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才顯名的,每個時代都有,那是時代的驕傲。
才秀人微的,每個時代亦有,那是時代的遺憾。
今天,要講的是一個詩人:張若虛。
大概在唐初末期,張若虛在某個夜晚提筆寫下了一首叫做《春江花月夜》的詩。
大、小、遠、近
第一層為: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人生、哲理、自然、熱望
第二層為: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漂泊、離恨、遠遊、歸思
第三層為:情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放到今天,可謂家喻戶曉,每個人都知道其中的含義、價值,但在當時張若虛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追捧和讚揚。
因為那時的文學市場認為,五言律詩才是正統,內容要積極,要有家國情懷,要悲壯,格律要對仗合仄,雅正高亮。
而《春江花月夜》是七言樂府詩,寫的是男女思念之情,且詩句不工於當時的格律要求。換句話說,主流認為張若虛的這首詩,雖然清麗自然,如玉之質,但有點小清新了。
正是因為《春江花月夜》被視為小清新,所以被收入了《樂府詩集》,這是種幸運,也是種不幸。幸運的是這首詩因此得以保存、傳世,不幸的是《樂府詩集》“凡樂府皆見收”,只有標準,沒有門檻,給這篇傳世之作蒙了層灰。
梵高、巴赫、曹雪芹,均為生前潦倒,死後受到追捧
從唐到宋,從宋到元,從元到明朝前期,幾百年的時光裡,張若虛和他的詩一直處於被遺忘的狀態,偶爾在難登大雅之堂的戲劇話本里露一面。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張若虛突然被當時的大V“後七子”之首李攀龍轉發,漲了許多粉。李攀龍將《春江花月夜》選入了《古今詩刪》,此後各種唐詩合集開始收錄《春江花月夜》。
也就意味著,幾個朝代之後,《春江花月夜》被認定成了主流,經過多個大V小V的轉發點贊,上了熱搜榜單。
萬曆年間,又一個叫胡應麟的大V在其著作《詩藪》中評價: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 出劉希夷《 白頭翁》之上,而論世代不可考。詳其體制,初唐無疑。
“詳其體制,初唐無疑”意思是,仔細琢磨這首詩的類型啊,應該是初唐四傑那一撥的。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初唐四傑什麼風格?
唐代初期,詩歌仍受到齊梁遺風的禁錮,題材多為雪月風花,你儂我儂之作,而初唐四傑“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不寫宮廷,而寫塞漠,不寫合歡,而寫離悲,是衝破齊梁遺風禁錮的改革者。
所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到了明朝,就有了一種新的認知:不是小清新,而且很有內涵。
為什麼《春江花月夜》到了明朝就能被欣然接受呢?究其原因,就是明朝時,大家都不糾結了,什麼五言、七言,格律平仄,大家都不過分追究,所以接受度比以往要寬很多。
遺珠一旦被挖掘,就會持續發光,《春江花月夜》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解析欣賞,得出了一層又一層的見解。
到了清代,文學家王闓運為張若虛買了一次熱搜: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是關於《春江花月夜》,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一句評語。但是,將《春江花月夜》比之《西洲》,歸於宮體,弄了半天,還是把《春江花月夜》當做小清新!
近代學者中,最推崇《春江花月夜》的就是聞一多了,不對,不是推崇,而是膜拜!
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中,對《春江花月夜》竭盡讚美之詞,把夸人的本事都拿出來都覺得少。
“在這首詩面前,一切讚歎都是饒舌,一切讚美都是褻瀆。”
“這是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
“把對自然、宇宙的奧秘和人生哲理的探索與對純潔愛情的歌頌結合起來, 使傳統的哲理詩、山水詩、情詩融合為一體, 營造出深沉、遼闊、寧靜的境界。”
聞一多的意思也很明顯:《春江花月夜》很好,因為這首詩,我都原諒其他寫的不好的宮體詩了。
到這裡,大家的理解好像都出現了偏差,《春江花月夜》究竟屬於哪種詩體呢?
想必,是學者對宮體的分類有所不同,理解也有所偏差,但共同點是,無論將這首詩歸類為哪類,都是一首優秀的詩歌。
當我們在談論張若虛時,其實是在談論《春江花月夜》,和一種被時代所誤解的天才標本。因為張若虛作為一個被誤解的天才,留下來的太少了。
閱讀更多 華親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