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人難,畫鬼易——《畫皮之陰陽法王》

“根” 據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短片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一直都是 ”港片”之中火熱的一個題材,最屬津津樂道的一部便是“倩女”系列,不論是李翰祥版本的《倩女幽魂》,還是之後徐克、程小東版本,都被無數影迷樂稱為“經典鬼片”。前者捧紅了樂蒂的女鬼形象,後者就托起了王祖賢這顆頗具東方氣質的“女鬼”。

除卻“倩女幽魂”之外,與之相娉美的另一篇聊齋故事,同時也是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版本的一個故事,它就是《畫皮》,這是一個“厲鬼挖心”的故事,作者利用“鬼怪”來揭示人性特點的“貪婪”與“醜陋”, 從而也揭示了“人”在面對美麗表皮蠱惑的同時,而忽視身邊最珍貴的“愛情”,從而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了滅頂之災,然而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故事,近四十多年來,許多香港電影人屢次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這其中包括著名的有,鮑方,李翰祥,胡金銓這三位大導演,在今天看來,連“蒲松齡”自己都無法預料到,在他死後的三百年後,居然有一個種叫電影的東西,將他筆下這些“女鬼狐仙”搬上了熒幕上,最早看過、也是被廣大影迷傳誦的一個版本是,1966年鮑方導演的《畫皮》,是迄今為止傳播最為廣泛的版本,這版《畫皮》最忠實於原著,影片專門交代了,這是蒲松齡聽過路茶客講的故事———“一個屢考不中的書生與女鬼夜遇的故事”,且不無原著中倫理道德的批判,“畫人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警世寓言,這部影片在當時可謂影響了一代人。

1993年,自與徐克分道揚鑣、不歡而散兩年多之後,重掌導演大旗的胡金銓,拍攝了《畫皮之陰陽法王》。這又是一次對《畫皮》故事的詮釋,同時也是即鮑方,李翰祥之後的導演,將這個故事第三次搬上熒幕的大導演,在此之前,胡金銓就以《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等先作取得票房佳績,此次胡金銓與阿城不僅秉承了蒲松齡在《畫皮》中對王生這個人物賤人賤態的描繪,以及書生與女鬼夜遇的這個橋段外,同時更在這基礎上大肆拓展,乾脆造出來一個不仙不鬼的“陰陽界”,來諷刺人世道德的虛偽僵化,這比僅僅諷刺一個書生要來得宏大得多。

該片是胡金銓帶領洪金寶,王祖賢,午馬等香港演員來到內地長達三個月的冰天雪地,摸爬滾打所拍攝的影片,中途經過十三陵,五臺山,以及北京故宮等地取景,並於1993年公映,上映總共短短6日,收入港幣31萬餘,僅僅位列當年票房排行第117名。與當年一起上映的幾部類型風格相似的影片,如杜琪峰的《濟公》,徐克的《青蛇》,後面幾部都被影迷記住,而《畫皮之陰陽法王》卻顯得遜色不少,更與是年度的《唐伯虎點秋香》的票房成績相聚甚遠。

畫人難,畫鬼易——《畫皮之陰陽法王》

畫人難,畫鬼易——《畫皮之陰陽法王》

畫人難,畫鬼易——《畫皮之陰陽法王》

畫人難,畫鬼易——《畫皮之陰陽法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