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勛:他們用一生來守護我們,卻從不曾要求我們回報


錢三強,浙江湖州人。錢先生先後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 後出國留學,師從居里夫人,1946年發現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使人類能進一步探討核裂變的普遍性。1948年回國,建國後從事核物理研究,1964年先生51歲生日時,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西方媒體稱先生為“中國核彈之父”

錢驥,江蘇金壇人。錢驥先生是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也是我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東方紅一號就是由先生負責研製的,1999年,先生得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周總理曾笑稱:“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彈、導彈、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姚桐斌,江蘇無錫人。姚先生是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其領導參加了數百項課題,為我國的導彈和航天事業提供了技術支持,1999年,先生得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68年,先生因**慘死,年僅45歲。多年後科研人員研製某型火箭因發動機材料不過關,屢遭失敗,後根據外國一篇論文才解決問題,而該論文作者署名為:姚桐斌。


趙九章,浙江吳興人。先生是我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一生研究開拓多種領域,培養了大批科學人才。1968年,先生因**而自殺身亡。

鄧稼先,安徽省懷寧縣人。鄧先生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了吧,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先生的一生都奮鬥在核武器製造的第一線,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86年7月29日,先生因實驗中受核輻射嚴重,不幸逝世,終年62歲。

王淦昌,江蘇常熟縣人。先生是我國核科學和核武器研製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64年提出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成為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除此外,先生的桃李更是滿天下,李政道是先生的弟子,周光召、鄧稼先、于敏、陳能寬、程開甲等等都曾受過先生的領導。


彭桓武,湖北麻城人。先生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也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1948年先生已獲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卻毅然回國,後有人問起,先生回:“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程開甲,江蘇吳江人。先生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先生從1963到1985年,一直待在羅布泊,為核試驗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也因此被人敬稱為“核司令”。先生於2017年7月28日榮獲“八一勳章”。

黃緯祿,安徽蕪湖人。先生是我國著名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領導中國第一發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的研製,提出“一彈兩用”設想,填補了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空白。有“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之稱。

屠守鍔,浙江湖州人。先生是我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導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與任新民、黃緯祿、梁守槃一起尊稱為“中國航天四老”。而屠先生最令人敬佩的還是淡然處世的態度,那年面對**,先生淡然的說道:“我不需要認可,也不需要否認”,在艱難處境中拿出洲際導彈的初步設計方案。

錢學森,浙江杭州人。錢先生的功績就不用說了吧,大家估計都知道,“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那年先生排除艱難萬險回國,將我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何止頂5個師啊。

周光召,湖南長沙人。先生是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在理論物理的各主要領域都有過傑出的創造性成果,1996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國際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光召星”。除此外,先生還是目前中國擔任外籍院士頭銜最多者。


楊嘉墀,江蘇吳江縣人。先生是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中國自動化學科、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創建人之一,參與制定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為我國的衛星和空間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能寬,湖南慈利縣人。在我國的原子彈、氫彈、核彈等等核武器研製中,先生參與領導了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1955年先生在重重壓力下回國,說了一句:“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她。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

陳芳允,浙江台州人。先生是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1986年和王淦昌先生等提出“863”計劃,推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發展。先生提出的“863”計劃從提出後的十五年間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而先生自己卻穿著縫補的衣服,家裡連一件像樣的傢俱都沒有。


吳自良,浙江浦江縣人。先生領導製造出了原子彈必須的“甲種分離膜”這一提煉濃縮鈾的核心元件,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除了美、英、蘇以外第4個獨立掌握濃度鈾生產技術的國家。

任新民,安徽寧國縣人。先生是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參與領導了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第一顆人造衛星、氫氧發動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等等。

孫家棟,遼寧復縣人。先生被錢學森先生點名擔任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設計師,後來更是參與仿製“P-2”導彈、試射國產“東風一號”導彈。除此外,先生還是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可以說是我們的“國寶”了。

朱光亞,湖北武漢人。先生是我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曾經為原子彈研發解決了關鍵性難題,因為對多種科技事業的貢獻被人敬稱為“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王希季,雲南大理人。先生於1949年排除各種阻難回國後,成為我國早期從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為我國的火箭、空間、衛星返回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先生是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中國光學之父”,“863”計劃的倡導者之一,提出推動建立中國工程院。曾主持研發出我國第一堝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激光器和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等。

于敏,河北寧河縣人。先生為我國的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在核彈研製實驗中,曾多次生病休克,卻仍然堅持在第一線,從未後退,他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被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稱為是“中國氫彈之父”。


郭永懷,山東榮成人。先生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解決了多項難題。1968年12月,先生因在導彈實驗中發現一項重要線索,急於承飛機趕回北京,不幸遇難逝世,年僅59歲,當發現先生時,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的被保護在先生胸前,22天后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成功。先生是兩彈元勳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