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

序:我曾以為,我的一生將致力於對生命的痛苦做出反應。後來我發現,這個過於沉重、過於灰暗。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難免會被烏雲籠罩,被絕望所吞噬。在徘徊中,終於有一天,我發現我的人生可以對生命的美麗做出反應。當我看到了美——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命的美,我心中充滿了柔情,也找回了生活的熱情和活力。

讀書分享: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全書一共十三章,分別是:讓愛融入生活,是什麼矇蔽了愛,區分觀察和評論,體會和表達感受,感受的根源,請求幫助,用全身心傾聽,傾聽的力量,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重獲生活的熱情,表達感激。

總結起來,全書一共是三大塊內容:

1.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2.造成非暴力溝通的因素有哪些;

3.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解決人世間的問題;

Chapter.01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關鍵的一步就是: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判斷。

舉個栗子:一個丈夫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一身酒氣,他老婆非常生氣的跟他說【你還知道回來啊,你怎麼不死在外面啊】。

請問,你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嗎?顯然不是,你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

如果老婆這麼說:老公,你有幾天都是11點以後才回來,還一身酒氣,我覺得很失落,我希望我們的家像一個家而不是旅館,大家能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飯,這才有家的感覺,我希望你能夠每週能夠有三天八點前回家,我們可以一起吃頓飯。

如果老婆這麼說,你覺得怎麼樣?她的老公應該會更容易接受老婆的提議早點下班回家陪她,這樣的方溝通,家庭矛盾會少很多。

當我們覺得情緒受傷的時候,多半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發洩情緒,而是,尋找需求、解決需求。

很多女生在談戀愛的時候都會跟男生說【你要對我好一點】,女生這麼一說,男生就方了,因為他們也不知道【好一點】是什麼概念。

但如果女生說【我希望你每週能陪我吃兩餐飯,如果再能陪我逛街或者看電影,就更好了】,女生這麼一說,男生就明白了。

生活中,我們做很多事,都容易陷入這個誤區,情緒化並不是什麼褒義詞,學會如何表達,至關重要。

【講事實,講感受,講原因,提要求】就這麼簡單的四步,看起來很簡單,但現實生活中卻很難辦到。

Chapter.02

造成暴力溝通的因素有哪些?

1.道德評判。

比如,當我們開車時,如果自己家人向窗外扔東西,儘管我們非常不喜歡這個舉動,但還是會理解他,但如果是隔壁車上扔出來了垃圾,你就會說對方是人渣。

為什麼你能理解自己人卻不能理解別人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人,特別容易直接給予道德評判。

當我們看到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的給這件事定義成【你這是不尊重我】,對我們熟悉的人,我們也會給予道德評判,比如【你從來都不關心我】,這種話其實是暴力溝通最大的來源,我們一旦開始用道德評判來說話,就無法正常溝通了。

2.進行比較。

比如【你為什麼不如……】,當我們用比較來說話時,其實就已經給對方帶來了傷害。

這種現象,尤其在教育子女方面會更明顯,當我們用比較的方法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情緒,孩子的心裡想法是【他好那你找他做孩子啊,找我幹嘛】。

要知道,我們小時候也特別不喜歡被被人比較。

3.迴避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會用到【我不得不】這個詞為自己解釋,比如【我不得不上班】、【我不得不早起】、【我不得不做家務】、【我不得不去做什麼】。

一旦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就有可能做出任何可怕的事情。

比如,一個主婦抱怨每天做飯煩得要死【儘管老孃根本不想做飯,但我不得不做】,當她學會非暴力溝通後,她回家跟自己的孩子說【我不想做飯了】,三週以後,主婦的兒子找到盧森堡博士並跟他說【謝天謝地,我媽終於不用在做飯的時候發牢騷了】。

其實,不做飯這件事的影響比吃飯時發牢騷的傷害小多了,但我們總是習慣將自己放在一個很委屈的位置,這種情緒才是最傷人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選擇做與不做,但我們能夠選擇面對這件事的態度。

