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鋒芒畢露」!北宋定窯白瓷6大特徵,不可不知

定窯白瓷的燒造始於唐代,馳名始於北宋,窯址位於河北曲陽澗磁村。唐代的定窯白瓷具有與邢窯白瓷相似的特徵,器形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造型與五代時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圓餅狀實足,有的為玉璧底。唐代定窯白瓷大多與當時邢窯白瓷相似,胎骨斷面較細,胎色潔白,另有一類胎骨比較厚實,斷面比較粗,但燒結較好。

定窯“鋒芒畢露”!北宋定窯白瓷6大特徵,不可不知

時至北宋,定窯瓷器鋒芒畢露,精品徵集,lin28251。雖仍以燒造白瓷為主,但另兼燒黑釉、綠釉、醬釉及白釉剔花器。刻花點綴辦法被很多選用,按工藝細分,可列為刻花、劃花和印花三種。北宋定窯的刻、劃花技法與其時的其它窯口瓷器較為不一樣,給人一種很“硬”的感受,這種感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可以打一個比如來描述,如用鋼刀在鬆軟的木材上刻花,受刀處周圍的木材外表會跟著刀具的刻壓而下陷,此謂之“軟”,而在堅固的紅木上刻花,受刀處周圍的木材外表則不會下陷,使刻紋概括更為顯著,此謂之“硬”。

定窯“鋒芒畢露”!北宋定窯白瓷6大特徵,不可不知

刻劃花的點綴方法流行於北宋,至金代則呈現了印花的技法,定窯印花點綴看不出由簡到繁,由初級向高檔的發展過程,有能夠受定州緙絲的影響,制瓷匠師選用緙絲紋樣粉本刻模,因而一開始就顯得比擬老練。從釉色來看,金代定窯的釉色與北宋時有所不一樣,不如北宋時潤澤,而帶有粉質感,亦顯得較為淡薄,突出於器表的紋飾微露白色。

北宋定窯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徵:

定窯“鋒芒畢露”!北宋定窯白瓷6大特徵,不可不知

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

定窯“鋒芒畢露”!北宋定窯白瓷6大特徵,不可不知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鑑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

三、淚痕。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表象僅見於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並無此特徵。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結合十分嚴密,無流釉表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動,構成淚痕。北宋早期,定窯選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後,定窯創造了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筆者曾見過一些定窯白瓷,淚痕方向為橫向,十分新鮮,構成緣由尚待研討。

四、竹絲刷痕 。在定窯碗、盤類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見細密如竹絲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器物開始成型後旋坯加工時留下的,當然在其它窯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佈,此為判定定窯器物的一個特徵。

五、底足為平底與圈足。 定窯器物的底足類型不多,首要分為平底與圈足兩大類,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顯著不一樣的特色,這些特色體如今北宋中期今後覆燒成型的定窯器上,因為覆燒的創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體現並不那麼完滿,足面(圈足與地上觸摸有些)總是顯得不行平坦,有些當地釉厚,有些當地釉薄,以手撫之,顯著地感到高低不平,筆者所目見的北宋定窯圈足器無一例外。這種表象十分新鮮,但在判定中卻十分有用,凡北宋定窯圈足器(選用覆燒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徵,此為判定之要害。 別的,定窯圈足器之圈足有鉅細兩種類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見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圓,而小圈足器則無這種表象,但無論鉅細圈足,足均極淺,足牆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過肩,簡直無鉤手。

定窯“鋒芒畢露”!北宋定窯白瓷6大特徵,不可不知

六、變形。 定窯器物,尤其是碗類器物,大都有些變形,假若完好器,將器物倒扣於桌面,便很簡單發現這一特色。 就當前在市場上所見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淚痕表象已可做到,竹絲刷痕亦不難完成,至於器物的變形非人力而可強為,而取決於燒造時的火候、窯位、氣氛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難免留下成心做作的,不天然的痕跡。如今只要一點還難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表象,這種表象的構成徹底出於天然,且在當前沒有導致仿製者滿足的注重,仍可作為判定的一個規範。

定窯到金代,胎釉和工藝上有一些變化。雖然胎質仍潔白細膩,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藝上雖承接了“覆燒法”,但在工藝上又有所變化。即在許多盤碗的內心颳去一層釉,露出胎骨,然後疊燒,這露胎處通常稱為“澀圈”。

定窯在宋代時就有仿燒。仿燒的窯口,無論北方或南方各窯的產品,與定窯相比,都是大同而小異的。北方定窯系諸窯雖仿製定窯的制瓷風格,但一般都不採用覆燒工藝。特別是宋王朝南遷之後,一部分定窯工匠也跟著南遷。於是在景德鎮等窯口也紛紛仿燒定窯瓷,出現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諸多仿燒的品種。但這些仿燒品種,由於地域和燒造條件的不同,南方諸定還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徵。如,景德鎮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稱之為“粉定”;“土定”的胎土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黃,釉面有紋片;“南定”燒結溫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較強,釉色也在白中閃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徵上,幾乎都不見北定的“象牙白”釉、“蠟淚痕”和“竹絲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徵。根據以上的一些特點,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區別開來。

定窯“鋒芒畢露”!北宋定窯白瓷6大特徵,不可不知

定窯器除黑釉器外多數都有花紋裝飾。裝飾手法從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後有劃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種。早期劃花系用竹籤類工具在瓷胎上劃成。所劃線條比較細,坡度很小,圖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劃花法出現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還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線較寬,坡度大,圖像剛勁有力。有時候劃花和刻花也常出現在同一器物上。刻劃的花紋早期有蓮瓣紋、纏枝菊紋和蕉葉紋、回紋等,稍後又出現花果、蓮鴨、魚水、雲龍等紋飾,而且在圖案一側常劃一細線,以凸出圖像的立體感。印花裝飾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定窯所印的圖案都是層次分明、線條清晰、繁而不亂的。主要題材以花卉為主,以牡丹、蓮花為多,次之為菊花。有纏枝也有折枝的。圖案講究對稱。此外,魚水紋、龍鳳紋和各種禽鳥紋也不少。花卉紋常見與動物紋相組合。瓷器送拍,LIN28251。仿品當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種圖案,但常見進刀遲疑,線條呆滯,圖像木訥。印花的則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亂。真品刻劃一氣呵成,圖像有一種流暢之美,仔細審察,不難識破。

定窯之器中,有極少數是有款識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還有帶“官”、“新官”字樣的款,這些都是入窯燒製前刻劃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書體,雖寫得不大規正美觀,但卻表現得自然有力。還有一些和宮廷建築有關的款,是送到宮裡後由宮中玉工後刻上去的,如“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等。

定窯的仿製,從宋到明清、民國、現代一直不斷。宋代仿造,其風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該時代的一些時代特徵。近年按照當年圖譜所仿燒的一些贗品,胎釉和工藝均難以到位,無論胎質、釉色、分量和工藝等均無法與真品定瓷相比擬。瞭解了定窯的胎釉、工藝和裝飾特點,反覆對照真品去審察,是不難將贗品剔除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