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勞動是最好的教育

「原創」勞動是最好的教育

我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從記事時起一直到現在,沒住過醫院,沒輸過夜,沒吃過湯藥,也沒有負過傷。

模糊地記得只打過三次針,還有印象的一次是1992年,因為患了一點炎症,實在難以忍受,連打三針後便平安無事了。上高中之前,我不知道感冒是什麼滋味。上班後,我到醫院探視父親,連開方、化價、交款、注射等程序都弄不清楚,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

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偶有感冒的時候,只要吃上幾粒感冒膠囊就能扛住,不像現在有些孩子動輒打針輸液,否則就挺不過去。面對電視上鋪天蓋地的藥品廣告,我總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很遠,用不著太在意。

人吃五穀雜糧,生病長災在所難免。我很幸運,大病大災還沒有來得及光顧我,讓我無病無災活到現在。想來想去,也並非偶然,這得益於少年時代經受的勞動鍛鍊。

我出生在農村,整個少年時代都是在農村度過的。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吃飯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大人們拼死拼活地為餬口勞碌,孩子們也不能閒著,用我母親的話說“是個螞蟻就能叼根草”,既然是家庭中的一員,就得為家庭出一份力。儘管我在家中排行最小,可一點特權都沒有。

那個時候,農家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打柴供灶,勞動的工具也隨年齡的遞增而不斷變化,先是筐、籃、簍,接著是鋦繩、鐮刀、錘子,後來是挑筐、扁擔、斧子、尖鎬等;勞動的地點無非是田野、河畔、樹林和山谷;勞動的時間都是在上學前、放學後或節假日;或與父兄一起,或與夥伴一起,相約而去,結伴而歸。幾乎是天天如此,寒暑不輟。貧困的生活讓我們過早地承擔起生活的重負,也讓我們體味到了生活的艱辛。

時至今日,我才真正感到勞動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是多麼重要啊!孩子在勞動中受到的鍛鍊是體育課所代替不了的,孩子們在勞動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也是教科書所不能給予的,孩子在勞動中獲得的快樂與打電子遊戲所產生的快樂也是不同的。孩子們在勞動中接觸了自然與生活,學會了自立和合作,培養了毅力和品質,懂得了義務和責任,其影響往往是終生的,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和為人處世的原則。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缺少了勞動這一課,難免會虛浮不實,嚴重者還會人格殘缺,甚至會誤入歧途,走上邪路。

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可許多人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卻步入了溺愛的怪圈,他們省吃儉用,竭盡所能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讓他們過優裕優遊的生活。其實,這對青少年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它助長了孩子避苦就樂、拈輕怕重的軟弱心理。

日本就有人感嘆日美兩國對青少年態度的不同:在日本,有的老太婆寧肯自己站在電車上,卻叫十幾歲的孫子坐在席位上;一些父母為孩子領“考號”而徹夜排隊不怕飢寒交迫,一些被溺愛的孩子連起碼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而在美國,自食其力光榮,依靠父母可恥的風氣卻十分盛行。有人為了促使孩子自食其力,忍痛停寄生活費和學費。孩子雖然一時失學,但通過自己謀生,真正懂得了人生和求學的意義,復學後拼命用功,最後獲得了獎學金。不少中學生不跟父母要零花錢,父親是百萬富翁與自己無關,自己要什麼得靠自己去掙,中學生送奶送報、大學生做苦力做苦工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些工作已變成了美國教育中的一部分。

這種教育讓每一個學生不由自主地學會了自尊、自強和自立,為以後的艱苦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心裡思想基礎。試想一想,假如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了自尊、自強和自立,滿懷激情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戰,我們對他們的未來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陳之藩先生在他的《哲學家皇帝》一文中提到古希臘哲人訓練皇帝的辦法,這種辦法是讓他“從生硬的現實中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當今的孩子也被冠以“小皇帝”、“小公主”的美名,卻很少有人想過,怎樣才能使他們成為主宰自己、把握命運的人生強者,擔負起家庭和社會賦予的神聖使命。

當然,學習也是一種勞動,也會遇到挫折和失敗,同樣需要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如果沒有艱苦的勞動鍛鍊作鋪墊,其堅韌的學習品質又從何而來?我們也看到了在學習中百鍊成鋼的佼佼者脫穎而出,但那只是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七的冰山沒在水中。

這佔絕大多數的八分之七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完全以自己為中心,卻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他們承受著繁重的課業負擔,卻很難承受人生應有的責任;他們沒有令人豔羨的學習成績,也不可能享受到人生足夠的快樂;他們的偶像不是勤苦自立的創業者,而是光彩照人的歌星、影星和球星。

這些被父母和親友從小捧起來的少爺公主往往心高氣傲而又脆弱不堪,妄自尊大而又一無所能 。一旦走入社會,稍遇挫折,要麼像斷線的風箏,打幾個旋風便一頭栽在地上,再也飛不起來;要麼像折斷翅膀的小鳥,哀號著飛回父母築造的暖巢,過寄生的生活。這種人連自立自強都做不到,又何以能夠擔負起贍養父母、教育子女、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重任?

我有一個學生,上初中時功課較差,畢業後到城裡去做保安,沒幹幾個月就撂挑子了,結果連父母給交納的培訓金也搭進去了。接著,他又出去打工,幹了一段時間因太辛苦又放棄了,結果也沒賺到錢。回到家裡,整天無所事事,他的父親對此頗有微詞。他一時心窄,就服毒自盡了,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樣的人生悲劇誰之過?我為這個學生的不理智做法深表惋惜,也對學生的父母深表同情,但這一個案帶給我們的思考才是最有意義的。

當代詩人汪國真說過:“溺愛也是一種教育,一種培養蠢才和犯罪的教育。”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蛻變為溺愛,那就極其可悲了。無論動機如何,溺愛都是一個溫柔的陷阱,看似溫情脈脈,實則後患無窮。

人生是一場充滿血淚和火光的戰鬥,把一個毫無人生體驗的青年拋向競爭激烈的社會,無異於把一隻綿弱的羔羊趕向血腥的屠場,箇中滋味恐怕只有受戮者才能感受得深刻。因此,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必須繞開溺愛的誤區,而要繞開溺愛的誤區,就必須站在孩子的未來和民族的未來的思想高度教會他們過獨立自主的生活,幫助他們學會在未來的生活中成功地找到自己的幸福。

勞動是生存的基礎,生活是創造的源泉。勞動創造了人,也發展了人。人類的一切財富和文明都是勞動的產物,離開了勞動,一切美好的理想都只是幻影;離開了奮鬥,人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快樂。

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成功地找到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從小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好習慣,讓他們在勞動中增長知識和才幹,在勞動中砥礪品性和意志,在勞動中學會生存和生活,在勞動中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因為,生活是不受限制的課堂,勞動是最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