如果我們能用【選擇】來替代【我不得不】,我們的負面情緒就下降了很多。但當你有不得不的情緒時,你會覺得傷害別人也是不得不做的事。

比如,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說【學習是痛苦的,但你必須這麼做】,但其實讓孩子學習好的方法有很多,不用非得這麼極端,家長們沒有體會過愉快學習也將自己的反應轉嫁給孩子,這就叫做習得性無助,大家都很痛苦。

又比如,我們需要工作需要薪水,如果我們每天用【我不得不上班】的心態來做事,那每天都像是在地獄裡,如果我們把觀念轉變一下【我選擇工作,因為我要承擔這份責任,我有我的義務】,如此一來,你不僅成為了你的主人,連氣氛都變得輕鬆了不少。

4.強人所難。

換句話說,就是威脅【你要是不聽我的,我就XX樣】。

比如,很多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經常會說【那行,我不管了,你以後什麼事兒我都不管了】,這種逃避就是一種威脅。

而當我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我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是在暴力溝通。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在暴力溝通,那麼,暴力溝通就不存在了。

比如,當你的伴侶跟你們說【你要是再這樣,我們就沒辦法在一起了】,這句話是暴力溝通嗎?

顯然,這句話也是個典型的暴力溝通,你希望伴侶按照你想的那樣去做事,你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你難過,用這種話來威脅伴侶。

又比如,孩子成績沒考好,媽媽很難過【你考試沒考好,這讓我很難過】,這是暴力溝通嗎?

這也是暴力溝通!因為,你難過這件事跟孩子的成績好壞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你難過是因為你有一個需求,你希望孩子成績考得好,因為你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你難過。當你跟孩子說【你成績沒考好讓我很難過】的時候,你等於是把責任完全推卸給了孩子。

無論是伴侶之間還是與子女之間,當我們用威脅的方式去溝通的時候,儘管這種方式也許短期內會有效,但對方努力的目的卻是有偏差的,他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不讓你難過,他根本體會不到樂趣。

Chapter.03

怎樣用非暴力的方法解決人世間的問題?

1.區分觀察和評論。

【我覺得你最近的工作狀態不太好】,這句話是評論還是觀察?

這當然是評論!當對方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對方內心裡會找出無數個理由為自己開脫,想想你自己,如果有人用類似的話跟你說,你是不是也會心裡找理由否定呢?但是,如果你說【上週我看到你遲到了三次】,這就是事實。

事實是最不容易引起對方反彈的東西,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

印度靈性大師克氏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這也是孔子提倡的【子絕四】的內容。

子絕四:毋議,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說【不要主觀臆斷,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

短文分享: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想一想,他是一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成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請在說我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使勁看了又看,但從未看過廚師,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調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著炒菜爐子,我看到這些但我沒看到廚師,告訴我,當你看到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廚師,還是有個人做的事情被我們成為烹飪。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但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我們說他愚蠢,但另一些人說他們的學習方法有區別,因此我得出結論,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我們將不再困惑,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只是想說,這是我的意見。

不給別人下評論,這是個美德。如果你不是這麼認為的,那麼我只能說,我們的觀念不一致。

2.體會和表達感受。

說出我們的感受,這看上去很簡單,但我們一直以來卻都在隱忍,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不願意表達感受呢?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從小到大被忽略了太多感受。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成【要堅強】,我們隱藏了太多的感受,潛意識裡的痛苦越積越深,卻無法做到表達。

如果我們不會照顧自己的情緒,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要麼會壓抑出病,要麼就會爆發出來傷害別人,所以,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感受。

比如,妻子每天抱怨丈夫回家很晚:【親愛的,你最近每天回家都很晚,我覺得很難過】這叫感受,而【我覺得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我覺得你根本不愛我】這就是評論。

當你能夠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你才能夠跟別人溝通你此刻的真實想法,當我們表達感受的時候,對方是會照顧你的情緒的。

3.找到感受的根源:需求。

一個人如果生氣了,那一定是他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當我們面對一個不中聽的話或者傷害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有四種反應。

(1)責備自己,內疚,這事兒都怪我;

