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與易經究竟有何區別

佛經與易經究竟有何區別

周秋鵬

早晨上班,經過商場,見到一個保潔阿姨在拖地,灰白的頭髮,臃腫的身材,蒼老的面孔。而她的旁邊是一根廣告立柱,上面一張明星鄭爽的時裝照片,青春靚麗,魅力四射。突然想起佛經的開示:這個保潔阿姨和明星鄭爽並無什麼區別。並由此而想到一個話題,佛經和易經究竟有何區別?

佛經講的是不二法門。何為不二?就是不能用兩分法。一切事物都不是二,比如保潔阿姨和明星鄭爽沒有區別,范冰冰和鳳姐也沒有區別。甚至連李嘉誠和街頭的一個乞丐也沒有區別,看上去是兩回事,實際是一體的。因為大家看到的,至少不同的皮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人所顯示出來的相,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叫虛妄。

前一陣很多人在攻擊一個釋永信的出家人,說他是酒肉和尚,不像個修行的人。但釋永信和那些攻擊他的人並無區別。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是未來的佛。這句話的出處也在佛經裡,佛陀講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每一個生命都有佛性,都是成長中的佛,只是目前還在練習成佛的過程中。

也就是說,因為大家都有的佛性,而把大家跟釋永信連接在了一起。雖然有很多人不喜歡他。但是彼此的佛性並無差別。所謂不喜歡的,也就是一個皮相。

佛經是傳授不二的法門,認為世界上所有看上去相對立的事物,黑與白、善與惡、美與醜、男人與女人、好人與壞人、貧窮的與富貴的、高尚的與卑鄙的、偉大的與渺小的、君子與小人、勝利與失敗、賺錢和虧本、大學者與文盲、慈善家與小偷等等,並無什麼區別,因為內在的佛性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外表的皮相不同暫時矇蔽了大家的眼睛。大家都是演員,在扮演和體驗不同的角色與感受。

所以佛經主要就是教大家通過自我覺察、覺醒,進一步覺知到自己內在的佛性。瞭解到天地萬物都是一,不是二。信心銘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要分開來。

易經看上去剛好是用了兩分法。易經的總綱領是:一陰一陽謂之道。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定有陰陽,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所以由太極而分陰陽,陰陽又分四象,即少陰、少陽、老陰、老陽,而後又發展出八卦,再延伸出六十四卦。但是它的源頭,是從分出陰陽開始的。

佛經講不二法門,易經講一陰一陽謂之道。那麼這兩個體系是否是矛盾的?佛經講天地萬物是一個東西,易經講天地萬物都分陰陽。它們到底誰講得對呢?

答案還是在易經的總綱領裡: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句話的重點,不是陰,也不是陽,甚至不是陰陽,而是最後一個字:道。道是陰陽合一的結果。易經追求的道,和佛經追求的佛,實際都是合二為一的結果。兩者並無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