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爲什麼會產生意識,它是科學最難以逾越的障礙

對意識最早最深刻的研究來說,還當屬哲學,本體論是意識科學最難以逾越的障礙。

近 20 年來,核磁共振掃描技術當屬最前沿的觀測大腦的技術,這項技術在腦科學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藉助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的動態圖像,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大腦表面會有一陣接著一陣的波動。這個波動就好像海面上此起彼伏的波浪一樣,每幾秒就會起伏一次。

人類為什麼會產生意識,它是科學最難以逾越的障礙

造在幾十年前,就有科學家觀測到大腦這種超級慢的節律,但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核磁共振的數據往往包含著很多“噪音”,在早期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都會把這種超級慢波也當做噪音的一部分,把它簡單地忽略掉。

但就是在今年(2018)3月,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研究者發現,超級慢波不僅不是噪音,而且可能是動物意識的體現。

這種超級慢波就好像是大海中的海浪一樣,就像關注大海上的船隻一樣,此前的研究關注點往往在於神經元本身的變化。之前科學家們就從來沒有想過,承載著這些船隻的海浪意味著什麼。而這個新的研究表明,大腦中的“海浪”其實在大腦協調自身複雜活動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並且可能和意識直接相關。

人類為什麼會產生意識,它是科學最難以逾越的障礙

這種超級慢波就好像是大海中的海浪一樣,就像關注大海上的船隻一樣,此前的研究關注點往往在於神經元本身的變化。之前科學家們就從來沒有想過,承載著這些船隻的海浪意味著什麼。而這個新的研究表明,大腦中的“海浪”其實在大腦協調自身複雜活動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並且可能和意識直接相關。

我們的大腦擁有超過 1000 億個神經元,而這些數量龐大的神經元之間則有著相當精細的協調互動。

接下來,就是到了轉折點—自我意識的出現,觀念的誕生,最先出現的,是存儲信息和外部感應信息的重合誤判,這時會將外部物體視為與自我同類的“萬物有靈感”,3-5歲小孩會有這種感覺,他們將洋娃娃、一草一木都認為是和自己一樣的菜葉網,有生命的,可以認為人的意識的發育發展是整個人類意識進化的濃縮版。

人類為什麼會產生意識,它是科學最難以逾越的障礙

在深層的機制上:意識流的產生,起中間人作用的“遊離態量子比特”一方面感應已經存儲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感應外部刺激信息,這種雙重疊加,會出現誤判,即將已存儲信息判為感應信息,這就是我理解的觀念的誕生,是人類認知產生的根源。人類的語言、邏輯都是源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