(2)責怪他人,憑什麼怪我,這事兒都怪他,要不是他我不至於這樣;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哎呀,那我到底想要什麼呢,我需要什麼呢;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前兩者會造成暴力溝通,而後兩者就是非暴力溝通——體會感受、表達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情感的奴隸。

比如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還是覺得很不幸福,他們覺得自己做很多事都是被迫的,我不得不做這麼多事,很壓抑。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事兒跟我沒關係,推卸責任,得罪很多人。

這兩個階段,就是孔子所說的【過】和【不及】。

第三個階段,就是孔子所說的【中庸之道】,做生活的主人。

這裡所說的【中庸】並不是指不作為,而是【適合的極致】,所有一切恰當好處,是最舒服的狀態,不激進,也不委曲求全。

當你成為生活的主人時,你必然也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你成了自己情緒的主人,你才能樂於幫助別人。

非暴力溝通就是想幫助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他人。

非暴力溝通並不是教你什麼事都別說忍辱負重,要知道,凡事憋在心裡,找不到突破口,不會正確表達,我們很容易把自己憋出病來。

非暴力溝通時幫助你將你的憤怒表達出來,從而清晰地解決這個問題,但你不會用語言輕易傷害別人,因為傷害別人並無助於你解決問題。

4.請求幫助。

如果你真的想要這麼做的時候,請說出你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

比如,老婆總抱怨老公加班【你不要每天都加班,一天到晚都工作還要不要這個家了】,她老公倒是不加班了,結果報了一個高爾夫班,下班還是不回家,老婆很無語【我說了怎麼還這樣】。

親愛的,你只是說了你不要怎麼樣,但並沒有表達出你要什麼啊。

這種事情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能遇到,就像上學時老師說不要去網吧不要熬夜,老師們說了很多不要這個不要那個,但並沒有告訴我們要怎麼做,結果很多同學照樣瘋玩兒胡鬧。

又比如,老闆開會時跟員工說【你最近工作不行啊,不要偷懶嘛】,老闆覺得自己這麼說既給員工留了面子又點醒了員工,但其實員工並不知道老闆要的是什麼,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

所以,我們在表達的時候,一定要把要什麼表達清楚,並請求對方反饋【你以後對我好一點,這是命令,我希望你以後每週能跟我吃兩次飯送一次花,這就是具體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對方情緒激動,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全身心的傾聽:千萬不要希望對方停下來,不要打斷對方的說話。

如下幾種阻礙傾聽的方式,請儘量避免使用:

(1)建議:我覺得你應該

(2)比較:你這算不得什麼,我跟你說我這個事兒

(3)說教:如果你這樣,你會得到很大的好處

(4)安慰: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5)回憶:你這事兒讓我想起來

(6)否定:不要這麼難過,不至於

(7)同情:哦,可憐的人

(8)詢問:這種情況什麼時候開始的

(9)辯解:我原來想早點打電話給你,但是耽誤了

(10)糾正:事情的經過不是這樣的

以上十條在談話過程中雖然有用,但都無助於我們體會對方的感受,而且會讓對方的情緒更佳抓狂。

而在對方情緒抓狂的時候,我們只要做到體會對方的感受就足夠了:我能夠理解你真的很難受,我知道你經歷這些非常痛苦。

這種體會叫做【反應情感】,當你能夠準確的體會對方的感受時,對方的情緒就會立刻好轉。

當我們不斷指責別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是別人造成我們的痛苦,但我們知道,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跟別人並沒有關係,所有的問題,都來源於自己。

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正視自己的一切,學會表達,通過溝通,解決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Chapter.04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表達感激。

1.對方做了什麼使你的生活得到改善

2.我們的那些需求得到滿足

3.我們現在的心情怎麼樣

人類在過去的社群生活中,存在感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被集體排斥或者是不被需要的時候,就意味著死亡。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讚美、喜歡,我們需要在社群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非暴力溝通中很關鍵的一點。

只要我們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感激,被感激的一方就會非常有可能再與我們愉悅的產生聯繫,心理學上管這種聯繫叫做【二級反饋——表揚他,並且說為什麼】。

最後,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需要牢記:事實觀察,講出感受,講出需求,講出希望對方怎麼做的具體內容。

我與諸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