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爸爸,我起不來了。”

在被父親用皮帶和衣架抽打了1個多小時之後,6歲的女孩小蕊向爸爸哀求道。

全身淤血發黑的小蕊,最終死在了父親的毆打下。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小蕊尚未出生時,父親蔣某因搶劫罪入獄,去年才剛剛刑滿釋放,在這期間,媽媽離開了這個家,小蕊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悲劇發生的那個下午,是蔣某外出打工回家的第三天。

“不聽話,還頂嘴。”

在出租屋裡,單獨照看女兒的蔣某,教訓了調皮的女兒,直到發現女兒身體異常,才送到醫院搶救。

最終,小蕊沒能搶救回來,帶著滿身的傷離開了人世。

“孩子不聽話,伸手就打。”秉持暴力教育,一觸就失控的父母,最終釀成無數家庭悲劇。

1

孩子成了父母洩憤的工具,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

26歲的男子黃某,帶著女兒到廣西找前妻,但妻子一直避而不見。

晚上,黃某在外面喝完酒,回到房間,因為嫌棄女兒哭鬧,用拳頭狠狠砸向她。

女兒不停地喊著:“爸爸,不要”。

父親沒有停止,還將打女兒的過程拍成視頻,發給了前妻。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去年發佈的《防治針對兒童的暴力——多領域專家團隊與兒童保護中心在中國的探索》報告中,一份樣本量在十萬數量級的研究顯示:

在中國,20.6%—32.5%的兒童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身體暴力,15.4%—23.7%的兒童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情感/精神暴力。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珍寶,可為什麼家長對孩子的暴力如此普遍?

很多時候,是父母的控制慾,把愛變成了傷害。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事無鉅細地為孩子考慮、決定,這樣的慣性讓父母把“你是我生的,必須聽我的”掛在嘴邊。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將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擁有任意打罵的自由,一旦違背自己,便對孩子高高揚起他們的手。

“我就不相信,他這些毛病我打不好。”

“孩子還小,你跟他講道理也不懂,不如嚇唬他。”

在一些父母的觀念裡,動手解決問題,最快也最簡單。

即使在家長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用拳頭代替說理的現象也很常見。

根據某網站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學歷是大專及大專以下的家長中,從來不對孩子吼叫的家長佔比28%,博士家長中這一比例也不到一半,為44%。

有人曾這麼總結中國父母與孩子間的相處模式:“缺乏溝通,不善表達,羞於說愛。”

父母不能以平等心看孩子、不懂如何與孩子溝通,繼而孩子不向家長傾訴,雙方嫌隙增多,暴力便成了父母解決問題的方式。

豆瓣上有個討論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很多人控訴,父母將自己視為“出氣筒”。

孩子相對成人反抗力較差,有些父母便在孩子身上使用暴力,釋放生活與工作的壓力。

廣東東莞市一名90後母親,將4歲兒子毒打了一頓。問及毆打孩子的原因,她說是半年前和丈夫離了婚,心情不好,發洩下。

孩子還小,生理上的傷痕可以癒合,心裡的陰影卻不知何時能抹去。

2

父母情緒失控,是一時的衝動,對孩子的影響,卻可能是一輩子的。

如果說孩子像一張白紙,那麼童年時期就是這張紙最薄弱的時候。

這個時候往上面添加的色彩,不管是沉重壓抑的黑色,還是輕快明朗的彩色,都最不容易洗掉。

有學者曾對一群經常受到體罰的孩子做過研究。這群孩子的年齡分佈在4歲到15歲,他們每年受到12次以上的體罰,且連續3年捱打,包括被扇耳光或被用鞭子抽屁股。

根據醫療診斷,與未受到體罰的同齡孩子比較,他們的大腦關乎感情與意欲功能的部位平均縮小19.1%,關乎集中力與注意力的部位縮小16.9%,關乎認知能力的部位縮小14.5%。

