到漳浦湖西村後洞鑑湖始祖瑪珖墓前祭拜,這是夢寐以求的事。當用相機拍下從元朝時代留下的遺蹟,內心的滿足感真是筆墨難以形容,自然也記記千里跋涉的辛苦。祭拜始祖瑪珖墓時,天氣轉暗,隨即下起雨來,頗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感觸,下山途中突遇雷電交加,傾盆大雨;由於山路崎嶇、下雨路滑,所僱用的旅行車沿途數度拋錨,下車推車又步行,滿身淤泥、狼狽不堪,這一幕是我尋根之旅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在此,謹以重修族譜的行動,向族譜中歷史最久遠的始祖瑪珖公致上最虔誠的敬意。

2015 年,大坑鄉賢陳志平督學發動 重修《鑑湖陳氏族譜》,祖地各房系積極 響應,本人雖年邁也三次回鄉參與此大工 程,並將臺灣宜蘭幾個大坑衍傳聚落世系 彙總於《鑑湖陳氏族譜》。《鑑湖陳氏族譜》 積澱了從元末明初到今日七百多年鑑湖文 化,是鑑湖幾十代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它的付梓,是閩臺鑑湖人之莫大幸事!

修谱 寻根 两岸情——重修鉴湖陈氏族谱侧记

臺灣宜蘭市鑑湖堂文化協會會長 陳文隆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