這意味著,童年時期頻繁的體罰,會導致孩子擁有較低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經常受虐待的孩子,往往反應遲鈍、接受能力差。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比起身體上的受傷,心理上的陰影更加難以消除。

兩位美國疾控中心的醫生曾寫過一份《童年不良經驗研究》。

所謂童年不良經驗,指的是童年時期身心上受到的不良經歷,包括性虐待、家庭暴力、父母離異, 情感受到忽略等。

在這份研究中,他們發現,擁有童年不良經驗多的孩子,長大後患憂鬱症的幾率是正常人的四倍,而出現自殺傾向的幾率,則是正常人的12倍。

身體的傷痕可以隨著時間慢慢痊癒,心靈上受到的傷害,卻沒那麼容易治癒。

有一期《演說家》裡,女導演黃莉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在她11歲的時候,親眼目睹了爸爸毆打媽媽,而媽媽面對家暴,選擇把女兒當成出氣筒。

爸爸打媽媽,媽媽打女兒。在這樣的家庭裡,黃莉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

工作之後,她終於不用和父母再住在一起。

雖然身體上逃離了家庭,但心靈卻還被困在牢籠裡。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因為小時候的遭遇,她在長大後的每一段親密關係裡,都不自覺地選擇成為隱忍和犧牲的那一方。

很多時候,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心裡卻有著深深的愧疚感。

為了走出童年的陰影,她整整花了23年,在無盡的自我掙扎和心理醫師的幫助下恢復過來。

走上演說家舞臺的時候,黃莉已經38歲了,她美麗而自信,握著拳頭對大家說:“有暴力發生的地方就是犯罪現場,哪怕那個地方叫做家。”

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不夠幸運,不夠堅強,沒能享受家庭的保護和關愛,也承受不了本不該承受的冷漠的暴力。

他們一邊努力獨立,想要掙脫家庭的影響,一邊又非常渴望愛和照顧。但是受過傷害的心靈,已經變得敏感封閉。因為在原生家庭裡,他們沒有享受到親情和愛,所以即使如此渴望被愛,也還是對愛情和婚姻充滿恐懼。

東野圭吾在《時生》中寫道:“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原生家庭就像是一個人的起點,遭受過長期冷漠、爭吵、家暴的人,要花許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記憶,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3

很多父母總想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達到教育的目的,打罵的效果似乎“立竿見影”。

但體罰最終帶來的,是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暴力會導致孩子出現反抗意識和領地意識,讓孩子建立起自我防禦機制。“被幹涉”、“被侵犯”、“被操控”的心理無形之間在孩子和父母之間變成一道高牆。

這漸漸會演變成一個躲貓貓的遊戲,父母越是不想要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反而會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去完成。

父母原本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卻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聰明的父母會將孩子當成“大人”一樣,進行平等的溝通。

《爸爸去哪兒2》裡的夏天,因為善良又懂事被很多人喜愛。細究下去會發現,正是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這個小天使。

節目裡有一個下水田抓泥鰍的環節,林大竣和夏天都不願意踩進泥潭。林大竣的父親林永健,斥責了兒子一頓,然後直接將大俊拽進泥潭。

有潔癖的大俊,依然沒辦法突破心理障礙,最後崩潰大哭。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而夏克立先是給夏天將了一個故事,最後輕輕地問,你現在還願不願意下來。

通過耐心的溝通,成功說服了夏天加入勞動之中。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大人眼中“耍性子”的小孩,未必不明事理。

孩子們所需要的引導,並不是簡單粗暴的“下次不要再犯”,而是“我知道自己錯了”。他們需要鼓勵、引導、更重要的是,需要尊重和理解。

不把孩子當獨立個體的父母,終須考慮孩子有一天要獨立掌控自己的人生。

《請回答1988》裡,爸爸曾對女兒德善說:“德善吶,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被打死的六歲女孩,最大悲哀是遇見失控的父母

但孩子,也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

給文章點個贊吧,希望失控的父母少一些,健康成長的孩子多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